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蝶上筛房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50具头颅解剖及85例颅影像学的研究,观测了蝶上筛房的出现率及其毗邻关系。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28.2%,其中左侧出现率为25.9%,右侧出现率为30.4%,讨论了蝶上筛房对鼻神经外科手术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前筛窦解剖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60具完整成人湿性头颅(男34,女26)筛窦区域进行了详细解剖研究,重点探讨了前筛窦的气化变异,根据前筛窦是否向筛骨外侵及将分为筛内型占70.8%和筛外型占29.2%,又根据其向筛骨外侵及方式,将筛外型细分为眶上型占17.5%眶下型占7.5%和混合型占4.2%,这种分型能客观地反映出前筛窦与眼眶,额窦,上颌窦的毗邻关系,对选择鼻内窥镜下筛窦手术方式,确定手术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几个临床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通过对50个头颅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测量了从Dacryon’s点至筛前孔,筛前孔至筛后孔,筛后孔至视神经孔捉21.7(14.2~33.3)mm)13.8(6.9~26.7)mm,5.1(2.0~8.4)mm。观察到视神经管内壁与筛,蝶窦的毗邻关系多达13种,观察到视神经管隆突出现率为55%,结合临床体会,对经鼻外筛-蝶窦进路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径路解剖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寻长前筛前,筛后动脉,视神经孔,  相似文献   

4.
筛动脉筛窦段的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筛动脉在筛窦内的走行特点,为减少鼻内窦镜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指导。方法:通过30具湿性成人尸头(男19,女11)的解疲、观察了筛动脉在筛窦段的走行部位、方向、骨管厚度及其与筛窦气房的关系。结果(1)筛前动脉与中鼻甲基板的位置关系密切,多走行于中鼻甲基板之前的紧邻筛房顶(66.6)及中甲基板顶(26.7%);筛后动脉则以位于最后筛房顶最为多见(64.9%);(2)筛前、后动脉骨管的下壁明显薄  相似文献   

5.
蝶上筛房与蝶侧筛房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变异之筛窦及窦内解剖标志,观察了100个颅骨蝶上筛房及蝶侧筛房的出现率,并进行了分型与测量,记述了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同时将部分标本进行CT扫描,分析了蝶上筛房在CT片中的影象特点,以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最后筛房的解剖发育情况及其解剖毗邻关系对临床开展蝶鞍区域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50具成人头颅进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测得其矢状径位于5.76~21.48mm之间。其中,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23侧(23%)。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的不同形成蝶上筛房的有28侧,(28%),形成蝶旁筛房的有5侧(5%),形成Onodi窦的有24侧(24%)。结论: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扫描在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手术中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可形成蝶上筛房、蝶旁筛房或Onodi窦对临床开展蝶鞍区域手术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作者对7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窦部薄层(2mm)CT冠状面扫描及重建放大处理,显示鼻腔侧壁,尤其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并与23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发现73例鼻窦炎患者中窦口鼻道复合体存在解剖异常:中鼻甲卷曲肥大26例,中隔高位偏曲(〉12度)28例,钩突弯曲肥大16例,Hallor’s气房3例;而正常组未见解剖异常。而且鼻窦炎组钩突与上颌窦外  相似文献   

8.
鼻外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0例成人尸头(男34例,女26例)的眶内侧壁解剖进行了研究,观察了Dacryon点与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孔之间的关系,以及筛前孔与额筛缝的关系,测量了各点间距离,结果显示,Dacryon点至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孔的距离分别的为19,32,40mm,筛前孔到筛后孔距离约为14mm,筛后孔至视神经孔为9mm有70%的筛前孔位于额筛缝上,认为Dacryon点是鼻外筛窦手术的重要标志,本文对鼻外筛  相似文献   

