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寻找一种不牺牲小腿主于血管的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瓣,修复胚骨中、下段骨不连接,方法:在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胫骨外侧中、下段骨膜血管来源、分支、分布及其吻合。结果:胚骨中、下段外侧,主要有来自胚前、胫后动脉穿支呈节段分布的骨膜主和肌骨膜支4~8支。每支间距4.6±1.6cm,蒂长0.9±0.5cm,动脉外径0.6±0.3mm,有2条伴行静脉。血管到达骨面多呈向上或水平走行。在胫骨外侧,骨膜支之间有分支形成吻合网。在胫骨前缘处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并形成吻合链。结论:以节段血供的胫骨骨膜支为蒂作成胫骨外侧骨膜瓣,可用于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接。  相似文献   

2.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胫骨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胫骨内侧面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并设计以胫后血管肌间隙支为蒂的胫骨内侧骨膜瓣转位术。结果:通过解剖学研究,应用该骨膜瓣移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骨不连、骨缺损12例,胫骨骨皮缺损1例,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术式解剖容易,血供可靠,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移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寻找一种不牺牲小腿主干血管的带血供胫骨外侧骨膜瓣,修复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接。  相似文献   

4.
股骨前面血供分布特点与骨膜(骨)瓣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设计骨膜(骨)瓣修复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骨前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摹拟术式设计。结果:股骨前面骨膜血供,来自股外侧肌支、股中间肌支、膝降动脉、膝上外动脉、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肌间隔支呈节段性分布的肌骨膜支和骨膜支。肌骨膜支外径1.4~1.7mm,长度1.7~5.6cm;骨膜支外径0.4~0.6mm,长度1.2~1.5cm。骨膜血管多呈向下或水平走行,达骨膜后分出升支、降支及吻合支,相互吻合成网。结论:可以节段骨膜支为蒂设计股骨前面骨膜瓣,修复股骨干骨折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在4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一穿动脉降支的起始,走行和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穿动量降支肌间隔动脉穿径股外侧肌间隔,沿途分出骨膜支,呈网状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后外侧3.5cm×8.0cm的骨膜,因此可设计以第一穿动脉降支为蒂的股骨中上段骨膜瓣移位术,为修复股骨上段骨不连及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供区。  相似文献   

6.
股动脉直接骨膜支为蒂的股骨下段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治疗股骨中段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41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股动脉直接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股动脉直接骨膜支在距股骨内收肌结节上方9.41±1.9cm处发自股动脉外侧壁,其起始部外径为1.11±0.35mm。直接骨膜支在股骨下段前面距内收肌结节上方3.1±1.2cm处与膝降动脉关节支的横支构成恒定吻合,并发分支分布于股骨下段前、内侧面与股骨内髁。结论:以股动脉直接骨膜支为蒂的股骨下段前、内侧面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股骨中段骨不连与小范围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大转子区筋膜骨膜血管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股方肌蒂大转子筋膜骨膜骨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下肢标本上对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形态特点及其血供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大转子区筋膜较厚,分浅、深两层,与臀大肌筋膜和大转子骨膜通过疏松结缔组织相连。筋膜和骨膜的动脉来源为多源性,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第1穿动脉升支、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它们在大转子形成广泛的吻合。旋股内侧动脉深支管径为1.7±0.5mm,长3.3±0.7cm,其筋膜支和骨膜支是大转子的主要营养血管。臀下动脉大转子支管径1.4±0.5mm,长5.2±0.8cm,常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结论:带筋膜血管的骨膜骨瓣比不带筋膜的骨膜骨瓣血供丰富。根据大转子区筋膜和骨膜的血管分布特点,可设计带筋膜血管的股方肌蒂大转子骨膜骨瓣。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9.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32例、骨囊肿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8例(20侧)及骨不连1例。结果:股骨颈骨折术后3~4个月愈合3l例,另l例过早负重致骨折移位而失败,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2例股骨颈骨囊肿术后4~6个月痊愈;股骨头缺血坏死疗效优良17例,优良率为94%;1例胫骨骨不连术后7个月痊愈。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与骨膜瓣带蒂转移,是治疗股骨颈骨折、骨囊肿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设计带血管蒂胫骨远端骨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胫骨远端内侧面、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内踝前动脉的骨膜支3~6支,外径0.3~1.0mm。胫骨远端前外侧面骨膜血管来自外踝前动脉的骨膜支1~3支,外径0.4~0.8mm;腓动脉穿支降支的骨膜支2~4支,外径0.5~1.0mm。内踝前动脉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跗内侧动脉吻合;腓动脉穿支降支循外踝前外侧下行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并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和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修复距骨颈骨折不连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3.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滞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而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4.
以深筋膜为蒂的骨膜骨瓣移位治疗胫骨不连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以深筋骨膜为蒂的骨膜骨瓣移位治疗胫骨不连接8例,均获成功。该法与常知名血管的骨膜骨瓣比较,具有不损伤重要血管,操作方便,易于推广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筋膜蒂骨膜骨瓣的手术设计及切取方法,重点讨论了筋膜蒂骨膜骨瓣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后面骨膜瓣移位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胫骨中、下段骨不连合并胫前区软组织条件极差者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应用经小腿后路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后面骨膜瓣移位予以修复。结果:临床应用6例,效果满意。结论:本骨膜瓣移位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报道用骨间前血管腕背支骨膜瓣移位修复骨不连、骨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研究,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顺行移位修复尺、桡骨骨不连,逆行移位修复手舟骨、月骨不连与骨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9例,随访1年,在术后3~6月均达到骨愈合和骨坏死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间前血管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适合邻近骨不连、骨坏死修复。  相似文献   

17.
应用骨间前血管为蒂.桡、尺骨骨膜骨瓣移位治疗上肢骨不连或骨缺损38例,均获得成功。该术式与以桡、尺动脉为蒂的桡、尺骨骨膜骨瓣移位相比较,有不损伤前臂主要血管干、移位范围大、适应症较广和操作简便易推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发惠 《解剖与临床》1998,3(3):117-121
目的:介绍上、下肢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位术新供区的解剖学依据,指导术式设计和推广应用。方法:综合作者近年新发掘的四肢骨瓣、骨膜瓣新供区的解剖学资料,针对性地设计了常用的移位术式。结果:这一批供区以非主干知名血管或主干血管的小分支为血管蒂,设计的骨瓣、骨膜骨瓣.顺行或逆行移位修复四肢骨不连、骨缺损、骨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获得了可靠的治疗效果。结论:四肢带血供的骨(膜)瓣移位术供区,术式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应用以膝降血管为蒂股骨胫骨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血管起点、走行、分支及分布,并测量30侧成人股骨干中段1/2处及中下1/3交界处的周径。结果: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下行于股内侧肌后内侧面,在距膝关节间隙水平上5.9±1.2cm处,分为横支及纵支(髌下支),横支紧贴股骨下端向前外侧走行,沿途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内侧髁;纵支继续沿收肌腱板及收肌结节前面下行至膝关节间隙水平,后折向前横行于膝关节囊表面,向下发出分支与周围动脉骨膜支在胫骨内侧上段吻合成血管网。结论:分别以膝降动脉横支及纵支为蒂切取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和胫骨骨膜瓣,向上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断骨不连,形态学上是可行。  相似文献   

20.
以膝降血管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移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股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应用膝降血管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骨)瓣移位术予以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1例,效果满意。结论:本骨膜(骨)瓣移位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