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椎椎间盘与相应椎管及内容物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建立正常椎间盘与相应椎管及内容物相互关系的解剖数据。方法 :选用 43例尸体颈椎进行CT、MRI扫描 ,自蛛网膜下腔注入铸型造影剂后制作横断层标本并行X线轴位摄影。结果 :第 4至 7颈椎的椎管矢径与椎间盘矢径之比分别为 82 .42± 10 .10、80 .44± 9.0 7、81.83± 7.0 4% ,硬膜囊矢径与椎间盘矢径之比分别为 6 2 .6 6± 8.12、5 3 .46± 2 4.3 4、70 .5 8± 11.3 1% ,硬膜囊矢径与椎管矢径之比分别为76 .47± 11.5 6、79.10± 9.3 9、77.85± 6 .84% ,椎管面积与椎间盘面积之比分别为 96 .12± 10 .3 0、80 .87±10 .96、72 .73± 10 .40 % ,标本的解剖学与影像学各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本文从实验材料到方法接近于临床对活体的测量结果 ,所测数据可作为青年人颈椎正常解剖数据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提供上关节突、硬膜囊、后纵韧带、椎内静脉干、椎间盘的断层解剖及CT资料。方法:在21具成人脊柱腰段标本和100例青壮年CT片上对上关节突间径、硬膜囊横径、后纵韧带、椎内静脉干及椎间盘矢状切面进行了观测。结果:上关节突间径由L4~S1逐渐增大,而硬膜囊横径L4、L5断层几乎相等,S1断层明显减小;后纵韧带在椎间盘处变宽,随向椎体移行变窄;在硬膜囊与椎体、椎间盘之间,后纵韧带两侧各有1条粗大的静脉干,外径平均为3.7mm,CT片上口径为2.6mm;椎间盘在矢状面上的形态可分为5种。结论:当上关节突增生而压迫硬膜囊的可能性及程度由L4~S1而减小,椎管内手术时X结扎椎内静脉干可减少手术出血。  相似文献   

3.
椎管与内容物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30条已防腐的成人脊柱,从椎间盘处横锯,测量了各段椎管与内容物的矢径。椎管内硬膜前组织较薄,一般不超过2.0mm,硬膜后组织,由上向下逐渐变厚。椎管与硬膜囊的比值(矢状径)颈段为1:0.73,胸段1:0.68,腰段为1:0.60。从本组材料看,C_(3-5)椎骨段有50%以上椎管矢径较细窄,蛛网膜下腔亦较窄,故受压后缓冲余地小,易出现症状。腰段由上向下硬膜囊的逐渐变小,周围组织逐渐增多,故不易受压。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目前仍未有专家共识。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关系。方法:收集281例由于腰痛或腰腿痛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门诊或病房申请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其中男管119例,女162例。对患者腰椎管横截面积及椎管矢状径进行定量测量,以腰椎管横截面积及椎矢状径是否狭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1)单独以硬膜囊横截面积是否狭窄进行分组:神经根沉降征在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1.4%,在非狭窄患者中阳性率为39.6%,在轻度腰椎管狭窄患者中阳性率为53.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轻、中度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中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单独以腰椎管矢状径是否狭窄进行分组:非狭窄和狭窄患者的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4.3%,76.1%,χ~2=21.469,P=0.000);(3)联合硬膜囊横截面积和腰椎管矢状径两个指标分组:硬膜囊横截面积<120 mm^2或者腰椎管矢状径<10 mm提示存在腰椎管狭窄,非狭窄和狭窄患者的神经根沉降征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0.6%,80.6%,χ~2=30.539,P=0.000);(4)结果表明,神经根沉降征是否可以作为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一项指标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尽管在重度狭窄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但在非狭窄人群中同样有较高的阳性率,单纯以沉降征诊断腰椎管狭窄存在假阳性,结合硬膜囊横截面积和椎管矢状径及神经根沉降征共同诊断腰椎管狭窄的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5.
