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膜后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在解剖学、临床诊治和放射学诊断方面,都被认为是较困难和有争议的区域。在解剖学上,这一区域的筋膜及其界限一直难于确定,并且意见分歧。在临床上,腹膜后间隙的疾病,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的不典型和复杂性,误诊率高达25~50%,而且这一区域的疾病,如果不能 相似文献
2.
颈椎间隙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2具成人尸体(男、女各半)的正中矢状断面上,对脊柱C2-T1段,观测了相邻椎体前缘,中份及后缘之间的距离,并解剖左,右侧椎间孔,测量出椎间孔的最大垂直高度及最大宽度,结果;椎体间间隙的高度:前缘为3.48-5.38mm,中点为4.84-7.14mm,后缘为3.05-3.84mm,椎间孔的高度为7.00-8.10mm,宽度为5.00-7.35mm。本对颈部病变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国人颈椎椎体间隙的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择20~29岁青壮年志愿者50人,其中男性35人(21~29岁,平均年龄25.2岁),女性15人(20~29岁,平均年龄24岁).按性别分组进行CT扫描,测量颈2,3~颈6,7各个椎间隙的左右径、前后径、前缘高度、中点高度、后缘高度.结果:男性组椎体间隙左右径平均(20.32±1.53)mm,前后径平均(19.36±1.10)mm,前缘高度(8.40±0.90)mm,中点高度(8.73±1.04)mm,后缘高度(5.17±0.69)mm.女性组左右径(18.58±1.40)mm,前后径(16.36±1.60)mm,前缘高度(5.50±0.74)mm,中点高度(7.95±0.65)mm,后缘高度(5.9±0.33)mm.结论:无论在男性组或者女性组,同节段椎间隙正中矢状面前、中、后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后缘高度<前缘高度<中点高度.在同节段同部位的测量值,男性组均明显大于女性组.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间隙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研究肾周腹膜后间隙的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方法:综合采用微创解剖、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和临床腹腔镜手术研究.包括断层标本1例;新鲜冰冻尸体手术解剖3例(左侧模拟腹腔镜左肾游离手术,右侧模拟开放肾游离手术);CT/MRI肾、肾上腺平扫十三维重建25例;腹腔镜手术55例.结果:肾前筋膜分3层,包括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和肾筋膜前叶.肾后筋膜分两层,包括侧锥筋膜和肾筋膜后叶.肾前、后筋膜光滑延续,形成肾筋膜间隙,其内容纳肾周脂肪、肾和肾盂输尿管鞘.肾盂输尿管鞘内容纳肾盂输尿管和肾盂输尿管周围脂肪.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形成肾旁间隙,其内填充肾旁脂肪.肾前融合筋膜、腰肌筋膜和侧锥筋膜包绕形成肾周间隙,该间隙包括肾筋膜间隙及其上、下方的肾上腺间隙和生殖血管间隙.结肠系膜的脏腹膜和结肠融合筋膜形成结肠间隙.胰十二指肠前、后融合筋膜形成胰十二指肠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间隙为原生腹膜后间隙,胰十二指肠间隙和结肠间隙为次生腹膜后间隙.结论:肾前、后筋膜均为多层膜结构.腹膜后间隙借各层筋膜形成层叠状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6.
