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增生导致的病变,是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低孕周和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开展筛查,能早期发现和治疗ROP,减少致盲.传统的筛查方法是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需要一定的检查经验,结果不易准确记录.RetCam数字视网膜照相机(简称RetCam)可观察并记录婴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ROP筛查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为了解RetCam在ROP筛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将它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RetCam)在ROP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文献,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了RetCam在ROP筛查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强调RetCam用于ROP筛查具有安全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简便快捷等优势,具有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盲的重要致盲原因之一,随着ROP防治指南的颁布以及ROP筛查治疗工作的开展,我国ROP发病率和致盲率有所下降。正确认识和理解ROP分类、筛查标准和治疗指南;建立完善的ROP筛查体系,提高筛查水平;加强ROP临床和基础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我国ROP发病率和致盲率。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出生儿的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多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251g的早产儿。目前ROP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眼病。本文就ROP的筛查方法、程序、手段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鲁曦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43-1945
目的:探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 RetCamⅡ)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筛查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2-01/2015-12产科符合筛查标准的200例400眼早产儿采用RetCamⅡ进行ROP筛查,以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RetCamⅡ筛查早产儿ROP的价值。
  结果:本次筛查200例400眼早产儿,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共检出ROP病变63眼,ROP患病率为15.8%,其中正常337眼、ROPⅠ期42眼、Ⅱ期14眼、Ⅲ期7眼、Ⅳ期0眼、Ⅴ期0眼;RetCamⅡ共计筛查出ROP病变64眼,其中误诊5眼、诊断级别降低6眼。 RetCam Ⅱ检出结果与双目间接眼底镜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4( P<0.05)。 RetCam Ⅱ筛查早产儿 ROP 病变的灵敏度为93.7%、特异度为98.5%、漏诊率为6.4%、误诊率为1.5%、阳性预测值92.2%、阴性预测值98.8%。
  结论:RetCam Ⅱ进行早产ROP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568例(1136只眼)婴幼儿患者,进行眼底筛查,将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的眼底检查结果与间接检眼镜确诊结果相比较。结果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检查发现有较大临床意义的眼底病变56例(98只眼),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眼底病变56例(96只眼)。1例患者,RetCamⅡ诊断为2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被间接检眼镜证实为3期ROP。RetCamⅡ对眼底疾病筛查的敏感度达到100%,特异度达97.9%。结论RetCamⅡ为婴幼儿眼底疾病的筛查提供了一条简便、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是预防ROP致盲的有效措施.卫生部2004年颁发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1]以来,全国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ROP筛查工作,但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筛查和治疗工作相对较成熟[2 4],中小城市医院因对ROP病变了解不深、对筛查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筛查的时间相对滞后,造成中小城市ROP流行病学资料匮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工作,强调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方法对住院85名出生体重低于或等于2500g,胎龄少于或等于32w的早产儿或患有全身疾病的早产儿进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对于发生ROP的患儿,每2w复查眼底,直至视网膜正常血管化或ROP发生退行性改变;如发现ROP阀值病变的患儿,则立即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85名早产儿发现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者14例,占16.44%,其中ROPⅠ期8例,Ⅱ期3例,Ⅱ期+3例。本组资料中,出现ROP的早产儿均为出生体重≤2000g,高浓度氧疗(〉40%)持续5d以上。发现早产儿出现ROP,经过调整氧疗的浓度及氧疗的时间,从而控制了ROP病情的发展恶化。结论严格把握ROP的筛查标准,控制氧疗的浓度和治疗时间,是防治ROP的关键所在。ROP的筛查工作依靠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的密切配合,针对ROP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地控制ROP的发生、发展,防止ROP的致盲。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泰州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患病情况并分析与ROP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泰州市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286例(572只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ROP筛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6例(572只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共筛查出36例(72只眼)患有不同程度的ROP,ROP检出率约为12.6%,所有患儿均为双眼患病,其中包括ROP 1期12例(24只眼),ROP 2期14例(28只眼),ROP 3期4例(8只眼),ROP4期2例(4只眼),AP-ROP 1例(2只眼),ROP 5期3例(6只眼),提示早产、低出生体重、缺血和缺氧性脑病、胎盘早剥等影响胎儿发育的相对缺氧因素与ROP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及相对缺氧因素是ROP发生的高危因素,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ROP致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位儿童性致盲眼病,筛查出有致盲危险的严重ROP患儿并及时处置是ROP防治的重点。然而,大约有70%以上的患儿病变会自然退行,无需治疗。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了解,并为制定ROP筛查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对ROP自然退行的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属于可避免、可控的儿童主要致盲性及低视力眼病。筛查是早检出、早干预和早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措施,对降低儿童致盲率及视力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我国ROP筛查和发病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与双目间接检眼镜(BIO)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14-05/2017-05在我院出生的1 624例3 248眼早产儿进行RetCam与BIO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ROP的筛查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早产儿1 624例3 248眼中,RetCam检出ROP患儿196例392眼,BIO检出ROP患儿189例378眼,二者的分期结果与分区病变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BIO检查结果为标准,RetCam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99.51%、3.57%、96.43%; RetCam与BIO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8%、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etCam与BIO筛查ROP具有较高一致性,RetCam可以替代BIO作为ROP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近几年,ROP在中等收入国家有上升趋势。如在泰国和菲律宾的乡村,ROP并未见报告,但在有早产儿救治机构的城市,ROP则是引起15%儿童盲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提高,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存活率不断上升,随之ROP的发生率亦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4.
