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CT、MRI的影像学差异,以探讨两者对两种肾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患者3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组25例,肾乳头状癌组9例,均行CT、MRI扫描,对比其影像学差异。结果肾乳头状癌组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的CT值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增强相对强度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MRI检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4例皮质期出现明显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肾乳头状癌组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I动态强化特征与CT结果一致。其中6例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最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2016年WHO正式将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作为一种肾细胞癌新类型。该肿瘤可以为散发性也可以发生于终末期肾病或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时应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以及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相鉴别。鉴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或低度恶性,因此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的CT、MRI表现差别。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入的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患者共98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对两组患者行CT、MR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各扫描期CT值对比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平扫CT显著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中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检查显示T1WI上病灶呈现低~中等信号,T2WI呈现等、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时肿瘤强化特征与CT增强相似。其中11例呈现均匀强化、5例呈现欠均匀强化、7例呈现不均匀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T1WI上病灶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多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的强化。其中24例皮质期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46例。结论CT及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两者之间最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姚秀娟  陈祥义  张如意  于亚威 《浙江医学》2017,39(20):1803-1805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CCPRCC的石蜡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中3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肿块最大径1.5~4.2cm,切面呈囊实性或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包膜完整,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乳头状、腺泡状、囊状、巢状或缎带状结构,囊内或腺腔内见分泌性蛋白。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具有丰富的透明胞质。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较为一致,远离基底膜呈线状排列,Fuhrman核级低,其中4例为1级,2例大部分区域为1级、局灶为2级。2例肿瘤间质内见局灶平滑肌成分。6例均未见核分裂象及肿瘤性坏死,未见血管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6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K7、CAⅨ、缺氧诱导因子-1α、高分子角蛋白、PAX-2、PAX-8及波形蛋白;不表达CD10、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及TFE3;Ki-67阳性指数约1%~5%。3例FISH检测显示均无第7和17号染色体的获得,也无Y染色体及3p的缺失。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CCPRCC是一种新分类的惰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需与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对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均质性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用信息。方法 回顾性纳入我院收治、有完整CT增强扫描和病理结果 的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均质性肾透明细胞癌25例,所有病灶最大径不超过5厘米。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病灶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值有无差异,以及两组净强化CT值和净减退CT值之间有无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指标,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均质性肾透明细胞癌平扫CT值低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高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0.05。均质性肾透明细胞癌的净强化CT值及净减退CT值均高于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0.05),净强化CT值对均质性肾透明细胞癌具有独立预测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结论 CT增强扫描可以为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均质性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一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快进、慢退,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不均匀高增强。其造影表现与常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典型声像图表现明显不同,但与肾透明细胞癌鉴别缺乏特异性,二者潜在差异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赵海龙  何馨  陈学波 《当代医学》2021,27(26):79-8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早期肾透明细胞癌(ccRCC)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强化情况、不同临床分级CT值.结果 6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5.59%;均匀强化占比高达60.29%,与其他强化情况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患者平扫CT值、高强化区皮质期CT值、低强化区皮质期CT值、高强化区髓质期CT值、低强化区髓质期CT值均低于Ⅲ~Ⅳ级患者(P<0.0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早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倒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术前螺旋CT多期增强征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PRCC的.主要CT征象: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少见液化坏死征象,可有假包膜;肾周问隙受侵征像有结节、条索状影、棘状突起和肾周筋膜增厚。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较好的显示乳头状肾癌的影像特征,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明显不同,易于鉴别;CT多期增强扫描有助子与部分肾盂癌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7例肾脏肿块患者,均行腹部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的增强模式、增强均匀度及包膜增强情况,比较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增强扫描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嫌色细胞肾癌(ChRCC)在MSCT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和MSCT对两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6例PRCC和24例ChRCC的临床资料。分析PRCC、ChRCC的MSCT影像学表现。对两种细胞肾癌成份及强化形式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种细胞肾癌平扫及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CT值。结果 PRCC癌肿成份以瘤实性为主(61.53%),其次为实性(23.07%),有4例患者表现为囊性。ChRCC癌肿瘤成份以实性为主(75.00%),未见囊性肿瘤,有6例患者出现赛实性(25.00%)(P<0.05);PRCC肿瘤80.76%表现为不均匀强化,ChRCC肿瘤都有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现象出现,无周边强化现象出现(P<0.05);PRCC在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CT值明显高于ChRCC(P<0.05);平扫期两者之间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PRCC和ChRCC在MSCT上的强化形式及囊性病变均有不同表现,且增强扫描后的CT值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可见MSCT对两者的鉴别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MRI动态增强特征及其对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入选该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脑淋巴瘤26例及胶质母细胞瘤35例,进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查,比较二者之间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MCER、EP、Tmax与脑淋巴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脑淋巴瘤的MRI平扫结果未DWI弥散呈不均匀略高信号,而T2WI混杂长信号,T1WI混杂囊实性长信号;16例脑淋巴瘤占位效应及水肿相对较轻,而EWI呈均匀高信号,T2WI略长信号,T1WI略长或实性等长信号;而胶质母细胞瘤MRI扫查特征为DWI呈混杂性高信号,T1WI占位效应及水肿显著,T2WI混杂长信号,T1WI囊实性混杂长信号;二者MRI动态增强特征为:①强化形态:10例脑淋巴瘤呈环形不规则强化,18例脑淋巴瘤呈团块状显著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呈不均匀显著强化,为囊实性、结节状、花环样强化;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脑淋巴瘤26例平台型17例,缓升型9例;胶质母细胞瘤35例中速升型6例,平台型16例,缓升型3例。