急性胰腺炎是最常见的胰腺疾病,由于胰酶释放进入间质组织可向胰外区域扩散,其中急性胰腺炎扩散至腹膜后的途径包括:(1)沿同一解剖间隙或相通间隙扩散。病变在肾旁间隙内,向上向下及对侧扩散;病变向前扩散至横结肠系膜及小肠系膜根部及系膜内;向外侧扩散到升降结肠后及周围。(2)因胰酶破坏筋膜或病灶直接通过筋膜薄弱处而导致跨筋膜扩散。使肾前筋膜受累并进而使肾后筋膜及锥侧筋膜受累:破坏肾前筋膜或同时也破坏肾后筋膜,使病变扩散至肾周筋膜或肾旁后间隙。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斜角肌间隙的形态特征,分别临床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成因,取1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观测30侧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结构及内容,结果:中斜角肌对臂丛的影响同样重要;正常肋锁间隙不会压迫臂丛及锁骨下血管,前斜角肌对锁骨下静脉的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膈下间隙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膈下间隙病变的断层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 方法 在 30例成人尸体上腹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和 2例尸体腹部磁共振冠状图像上 ,研究了膈下间隙的冠状断层解剖。 结果在冠状断层上 ,膈下间隙分为肝周间隙和脾周间隙 ;胃胰襞左部前缘和小网膜左部 (肝胃韧带 )后层之间的间隙构成网膜囊上、下隐窝间的唯一直接交通 ,其交通形式在冠状面上可分为 3型。胃膈韧带右层与小网膜的后层相续 ,左层与膈脾韧带右层及胃脾韧带后层相续 ,向下左、右层靠拢而续为胃胰襞左部。胃裸区居胃膈韧带的左、右层之间 ,其存在率为 10 0 %。脾裸区居膈脾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之间 ,在脾肾韧带处最宽 ,脾裸区可分为脾门部和脾肾部 ,其最大值分别为 :2 6 4± 1 16cm ,4 16± 2 2 4cm。 结论 冠状断层是显示胃胰襞左部及网膜囊上、下隐窝间通连关系的优势断层。网膜囊上、下隐窝相通的约占观察总例数的 73 3% 相似文献
9.
膈下间隙是指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膈下间隙的病变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复杂^[1];又因膈下间隙及其各间隙间的通连关系在解剖学上存有争议,故给上腹部包块与积液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带来了困难。70年代以为,CT、MRI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能直观地显示腹膜和腹膜腔^[2],从而为研究膈下间隙的解剖及诊断其病变提供了良好手段,因此,很多学者使用断层解剖学技术对膈下间隙的解剖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20具成人尸体标本腰段脊柱(男、女各半)的正中矢状断面,观测了腰椎间隙,其结果为:椎体间间隙的高度、前缘为8.90~11.65mm,中份为8.97~11.15mm,后缘为5.08~7.94mm;椎间孔的高度为12.30~14.40mm,宽度为6.82~7.90mm。以上对腰椎间隙的定量研究,为腰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经后腹腔镜手术中,腹膜后间隙的建立、确定及扩大对肾上腺、肾脏、输尿管等脏器疾病的手术应用。方法根据腹膜后间隙解剖学研究的层次特点,建立、确定及扩大镜下腹膜后间隙,经腹膜后方向入路,对68例肾上腺、肾脏、肾盂与输尿管等疾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68例手术中顺利建立了相应的腹腔后间隙,完成了相应手术;5例发生腹膜穿破,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膜后间隙是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重要入路,关键是解剖学标志、结构层次的镜下确定,间隙内具有足够操作空间、满足腹膜后泌尿外科手术、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腮腺周围间隙的断层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为腮腺周围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成年尸体头颈部 6 0例 ,分别作冠状、矢状和横断层解剖。在三维断面上观察腮腺周围间隙的解剖学关系、围成、内容及其交通 ,测量腮腺周围间隙的面积及间隙周围重要结构的面积和宽度。结果 两侧腮腺周围间隙及间隙周围重要结构呈对称性 ,面积及宽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冠状、矢状和横断面是分别显示腮腺周围间隙、颊间隙和腮腺间隙的最佳断层解剖。腮腺周围间隙可直接相通或借结缔组织和通行于间隙中的神经、血管间接相通。翼内肌、翼外肌、茎突、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是MRI等断层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 腮腺周围间隙的断层解剖对腮腺周围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肾筋膜及肾周间隙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周间隙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是腹膜后间隙中最大的一个间隙。