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1W内并发CAVB者的临床资料和EC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心功能Killip分级二级以上占60%,恶性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发生率高;前壁AMI发病明显低于下壁AMI,而并发症及病死率前者则显著高于后者。结论 AMI并CAVB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老年人AMI中合并AVB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显示老年人AMI合并AVB者下壁组发生率高于前壁组,老年人AMI合并AVB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率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5或P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是影响AMI病人近期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我院1985~1992年间收治的117例老年AMI的临床资料比较了有与无室内传导阻滞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探讨老年AMI时发生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5岁。因意识不清半天,反复发热18d入院。体检:BP 158/90mmHg,P 100次/min,既往有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史。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部位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8例Q波型AMI病人中合并AVB的36例进行临床及心电图分析。结果AMI合并AVB者下/后壁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1),AMI合并AVB者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均高于不合并AVB者(P〈0.01)。结论下壁AMI易并发AVB,AMI合并AVB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139例AMI中合并AVB发生率,梗塞发生部位和AVB的转归分析。比较AMI合并AVB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合并AVB26例(18.7%),其中下(后)壁AMI合并AVB高于前壁AMI(P<0.01);合并AVB者的病死率、休克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均高于不合并AVB者;合并AVB者65.4%可完全消失,其中94.1%在2周内消失。结论下(后)壁AMI应尽量避免使用"-受体阻滞剂及负性肌力作用较强的药物,积极治疗3周后AVB不消失,而又有心脏起搏指征,方可安装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传导阻滞(C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并发症,是死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AMI的预后因素。本文就我院自1988年3月~1998年3月156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其中CB 46例,现将其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56例AMI患者中男112例、女44例,年龄47~76岁,>60岁者92例,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血清肌酶检查。156例中前壁(含广泛前壁、前间壁)62例,下壁  相似文献   

8.
在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情况下,做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常有困难,LBBB时引起继发性改变易掩盖心肌梗死波形。现研究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纳入近10年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的522例AMI患者,分为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n=22)、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n=28)及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n=472).分别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及影像学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对250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250例AMI合并AVB64例(占26%);②老年组合并AVB42例(占42%),中青年组22例(占15%);下组合并AVB44例(占36%),前壁组20例(占15%);且合并AVB其明显增加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以CK峰值居高,住院死亡率显为特点。表明AMI合并AVB以老年人发生率高,部位多位于下壁组,是影响其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荣芳  施志雄 《内科》2007,2(6):908-90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束支传导阻滞(BBB)心电图改变及表现。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BBB的心电图分析结果146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有28例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其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B)11例,右束支阻滞(RBBB)14例,双束支阻滞3例。28例AMI并BBB死亡7例,118例AMI不并BBB死亡12例。结论AMI并BBB死亡率高,可能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因此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 收集本院近 10年收住院老年AMI 2 0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 2组 ,观察组 (伴有RBBB) 2 4例 ,对照组 (不伴RBBB) 179例 ,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 ,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再分为 3组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组 13例 ,与AMI伴新出现短暂性RBBB组 6例及AMI既往有RBBB组 5例进行临床特点及病死率比较。  结果   2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及房室传导阻滞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观察组中 3组比较 ,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的前壁AMI及病死率比新出现短暂RBBB及既往有RBBB患者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临床经过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经检查确诊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84例,对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血生化、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采用新诊断标准对合并可疑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V3、V4、V5三个导联至少两个导联S波出现向上的切迹和V5、V6、I、avL至少两个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这两项敏感度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两个或多个相邻导联出现原发性ST-T改变特异度较低,但敏感度较高。结论采用新标准诊断法对CLBBB合并AMI患者心电图进行鉴别发现,当CLBBB患者心电图出现V3、V4、V5三个导联至少两个导联S波出现向上的切迹、V5、V6、I、avL至少两个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或两个或多个相邻导联出现原发性ST-T改变时,即拟诊为合并AMI可能,应及时采取相应确诊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153例资料完整的AMI的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53例中39例并发RBBB(占25.5%),其预后明显差于无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较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提示是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预示危险程度的标志,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重建血运,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光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356-1357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常伴有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高病死率。引起了临床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收住的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早期识别AMI不良预后参数,提高AMI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了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 133例 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2 9例 AMI并发 RBBB(占 2 1.8% )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 CK及 CK- MB浓度更高 ,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结论 :AMI并发 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 ,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 ,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 ,重建血管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对113例AMI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AMI组并发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显高于下壁AMI组(P<0.05),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并发心源性休克(22.2%),死亡(50%),显多于不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P<0.001,P<0.01)。结论:前壁AMI并发右束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意味着左前降支近端甚至左主干冠脉闭塞,心肌损伤范围广,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 I)术后患者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AM 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单纯AMI组,术后3个月观察各组心功能、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单纯AMI组比较,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明显升高(P均〈0.05)。AMI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心功能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较AM 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病情恶化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在临床工作中并非常见,现将1组23例CAVB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查阅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诊断为CAVB的53例住院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23例作以回顾性分析。 本组男14例,女9例。年龄3~75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71岁。患高血压 10余年 ,因突然头晕伴呕吐 8h入院。临床诊断 :高血压性脑出血 (左丘脑破入脑室 )。入院后 ,急诊行双侧侧脑室引流术 ,术后使用抗生素、甘露醇、促脑细胞代谢药物及支持疗法等 ,术后 2 0d由于病人心肺功能不全 ,肺部感染 ,病情恶化 ,经抢救无效死亡 ,图为死亡前一天所描记 ,连续Ⅱ导联描记 ,可见 2种P波 ,一种P波较大正向 ,频率 115次 min ,P -R间期 0 .16s,P -P间期规整 ,P波后继以QRS波 ,为窦性P波 ,是主导节律。另一种P′波 (见箭头所示 )小而尖 ,呈正向 ,频率 41~ 5 0次 min ,P′ -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