颈椎不同位置时矢状径及截面积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选择颈椎后路手术的最佳体位,观察颈椎不同位置时椎管内结构的变化。方法:解剖颈椎标本7具,屈曲时观察椎间盘、后纵韧带、硬膜、脊髓、黄韧带、椎板的变化,并在中立位和屈曲30°时将石蜡灌入椎管内,测量颈椎矢状径及截面积的大小。结果:颈椎中立位和屈曲30°时椎管矢状径和截面积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椎屈曲30°时椎板重叠少,椎骨间后侧间隙增大,手术操作简便,采用坐位行颈椎后路手术是一种较好的手术体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 RNRs)的形态,了解RNRs与节段椎管狭窄的关系,探讨RNRs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4例,行仰卧位MRI检查,观察矢状位椎管内马尾神经走行及形态,分为RNRs(+)和RNRs(-),并测量狭窄节段椎管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椎管有效截面积,统计学比较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的关系。 结果 1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61例,女73例,年龄24~80岁(平均54.4±13.6岁),RNRs(+)43例,RNRs(-)91例,RNRs形态分为“藤索”型29例(67.44%,29/43),“葡萄串珠”型6例(13.95%,6/43),“蛇纹石”型8例(18.60%,8/43)。RNRs(+)组椎管有效截面积明显小于RNRs(-)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马尾神经冗余征见于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发生与椎管绝对性狭窄有关,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 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 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 结果 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MRI对青少年颈椎椎间盘的测量,为人工间盘设计、置换及椎间盘相关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SIGNA MR/1.5T磁共振对40例正常青少年(14~17岁)颈椎间盘矢状位多层面的高度及前后径测量:以颈椎正矢状面为中心,分别向两侧以3 mm为间隔,扫描5组矢状位图像,选择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中心高度与前后径,由两名MRI副主任医师测量后取平均值。 结果 (1)颈椎间盘前后径为(14.036±1.812) mm,中心高(4.111±0.813) mm;(2)从C2~3到C6~7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按性别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1)14~17岁青少年颈椎椎间盘高度、前后径各值从C2~7呈渐增趋势,各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2)MRI可直观显示青少年颈椎间盘形态,测量数据能够满足人工椎间盘选择需要。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像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X线,CT,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经X线、CT、MRI检查确诊的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图片资料。结果三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MRI对显示骨结构,钙化不如CT,但可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椎管、椎间孔、硬膜囊的改变。而且还可在矢状位上精确测量滑脱的程度。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像诊断,普通X线平片作为常规检查,CT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并分析人源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参数,明确其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收集一名严重腹泻儿童的粪便,涂片经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应用奥林巴斯(Olympus)BX50万能生物显微镜(日本)摄像系统采集1439个隐孢子虫卵囊的图像,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长径(L)、短径(w)、周长、面积,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12.0版本)分析,计算其卵形指数(L/W)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结果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人源1439个隐孢子虫卵囊长径均值为4.78μm,95%可信区间为4.73~4.82;卵囊短径均值为4.35μm,95%可信区间为4.33—4.37;卵囊周长、面积和卯形指数均值分别为15.63μm、15.22μm:和1.10。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测定的人、狗和小鼠源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学参数,经方差分析F值在10.7374.68.8776,P〈0.01。