随着外科学和肿瘤研究的进展,CT和MRI的广泛应用,这一部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解剖学上,肾筋膜的延续和附着一直难于界定。这一部位的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因而误诊率高。由于这一区域位置较深又有许多脏器覆盖,给影像学的诊断造成了困难。为此,本文将肾周间隙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间隙纵向联系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矢状断面解剖,整体层次解剖和光镜观察方法,在34具尸体标本上研究了肾筋膜和腹膜后间隙在纵向上的延伸,附着和通连,结果显示:(1)肾前筋膜其上下在不同部位与后腹壁腹膜愈后,明后筋膜向上与膈下筋膜愈合,向下愈着腰筋膜,外侧与腹膜愈合;92)肾周间隙向上伸入肝裸区,肾旁前,后间隙向上受阻于肾前,后筋膜与后腹壁腹膜与膈下筋膜的愈合处;(3)肾周间隙向下开放,延续盆部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深面及腹前外侧壁,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膝关节后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 stucture,PLS)具有复杂的解剖关系以及重要的膝关节静态和动态稳定作用。该结构的损伤导致严重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包括胫骨外旋不稳和关节软骨退变,单纯膝关节后外侧损伤并不常见,而是常常合并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且由于对PLS的认识不足,因而在诊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同时常常漏诊PLS的损伤,以致于交叉韧带重建归于失败。正是由于PLS的复杂解剖学特性和重要的临床联系,大量的研究工作投入到对PLS的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应用影像解剖学测量腰椎板间隙参数,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观察1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正位片,比较患侧(症状组)与健侧(对照组)椎板间隙形态,根据不同性别分别测量L4/5以及L5/S1节段双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和面积;通过腰椎三维CT测量腰椎板间隙的有效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腰椎正位片上健侧L4/5、L5/S1的椎板间隙多呈椭圆形,而患侧的椎板间隙以三角形和扁圆形多见;患侧腰椎板间隙狭窄发生率为68.1%,L4/5节段发生率为65.1%,L5/S1节段71.0%;高度改变的同时伴随宽度的改变;腰椎三维CT测量结果表明,76.5%的患者患侧椎板间隙有效直径小于工作通道直径,其中72.3%位于L4/5节段,80.6%位于L5/S1节段;男性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其均值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L5/S1节段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的均值大于L4/5节段。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间隙的改变存在密切联系,掌握腰椎板间隙的高度、宽度、面积以及有效直径,可指导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 相似文献
19.
旋后肌管的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于92侧成尸上肢观察,旋后肌管为一肌性管道,上口主要由旋后肌弓围成,下口由旋后肌下口围成。自肘前外侧面由内上斜向外下绕桡骨体上部至前臂后面,管长35.7±8.1mm,旋后肌管与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连线的夹角30°±7°。骨后后神经穿经此管。探讨了旋后肌管的体表投影,讨论了骨间后神经受压综合征的解剖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腹膜后间隙横向联系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筋膜的横向延伸、附着情况及其对腹膜后间隙划分及腹膜后各间隙横向连通的影响 ,为腹膜后间隙内疾病的诊治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进行应用断层解剖、间隙灌注等方法 ,对 36例成人尸体观察、分型和统计肾筋膜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及腹膜后间隙横向连通的变化情况。结果 肾筋膜外侧延伸和附着在肾门及其以下平面有四种类型 ,肾门以上平面为另一种类型 ,它们影响着腹膜后各间隙的外侧通连 ;两侧肾周间隙存在越中线连通与不连通两种类型 ,连通类型中又有不同平面出现率的变化 ;肾旁后间隙向内侧可延伸至腰大肌的后外侧缘。结论 肾筋膜横向延伸和附着的各种类型影响着腹膜后各间隙横向的连通 ;过去对肾筋膜和腹膜后间隙横向延伸、附着及连通的结论不够全面 ;掌握腹膜后间隙横向联系的应用解剖 ,有助于腹膜后间隙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