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Weil—Василъев病),国内文献中首由汤泽光于1937年报告在广州见到3例。本省则于1949年在临海地区发现病例,直至1954年始分离得病原体。××地区自1958年经尸检证明有本病存在,1959年夏季本院共收治26例,其中5例的血液经动物接种分离得钩端螺旋体,另1例经尸检证实。××地区发现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文献所报告的略有不同,故将其报告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引起的人、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现于1886年,曾命名为外耳氏病。近二十多年来,钩体病已在许多国家中被发现。其分布遍及世界五大洲,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终年冻土地带均有这种病的踪迹。我国第一个确诊病例报告于1934年(广州)。解放后,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组疾病,它开始是以发热,出血现象,黄疸及肾功能损伤等“典型”症候而被认识的,但是经过医学界的多年来的研究,已对本病加深了了解,本病实际上包括许多不同临床表现的类型。过去我国对于本病一向认为是少见的疾病,但是经过我院热带病研究组两年多在广东、云南二省调查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来看,本病远非一种少见的疾病,使我们感觉到它是我国比较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之一,在某些地区每年都有严重的流行,造成人民健康上与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本文系浙江省××地区鈎端螺旋体病动物宿主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着重对家畜、家禽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及病原体分离。经用凝溶试验测定抗体结果:猪血阳性率为30.7%,羊血16.6%,牛血30.7%,兎血3.3%,鹅血9.6%,鸭血3.3%,鸡血5.5%。并自47组猪肾及20组羊肾中各分出一株鈎端螺旋体,经用12型标准血清鉴定,前者为牛—流感伤寒型;后者为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二、为了比较凝溶试验及补结试验的敏感性,用60份猪血及61份羊血进行观察,结果证实补结试验较凝溶试验敏感。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给人和家畜带来严重危害,在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证实了有钩体病的存在。本文对国内钩体病的发现,地理分布,流行特征,宿主动物及国内外诊断技术与疫苗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目的为我国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为使一般医务工作者尤其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进一步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方法,本文仅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及有关资料,作一概括性的介绍,以供参考。一简史钩端螺旋体病是由各种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疾病。过去,本病曾叫做外耳氏病,或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苏联称为华西列夫-外耳氏病。1913年,日本稻田氏等在病人的血液中找到了病原体,当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我区农村常见,因为在夏收夏种季节发病最多,所以又叫“打谷黄”或“稻热病”。钩体病是怎样传染的? 钩体病的传染源很多,其中以鼠类和猪、狗为主。钩端螺旋体随病畜或鼠的尿排出而污染稻田、池塘和河沟。人们接触这些被污染的水(疫水)时,钩端螺旋体就从皮肤进入人体内(附图),使人感染发病。本病常在收割稻谷季节、开发湖沼地时或大雨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我院从1976年起对本院住院钩体病人进行钩体病原学检查,3年来检查结果如下:材料及方法一、培养基 (1)柯氏培养基:柯氏培养基基础液,去氯化钙、氯化钾,加入8%未经过滤的新鲜兔血清和氟脲嘧啶200微克/毫升,混匀后分装于灭菌试管中,于80℃干烤箱中消毒1小时,冷后取出备用。(2)抗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四川省常见病之一,发病时间集中在秋收季节,农民因下田劳动受染,1980~1989年呈现暴发流行达94县次。肺弥漫性出血(以下简称PDH)是导致四川省钩体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该病死因的98%。经过多年现场观察发现PDH的发生发展有严格规律性,独特的临床征象和病理变化,是一种国内外文献未系统报道过的一种临床病理实体(Special clinico-pathological entity)。通过乐山市几个县长期现场研究,及实验室研究,发现PDH是由数量多、毒力强、致病力大的钩体引起的,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  相似文献   

14.
15.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我国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拟根据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一)病原学研究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根据1965年国际会议将其分为二类,第一类称“双曲钩体“,代表过去所称的腐生性钩体;第二类称“存疑钩体”,代表寄生性钩体,此类可引起动物及人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对钩端螺旋体病,除报道过二例实验室感染者外,一直未见有报告。1971~1972年对可疑“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进行了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了患者并非“乙脑”,而是钩端螺旋体病。其病原除一株为豕亚型外,主要为波蒙那型钩端螺旋体。传染源为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0~2006年我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94.23%.病例男性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25: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 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报告本省钩体病在各地理区划中发病率差别较大,同海拔高度无关,而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每年6─11月为发病高峰;患者多系青壮年,皆因接触疫水而罹患。有哨齿类1科2属9种,黄毛鼠为优质种,带菌率26.6%,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分离菌株与鼠类携带菌群相符。发现90年代健康人感染菌群与70年代有所不同,且感染率甚高。对流行形式、疫源地类型、水体污染等流行病学意义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9.
从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实践及有关中医文献来看,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又可分为“暑温”、“湿温”两种。从本病病情的变化多端来看,也表现出暑、湿之邪致病的特点。本文复习有关资料,着重介绍祖国医学对钩体病的辨证施治。温病的辨证,就是辨别卫、气、营、血或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候。近年各地实践经验证明,前者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故多以卫、气、营、血为本病辨证施治的根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近几年来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诊断的新进展,方法: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方法的弊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因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各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结论:PCR快速检测法对钩螺旋体病的早期诊断具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