结论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获得人源隐孢子虫卵囊长径、短径、周长、面积、卵形指数的累加和、均值、中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及95%可信区间等一系列形态学参数。获得的资料是精确的,为鉴别人源隐孢子虫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胎儿标本脊髓腰骶膨大(LSE)面积随胎龄变化的规律及MR表现.方法 收集胎龄15~40周的胎儿标本52例,以L2椎体为中心,行T12~ S1脊椎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3.0T MRI T2WI扫描,观察脊髓LSE最大横断层面的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及相应水平椎管面积,计算脊髓LSE最大横断层面的面积与相应水平椎管面积的比值,对上述测量结果和胎龄间的关系做回归分析.结果 在52例胎儿标本中,MRI T2WI横断面上脊髓清晰显示45例(86.54%),显示不清7例(13.46%);于胎龄15周在脊髓横断面显示脊髓信号和LSE信号,27周以前脊髓LSE呈“两环结构”,33周以后脊髓的双环样信号不明显.脊髓LSE最大横断层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随胎龄的增加呈线性增长(P值均<0.01),脊髓LSE最大横断层面的面积与相应水平椎管面积的比值随胎龄的增加逐渐减小(P值均<0.01).结论 MR可清晰显示胎儿脊髓LSE在不同胎龄的发育表现及其与胎龄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出椎间盘的测量方法并测量正常成人颈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人工颈椎间盘提供参数依据。 方法 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医院提取正常成人颈椎MRI数据219例,测量C4/5、C5/6、C6/7 3个颈椎间盘的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椎间角,矢径及横径6组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计算。 结果 颈椎间盘前高为(4.27±0.73)mm,中高为(5.63±0.83) mm,后高为(3.24±0.59)mm,颈椎间盘角度为(4.73±1.57)°,颈椎间盘矢径为(15.50±1.70)mm,横径为(22.20±2.56)mm。 结论 上述6组数据存在性别间的显著差异性和节段间的显著差异性,设计人工颈椎间盘应设计一系列不同参数的假体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颈椎节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颈腰椎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腰椎磁共振脊髓造影(MRM)扫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6例患有腰腿疼痛,颈部疼痛,肢体麻木的颈腰椎疾病患者行MRM检查,均行矢状位TIWI,T2WI,横断位T2WI扫描,随后行MRM扫描,所有MRM均以冠、矢状位及斜位显示.结果正常颈腰椎MRM12例,硬膜囊、脊髓、神经根和神经根鞘袖显示清晰.椎间盘突出3l例,中央型间盘突出的硬膜囊正中有弧形压迹,侧突型表现一侧神经根受压移位.髓核脱出表现为充盈缺损.1例转移瘤,2例神经鞘瘤各有其MR特征.结论MRM是诊断颈腰椎疾患可靠的、无创性的技术,能代替传统的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14.
正常腰椎间盘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DN)置换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1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的椎间盘进行解剖,测量椎间盘的中部矢状径和横径、椎间盘髓核中部的矢状径和横径。结果:48个椎间盘髓核的矢状径为20.5±3.5mm(14.4~25.4mm),其中10.4%大于24mm;髓核中部的横径为33.8±2.8mm(27.9~37.6mm)。48个椎间盘中部的矢状径为(34.2±5.8)mm(24.6~39.2mm),其中有39.6%(19个)椎间盘中部的矢状径大于或等于37mm,在这19个椎间盘中,有73.7%(14个)椎间盘的髓核中部矢状径小于24mm。结论:根据中国人的腰椎间盘及其髓核的解剖特点,只宜行单枚PDN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脊柱颈段椎间盘入路椎管内减压的相关解剖。 方法 取18具正常成人颈段脊柱防腐标本,通过不同断层,观察硬脊膜、后纵韧带与硬膜外前隙的毗邻关系和结构特点;测量椎间盘平面的硬脊膜厚度、后纵韧带宽度、椎体矢状径长度。 结果 颈段后纵韧带分为深、浅层,两层在中线两侧4~5 mm处分开,浅层与硬脊膜形成潜在的硬膜外前隙,该隙内有Hofmann's韧带连于硬脊膜与后纵韧带之间。深、浅层在硬脊膜前外侧形成一梭形腔隙-后纵韧带间隙; 椎体后面矢状正中线到两侧后纵韧带间隙外侧角的距离约为10 mm。 结论 根据后纵韧带的宽度和毗邻关系,颈椎前路手术经椎间盘达后纵韧带,逐渐由外进入后纵韧带间隙减压,可减少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辐照同种骨组织工程材料在羊椎板切除术后引导椎板再生方面的现象,并探讨其作用和机制。方法 取12只成年雄性绵羊行L3/4和L4/5全椎板切除建立椎板缺损模型,在其中一处用“H”型同种冻干辐照骨板覆盖,另一处作自身空白对照。于术后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取材,行大体,X线摄片和骨组织学观察;并对4周,24周取材行CT扫描。结果 术后4周,在实验节段可见同种骨板形态、位置保持完好,椎管内无狭窄,硬膜囊无压迫;镜下椎板咬除缘有多量新生骨小梁生成,周边有大量软骨细胞及其分泌粘多糖和坏死后所留下空腔,骨板内侧有增生纤维组织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24周,实验节段椎板再生已基本完成。覆盖骨板吸收贻尽,并与再生椎板融合,椎管形态完好,硬膜外未见瘢痕组织。对照节段术后4周可见大范围致密的纤维组织夹杂变性坏死肌肉组织嵌入椎板缺损处,硬膜广泛粘连,硬膜囊受压,24周时对照节段椎板再生未完成,瘢痕组织自椎管外嵌入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及脊髓,硬膜外间隙几乎消失。