9.
鼻内窦镜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鼻内窦镜筛窦切除术时常出现眶内及颅内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为此类手术提供解剖数据,依此避免术并发症的出现。方法:在60个完整成人尸体头部标丁 对鼻内窦镜下行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通过颅正中矢状面,水平切面,设计了1条测线、9个测角和5项观察。结果(1)前鼻棘至手术有关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及角度约分别为:钩突中部35mm、49°,筛泡中部37mm、52°,中鼻甲基板43mm,58°,筛板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筛窦区新型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大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筛窦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 结果 对筛窦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眶内侧壁(纸样壁)厚度左侧为(0.35±0.089)mm,右侧为(0.36±0.086)mm;鼻小柱到上颌窦开口距离左侧为(39.1±2.4)mm,右侧为(40.0±2.5)mm;筛窦中鼻道开口到筛顶壁距离左侧为(12.0±1.0)mm,右侧为(11.8± 1.1)mm。 结论 经筛窦区自然腔道行筛内、颅前窝、眶内及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直窦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测了100例(男57、女43)成人硬脑膜标本。结果如下:1.按直窦前后走行方向,将其分为4种类型:①前后水平型,占62%;②前高后低型,占19%;③前低后高型,占12%;④弯曲型,占7%。2.直窦平均长度3.80±0.46cm,宽平均0.36±0.11cm。3.单直窦占93%;双直窦占7%。4.本文还对直窦属支与侧支循环径路以及直窦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与临床有关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影像上额窦引流通道的解剖分型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了解其与额窦炎症发生的关系。 方法 对1355例病人鼻窦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解剖学观察及额窦炎诊断。对于气化额窦,按钩突附着部位分型:附着于眼眶侧壁、筛板及颅底分别为额窦引流通道I型、II型和III型;观察额隐窝气房的解剖特征及变异情况,并依据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对其进行分类。 结果 本组1355例中,气化额窦2582侧,额窦炎456例,II型、III型额窦引流通道其额窦炎发生率较高,I型与II型、III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I型与III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鼻丘气房(ANC)、筛泡上气房(SBC)为“常驻气房”,炎症发生率与平均额窦炎症发生率相近,其余类型额隐窝气房炎症发生率相对于平均额窦炎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窦引流通道的变异及额窦周围各型气房气化情况对于额窦炎症发生都有重要影响,高分辨率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可清晰反映额窦的引流通道变异及额窦周围各型气房解剖情况。  相似文献   

13.
廖建春 《解剖与临床》2003,8(4):250-251,254
筛窦位于筛骨的两翼,居鼻腔外侧壁上部与眼眶之间、蝶窦之前及前颅底之下。呈蜂窝状气房结构。筛窦内部由主隔板和副隔板构成,主隔板有4~5个,分别以其连接的结构命名为:钓突板;筛泡板;下筛甲板;中筛甲板;上筛甲板。这些骨板将筛窦分隔成多个横沟,副隔板不规则地连接于两相邻主隔板之间,将横沟再分隔为多个小腔,即筛小房。主  相似文献   