1区急进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类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所导致的疾病,目前,在新的ROP国际分类标准中,补充了一类特殊类型的ROP,即发生于极低体重儿中的恶性程度更高的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ggressive posterior retinopatlay of prematurity,AP—ROP)。我们对2006年内经筛查发现的此类ROP患儿进行了冷冻或激光光凝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特指发生于早产儿特别是过早产儿的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为病变特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儿童失明的主要病因。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发展,ROP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而早期发现和及时合理的治疗无疑是现阶段拯救ROP患儿视功能的最重要措施。我们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OP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涵盖了ROP的发病、诊断、筛查、治疗以及随访等诸方面。(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337-340)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状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我院出生的124例(248只眼)早产儿(出生体重≤2500g或胎龄≤35周)进行ROP的筛查。所有患儿瞳孔散大后,通过巩膜外顶压详细检查患儿视网膜情况。按照ROP国际分类法的规定记录检查结果。将患儿全身状况及吸氧、母孕期吸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因素进行统计。结果 124例患儿全部完成了眼底筛查,在周边视网膜血管化或病变退化后终止随访。9例(13只眼)出现ROP,发生率分别占患儿例数和眼数的7.26%和5.24%。其中6例(8只眼)ROP患儿未达到阈值前病变,3例(5只眼)为阈值前Ⅰ型病变,此3例ROP患儿给予间接检眼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所有激光治疗患儿术后随访观察,直至膜病变静止、消退,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母孕期吸氧、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因素与ROP发病无关。结论低体重是ROP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对早产儿适时进行ROP筛查,并对发现的ROP早期进行有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控制病变,降低早产儿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在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II)在激光 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 发现的阈值ROP或阈值前Ⅰ型ROP患儿共30例58只眼, 其中36只眼为阈值前Ⅰ型ROP,19只眼为阈值ROP,3只眼为外院冷冻术后有冷冻遗漏 区ROP;1区ROP 8只眼,2区ROP 50只眼。54只眼 (93.1%)进行了一次激光光凝, 4只眼(6.9%)进行了2次激光光凝。 应用半导体532 nm激光经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手术前后 分别进行RetCam II眼底检查,手术中对激光光凝遗漏区即刻进行补充治疗。治疗后随访时 间3~11个月,平均5-5个月。 结果 54只眼1次激光光凝术后1~3周反 应良好,ROP病变得到控制。4只眼行第2次激光光凝术后,2只眼病变静止、消退;2只眼发 生后极 部局限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随访结束时2只眼(3.4%)发生视网膜不良结构后果。 结论 激光光凝手术前后行RetCamⅡ检查在治疗ROP时能够有效避免激光光凝 “遗漏区”,提高一次激光光凝成功 率,减少手术后视网膜不良结构后果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ROP已经成为我国儿童致盲的原因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发病情况,探讨适合汕头地区的 ROP筛查标准。
  方法:对2011-01/2014-12在汕头4家医院NICU住院的1813例出生体重≤2000 g的低出生体重儿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采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和(或)广角数码儿童成像系统( RetCamⅡ)进行ROP筛查,所有患儿随访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病变退化。
  结果:发现ROP 202例388眼,占筛查总例数11.14%。其中重症ROP(阈值前期Ⅰ型或阈值期)43例85眼,占筛查总例数2.37%。出生体重<1500 g新生儿408例,重症ROP 34例67眼,占全部重症 ROP 病例的79.07%。GEE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及吸氧是ROP的高危因素。
  结论:汕头地区ROP检出率11.14%,但重症ROP检出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出生体重<1500 g低出生体重儿和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及吸氧是ROP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进步,早产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而由此所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致盲率也有了显著增高。降低ROP致盲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激光光凝治疗是早期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将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随访资料完整的2例ROP4只眼激光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