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旭晖  王昌俊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22-1523,1527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60%~7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而引起的。这些易于破裂的斑块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在其基础上形成血栓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即不稳定斑块,是指冠脉粥样斑块中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其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症的主要原因,亦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现就易损斑块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ACS主要由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管腔所致.但是,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破裂及其继发病变是引起临床事件的罪魁祸首.因此,如何稳定斑块成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造成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抗炎成为稳定斑块的一个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As)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1],引起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而斑块中胶原含量,特别是覆盖斑块脂质坏死核心的纤维帽中胶原含量[2]对斑块稳定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姜树民 《中医药学刊》2004,22(2):209-2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猝死。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斑块的破裂和随之而来的血管内血栓形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或溃疡继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从而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触发血栓形成,是导致ACS发生的重要机制。不稳定斑块内过度分泌,降解纤维帽内细胞外基质而加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ACS的发生。岗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被认为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明显升高,动态检测血清MMP-9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另外MMP-9还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进展,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等。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与斑块内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可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对稳定易损斑块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特点在稳定AS斑块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9.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 “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 “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炎症反应中医药防治切入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因多种因素综合而致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凝血与纤溶等动态平衡失调而致血管重塑,局部凝血活性增高而斑块易破裂,斑块破裂后,斑块内致血栓物质暴露于血管腔,导致血小板的附着及聚集,血栓素生成及纤维素增加,并由此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多项研究表明,ACS的发生及发展与斑块的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我国心脏病人的重要死因。70%-80%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在易损斑块破裂和溃破,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损伤、坏死的病理基础上。稳固易损斑块的治疗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西医治疗易损斑块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包括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两大类,后者的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急症的主要内因。因此关于易损斑块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对于防治ACS等心脑血管病急症、改善其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处过多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启动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者完全闭塞,伴或不伴有远端微循环栓塞,从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造成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作为冠脉内斑块破裂及局部炎症反应加重的继发现象,还是作为原发现象,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以及血小板因子的释放都是触发ACS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补益方稳定动脉硬化粥样斑块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燕 《中医杂志》2005,46(2):122-12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与防治血栓相比,稳定斑块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西药在此方面已有肯定疗效,如降脂药物、抗氧化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但中药对此研究甚少,本研究试图从补益的角度研究其对斑块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多为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冠状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引起该动脉灌注区心肌需氧严重失衡。现将近年来不稳定心绞痛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常见的并且十分严重的临床综合征。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病变进展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全过程,尤其在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急性冠脉事件中起重要作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确立"痰瘀热毒"的高危患者在健脾祛痰,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组分中药,可望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分析AS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明确炎症与血栓是斑块易损的关键环节,白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内皮细胞黏附及其共同的连接机制——PS/PSGL 1在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从抑制细胞黏附、拮抗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的角度,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颈动脉硬化的表现,粥样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又称为易损斑块[1]。颈动脉斑块是心肌梗死、卒中等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研究表明,血栓源性的脑卒中高达80%,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脱落是栓子的主要来源[3-4]。另外,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可导致患者的血清炎性指标和血脂指标进一步恶化,从而增加患者冠心病的患病几率,同时也是导致临床终点事件的重要原因[5-6]。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中老年人中CAS的检出率为41.3%,其中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高达22.1%[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为主[8]。  相似文献   

20.
武可文 《中医研究》2005,18(6):45-46
不稳定心绞痛(UAP)是冠心病中介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的中间状态,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范畴,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闭塞、相应区域的心肌发生缺血.我科自2001-01-2004-1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肾阳虚挟血瘀型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