14.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境界,为临床在内窥镜下施行上颌窦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60例成人鼻腔外侧壁的标本上,测量半月裂、钩突、筛泡、额鼻管和筛漏斗的有关数据。并观察了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结果:半月裂、钩突、筛泡、额鼻管的长度分别为15.0mm,18.3mm,16.2mm和5.9mm;钩突与筛泡的高度分别为6.9mm和5.8mm;筛漏斗宽3.9mm、深3.7mm。上颌窦自然开口98%在半月裂内,其中60%位于半月裂后部、33%位于中部、5%位于前部、1例变异。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形态和病变与鼻窦炎的发病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额窦开口部位,为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成人颅骨100例、尸头30例,观察额窦开口部位,测量额窦矢状径、额骨的内侧骨板和眶部骨板的厚度、额窦口距筛前动脉管的距离。结果:100例成人颅骨有8侧额窦未发育,占4.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92侧(47.9%),开口于筛漏斗者52侧(27.1%),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者40侧(20.8%);额窦的矢状径为(12.16±7.62)mm;额窦口与筛前动脉管的距离平均为(3.40±2.32)mm。30例湿性尸头额窦矢状位观测,发现有3侧额窦末发育,占5.0%;额窦开口于额隐窝者27侧(47.4%),开口于筛漏斗者17侧(29.8%),开151于筛漏斗上隐窝者12侧(21.1%);中鼻甲前下附着点至额窦开口的距离为(11.74±2.60)mm。结论:熟悉额窦开口部位及周围毗邻结构的解剖,可减少额窦开放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临床开展鞍区手术提供一组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 ,重点观测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形态及其毗邻关系。结果 :测得其矢状径位于 5 .8~ 2 1.5mm之间 ;垂直径位于 9.4~ 2 6 .0mm之间 ;左右径位于 5 .9~ 2 3 .6mm之间。其中 ,最后筛房大于或等于同侧蝶窦腔的有 2 3 % ( 2 3侧 )。结论 :最后筛房与蝶窦、视神经管之间的解剖关系可形成蝶上筛房、蝶旁筛房或Onodi窦。冠状位及水平位鼻窦CT扫描在后筛窦最后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手术中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建  陆书昌 《解剖学杂志》1997,20(6):525-527
为避免鼻内窦镜筛窦切除术颅内及眶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方法:用60具头颅标本进行了有关鼻内窦镜筛窦切除术应用解剖研究。以前鼻棘为基点,对8个解剖标志进行测量。结果:前鼻棘至泪囊距为45mm,角度58度,至钩突47mm;至基板43mm;至筛前动脉63mm,角度55度;至筛后动脉70mm,40度;至视神经管74mm,34度,结论;认为术前熟悉内窦镜下筛窦解剖,掌握有关解剖数据,术中认清手术标志,是减少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CT检查在鼻内镜下额隐窝周围气房开放术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6例(67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1~65岁;鼻窦炎15例,上颌窦、筛窦炎伴额窦炎29例,筛窦炎、蝶窦炎伴额窦炎2例。术前鼻窦CT检查清晰显示额隐窝区气房结构及钩突附着部位,依据钩突附着部位,确定鼻内镜下额隐窝开放术式。结果46例(67侧)中,钩突头端附着于眶内侧壁37侧(55.2%)采用Draf Ⅰ型术式,钩突附着颅底19侧(28.4%)采用Draf ⅡA术式,钩突头端附着于中鼻甲根部11侧(16.4%)采用扩大鼻丘气房入路额窦术式。手术中均顺利开放额隐窝,显露额窦口,无眶内或脑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0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1例复发。结论钩突附着部位是寻找额窦口的重要解剖标志;术前CT检查可定位钩突附着部位,因而对额窦开放术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鼻内窥镜筛窦切除术时常出现眶内及颅内严重并发症,本研究为此类手术提供重要解剖数据,依此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方法:在60个完整成人尸体头部标本上对鼻内窥镜下行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通过颅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设计了11条测线、9个测角和5项观察。结果:①前鼻棘至手术有关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及角度约分别为:钩突中部35mm、49°,筛泡中部37mm、52°,中鼻甲基板43mm、58°,筛板前部50mm、71°;②中鼻甲前端至蝶窦口距离为35mm,中鼻甲前端顶部附着处为筛顶与筛板的分界;③中鼻道外侧壁(上颌窦内侧壁)与纸样板在同一垂直面。结论:中鼻甲是鼻内窥镜鼻窦切除术的重要内部标志,前鼻棘是此类手术的重要外部标志  相似文献   

20.
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方法:对60具成人尸体头部标本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进行解剖观察,并结合全部标本的鼻窦冠状位CT扫描了解气化情况。结果:120侧标本气化眶顶骨板的有36.7%(44侧),其中气化整个眶顶者36.4%(16侧),气化部分眶顶者63.6%(28侧),气化眶顶的前颅底骨质内侧缘及外侧缘骨壁厚度分别为(0.3±0.1)mm(0.1-0.4mm)和(0.2±0.1)mm(0.1-0.3mm),无气化的前颅底骨质骨壁厚度为(0.9±0.3)mm(0.4-1.8 mm);CT扫描显示额窦、筛窦向眶顶气化结果与解剖观察一致。结论:了解额窦、筛窦气房向眶顶气化情况对预防鼻微创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