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反佐”王萧(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510407)关键词:反佐;组方原则中图法分类号:R289.1“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  相似文献   

2.
<正> 病与脉,就一般而言,病脉相符;就特殊而言,病脉相反。所以,在探讨《伤寒论》反脉的辨证意义时,拙文曾提出“在特殊情况下,却常常阳病反见阴脉,阴病反见阳脉。以脉对病言,这就是‘反脉’”。并以脉病的标本关系为据,提出了“反脉”概念。一个概念的提出,除了要有一定的意义外,还应辨明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今诸家多以反治法释反佐之内涵,于温热方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即是将某些阴阳格局之病一味采取反其道而治之的方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反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和论"",以反为顺,以顺为通,以通为用"而形成的。继而通过反佐的应用,使药性与病性相趋,因势利导,从而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反佐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佐管见萧俊平(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方剂;反佐;相反相成;佐制;并用反佐的概念,源自《内经》。但《内经》论述简约,所以后世对其涵义的理解和阐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或困于一隅,或失之过宽。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反佐...  相似文献   

5.
反治反佐辨     
反治,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反治法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从治法。它虽是与正治法相对而言,然本质仍属正治,严格地说,只不过是正治的一个变法。常用的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热深厥深之用白虎,下利谵语之用承气等。反佐,与反治截然有别。反治在辨证基础上,确定了对疾病的治疗原则;而反佐,则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所遣药组方,煎用服用的方法。运用反佐,主要是使方药或产生新的作用,或监制主药的偏性,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配伍、煎服方法上的  相似文献   

6.
论反佐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之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乐全书》中对反佐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试对其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反佐法     
反治法之一。有两种含义。一是处方中药物组成的反佐法,即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药,作为药引。《伤寒论》中的白通加猪胆汁汤,引用猪胆汁即为此意。一是汤药内服的反佐法,  相似文献   

8.
反治,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反治法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指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从治法,它虽与正治法相对而言,然本质仍属正治.常用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热深厥深之用白虎,下利谵语之用承气等.  相似文献   

9.
一般的中医书籍常把反治列入治疗原则,而反佐归在反治中论述。明朝李时珍也把反佐当作反治,并在《本草纲目》中说:“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一些中医辞典也认为:“反佐法是反治法之一”。在此,笔者对这一说法提出商榷,抛砖引玉,以期提高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克服中医理论岐义性。反治属治疗原则,即在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下证象与本质表现不一致时所采用的治疗法规,此为反治。反佐应属组方结构,制方法度,即组方结构中对主药有制约  相似文献   

10.
《素问·五常政大论》在论述异常气候导致人体发病的治疗时,指出:“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这是指一般治疗而言,即病在上者治上,在下者治下,在内者治内,在外者治外。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就应采取不同的治法。所以接着又提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  相似文献   

11.
反佐法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白通加格胆汁汤,首开中医反佐法先河。反佐法.即遣力用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的方法。试举实冽共体会如下:1驱下药中位升提马某某,男,82岁。患“前列腺肥大”,小便不畅已历十年.并逐年加剧。近2日小便不出.拒绝手术,要求中药治疗。患者除上应外.兼便秘,大便已3、4日未解。舌淡苔白,脉弦。方用: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0g,车前子15g,桂枝6g,大黄10g,桃仁15g,升麻5g。服2剂后,小便可点滴而下.大便亦通。再服7剂,二便可自行排出。按:本案属癃闭,便秘证,方用利尿之品五等激、…  相似文献   

12.
黄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首载于《本经》 :“主热气目痛 ,眦伤泪出 ,明目 ,肠癖腹痛下痢 ,妇人阴中肿痛。”其味苦性寒 ,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广泛用于湿热证 ,实火证。经历代医家的配伍应用 ,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今就其反佐配伍拙述如下 :1 .药性相反黄连性寒 ,与温热之品如附子 ,肉桂 ,干姜 ,吴茱萸等配伍屡见不鲜。1 .1黄连配附子 早见于《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主治“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二者相配 ,寒热并用 ,能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黄连得附子 ,清热而不伤阳 ,附子得黄连 ,固表而无迫津外泄之弊。1 .…  相似文献   

13.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相反相成法是中药配伍方法之一,是取两类性味、功效相反的药物结合起来,同时并进的配伍方法,常用于治疗较复杂的病情。此种配伍,预为防范,不但可纠正弊病,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每取良效。兹掇其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寒热反佐法、升降反佐法、补泻反佐法和散敛反佐法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皮肤科一大顽疾,其病因不详,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显。笔者自幼随家父业医,在数十载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顽癣者,春季易发病,属于肝木,病在血伤;秋季病渐重,属于肺金,病在气伤。气血耗损,经络受病,癣块积聚,留痕于皮肉,增生白色鳞屑,边沿红晕,鳞屑可刮之脱落,有不同程度搔痒,皮疹多为对称性,常发生在四肢、躯干、颜面、头部、膝肘关节伸侧等。本病的发生,与脏腑血脉、血肉筋骨关系密  相似文献   

17.
回顾"反佐"一词在古代中医学中含义变化情况,认为今天所谓"反佐药"含义应与王冰的观点一致.历史上也存在着将佐制和反佐二个义项同划于"反佐"名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反佐法及衍生义治疗临床多种疑难杂证,旨在拓展新的思维和治疗空间,以提高疗效。方法:肾小球肾炎消蛋白敛之以六味地黄,散之以羌活、荆芥;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润之以一贯煎,燥之以黄连、栀子;低血压中气不足升之以补中益气,降之以枳壳、前胡;心肌缺血心脾两虚静之以归脾汤,动之以丹参、地龙。结果:运用以上诸法治疗相对应疾病,疗效满意,值得借鉴。结论:运用反佐法及衍生义敛散同用,润燥并施,升降联合,动静相依诸法治疗多种疑难杂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20.
反关脉是指在寸口部切不到脉的搏动或脉的搏动不甚明显,而在寸口部的背侧却出现脉的搏动者谓之,此属桡动脉走行异常之例。关于反关脉,明代以后的医家颇为注意。李时珍《濒湖脉学》曰:“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今人邢锡波《脉学阐微》云:“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大指腕侧部者,谓反关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腕侧者,谓斜飞脉,均属桡动脉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