结论脑淋巴瘤及胶质母细胞瘤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8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32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MSCT征象,比较两组患者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的MSCT值。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组患者平扫、皮质期的MSCT值显著高于肾癌组患者,实质期和肾盂期的MSCT值显著低于肾癌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中9例强化均匀,9例强化不均匀,有3例患者在皮质期可见中央星状纤维瘢痕,2例在肾盂期可见星状纤维瘢痕,呈星状高密度;32例肾癌患者中密度均匀患者24例,2例伴有出血,16例可见包膜,7例可见钙化。28例患者增强扫描是强化不均匀,有6例患者在皮质期可见中央星状纤维瘢痕,3例在肾盂期可见低密度星状纤维瘢痕,呈轮辐状强化。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在鉴别诊断肾癌与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动态增强MRI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非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行动态增强MRI检查。通过Tofts双室血流动力学模型分析获得感兴趣区微血管渗透性定量参数结果,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定量参数值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其次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评估三组定量参数值及其联合诊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非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的诊断效能,并确定诊断临界值。结果在乳头状癌组、非乳头状癌组及对照组中,K~(trans)、K_(ep)及V_e在非乳头状癌组与乳头状癌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01);非乳头状癌组与乳头状癌组的K~(trans),K_(ep)和V_e均与对照组间不同程度地具有显著性差异。非乳头状癌组和乳头状癌组的ROC结果显示:K~(trans)、K_(ep)及V_e三者P0.001;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入点,则三者诊断临界值分别为0.436,0.871,0.369。三者联合分析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9.5%,73.3%,曲线下面积为0.793。结论利用K~(trans)、K_(ep)及V_e三种指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术前鉴别诊断均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持向量机在CT鉴别诊断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CT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 R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肿瘤(EAML、cc RCC病变各35例),采用支持向量机法综合分析其CT特征表现,判定其所属类型。结果支持向量机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对EAML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100%;对cc RCC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94.59%;总体平均判别正确率为97.14%;训练集诊断正确率为97.30%;测试集诊断正确率为96.97%;与bagging和adaboost分类算法诊断符合率相接近。结论支持向量机法有助于CT鉴别诊断EAML和cc RCC,可用于辅助日常阅片工作,尤其是年轻医师或基层医院医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5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1例患者肝脏增强CT扫描共发现有病灶68个,其中38例为单发,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范围在2-22cm,平均(3.2±2.1)cm。患者中9例为弥漫性病灶,8例腹水,5例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现象。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率,并能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发生位置、大小等特征,在肝癌的诊断中肝脏增强CT扫描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48例肝左叶癌患者的检查资料,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得出的肝左叶癌的病灶影像特点,对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左叶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结果 本文共48例患者,通过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确诊左叶癌患者发生肝内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8.75%);发生腰椎转移的15例(占总人数的31.25%),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肝左叶病灶无强化,边界清晰,低密度小结节影为病灶转移灶。结论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转移的位置,CT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基本吻合,诊断的准确率达到90%的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医院就诊并经病理确诊的TSCC患者68例,入组患者均接受超声与多参数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厚度TSCC的检出率以及诊断TSC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68例TSCC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活检证实,共发现29例患者阳性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为舌呈现低回声区,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呈现不均匀增强,形态欠规则;MRI表现为舌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WI呈现低信号或者稍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或者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像呈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面后,肿瘤病灶.少数呈.现不均匀强化。超声检出的TSCC.厚度为.(6MRI[(7TSCC检.出率为92率为73率,尤其是对厚.度<5mm的TSC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参数MRI(P<0超声诊断T.SCC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5异度为87断.TSCC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849%,准确性为6618%,超声诊断TSCC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以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多参数MRI诊断(P<0诊断TSC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多参数MR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价值,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方法 39例经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同时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平扫,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连续动态增强肿瘤表现出的强化模式;在连续动态增强扫描MRI,绘制肿瘤、主动脉、门静脉及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重建各期动态图像.对2种增强所表现的良、恶性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和比较.结果 在39例肝细胞癌的连续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速升速降型27例、速升平缓降(或台)型6例、缓升下降型5例、缓慢上升型1例;多期增强的强化模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减低20例;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不减低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4例;动脉期不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低于肝组织1 0例.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恶性征象明显高于多期动态扫描的强化模式(x2=37.375,P<0.000).在肿瘤的综合诊断中,诊断等级定为肯定良性、可能良性、不能确定、可能肝细胞癌和肯定肝细胞癌,连续动态增强扫描等级例数相应为1、2、3、5、2 8;多期动态扫描分别为2、3、6、7、21,连续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多期增强扫描(x2=49.259,P<0.000).结论 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能获得组织完整的对比剂流入和廓清状态,与多期增强比较,有利于对肿瘤个性化分析,对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成像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 syndrome,V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2例确诊PD和46例确诊VP患者为受试对象,分别纳入PD组和VP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颅脑MRI检查。记录三组患者黑质致密带(substantia nigra zona compacta,SNc)宽度(width of pars compacta of substantia nigra,WPCSN)值、中脑直径及两者比值检测结果差异,分析PD患者及VP患者颅脑MRI影像特征。结果三组受试者中脑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WPCSN值及WPCSN值/中脑直径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VP组和对照组(P0.05);VP组和对照组上述两项指标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颅脑MRI影像示无特殊改变或颅脑正常老化改变者居多,VP组颅脑MRI影像多示颅内缺血性改变异常信号,主要区域为皮质下、侧脑室旁脑白质及基底节区等,小脑及脑干累及病例较少。结论颅脑MRI可在PD和VP鉴别诊断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