再生节段与对照节段相比硬膜粘连程度明显减轻(P〈0.01),椎管内容积无明显改变,硬膜囊形状保持良好,无明显压迫。结论 同种辐照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性能和诱导成骨作用,是一种良好的硬膜外覆盖材料;能有效阻止硬膜外粘连,防止术后再狭窄,并成功引导椎板再生,可用于临床椎板切除术后节段性椎板覆盖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正常胎儿标本椎体、椎管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表现及生长曲线。 方法 52例15~40孕周的胎儿标本接受3.0T磁共振T2WI腰椎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观察及测量内容: ①L1椎间盘信号及高度变化;②L2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和面积及其相应水平椎体、椎管前后径和面积。对上述测量结果和孕周间作回归分析。 结果 ①L1椎间盘在小于或等于21周时为低信号,21周后逐渐为高信号,其高度随孕周呈线性增长(P<0.01);②L2椎体及骨化中心的高度、面积随孕周呈线性增长(P<0.01),骨化中心与椎体面积比值随孕周增大(P<0.01);L2椎体前后径与相应水平椎管前后径比值范围为1:1.3到1:0.6。 结论 磁共振可明确显示胎儿椎体、椎间盘、椎管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表现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无症状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上椎管狭窄相关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无颈椎症状成人100例,按初次检查时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39岁),第2组(40~59岁),第3组(60岁以上),分别在2011年与2017年进行标准颈椎侧位X片检查。测量椎管狭窄参数:椎管矢状径,椎体中矢径,退变椎体矢状径,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分析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所有参数两次检查结果的差异。 结果 C3~7节段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均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各组所有参数前后两次检查结果比较:椎管矢状径仅在组3中C3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椎体中矢径仅在组2中C5节段及组3中C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退变椎体矢状径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7节段及组3中C4~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5节段及组3中C3~7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有效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及组3中C3~7节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成人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相关,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有效颈椎管率判断椎管狭窄的进展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旁肌横截面的测量方法,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 方法 将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进行CT扫描,在横截面上标记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分析各参数与椎旁肌损伤的关系及其与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相关性。 结果 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明显大于术前(P<0.01),而末次随访时小于术前(P<0.05)。术后-术前、末次随访时-术前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之差与术后4 d、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最大矢状径的变化最为相关(b'=  -0.521)。 结论 在CT横截面上可精确识别相关的解剖标志,并能准确地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肉损伤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量脊柱椎体终板截面的横径与矢径,利用数理学原理分析脊柱椎体-椎间盘受力传递规律,分析人体脊柱椎体-椎间盘的受力规律与临床病理联系。 方法 测量10具完整脊柱标本C2~S1各椎体上下截面的横径(L)、矢径(H),运用几何学相似原理:椎体/椎间盘上下截面面积变化可近似用数学方程表达,S1/S2=(a*b)/(A*B),S=π/4*L*H,分析椎体上下截面的结构规律;根据椎间盘的结构,利用物理学静水液压原理:F1/F2=S1/S2,分析椎间盘压力变化规律;根据数理学原理推测脊柱椎体-椎间盘的结构与力学规律。 结果 脊柱椎体截面的结构从C2下截面到L4下截面面积呈“S”形曲线递增,L4下截面面积最大,L4下截面到S1上截面递减;椎体-椎间盘间截面横径矢径决定其椎体截面面积、压力系数K,K=L*H。 结论 脊柱椎体-椎间盘自身结构决定了脊柱特有的力学传递与分布规律;建立数理学方程来认识脊柱的结构与力学传递规律能更直观的理解与观察脊柱力学特性与临床脊柱病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