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太、少阴阳,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它们是根据阴和阳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不同而划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区分。太、少阴阳这些名称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有:①用于说明四时五脏之气的,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②用于说明脏腑经脉  相似文献   

2.
五脏应时是《内经》中认识脏腑病理生理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五脏应时的核心是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能自发主动地调整自身以适应外界季节时辰变化,并与外界时辰季节变化具有同步的相应变化规律。其内容包括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等,其中心应夏是五脏应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明确指出心气与夏季相通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到“病在心,愈在长夏,  相似文献   

3.
<正> 肺之与心,一阴一阳,同居胸中,处于阳位,名曰“上焦”。《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阴……。”《素问·灵兰秘典  相似文献   

4.
四时平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变化息息相关。自然之气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的偏颇,血脉之气受其影响,便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时脉象之应,此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四时平脉”也。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明四时平脉的变化与临床辨证施治关系重大。为进一步探索四时气候对人体脉象的影响,掌握四时平脉的特征和机理,以常识变的指导临床实践,在此笔者试从古代“天人相应”整体观及现代医学气象学的角度,对四时平脉的变化作一初步  相似文献   

5.
一、《素问》太少阴阳配四脏辨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刚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这里以肝为少阳,心为太阳,肺为太阴,肾为少阴。《六节脏象论》以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阳中之少阳。  相似文献   

6.
215例中风发病及死亡的时间节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如《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与四时相副”(《灵枢·刺节真邪》)。并在这种“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广泛地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节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认为,生物体通过神经、激素和细胞定时系统协同的作用,增强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其生理病理在时间上与昼夜、四季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7.
火名论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是中医学常用概念之一,在中医学里,与火有关的名词术语约有百余条,它们不仅用以说明自然现象和机体的功能活动,而且还用其阐明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故在中医学里,火的内涵十分繁杂,实有辨析之必要。1五行之火五行之论,首见于《尚书·洪范》,其言火云:“火曰炎上。”以温热、向上、升腾等为其特征,位南方,主夏季,与《周易》八卦中的离卦相配。五行之火已不再是一种元素的专指,而是代表着一种属性、特性。汉、唐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盛行,五运与六气相配属,六气中火又分君火与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最早论之说:“天…  相似文献   

8.
前 言 呕吐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其发病本质为胃失和降,气反上逆。多种疾病诸多因素只要影响到胃,迫使胃气上逆时,均可致呕吐发生。呕吐既作,津气两伤,水谷难进。经言“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因此,及时正确地治疗呕吐证,对于顾护人体正气,促进疾病向愈转归是有临床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的5月5日是24个节气中的立夏之日。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别春天,夏季开始了。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立夏之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相应发生一定的改变。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气候炎热,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盛,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  相似文献   

10.
释阴阳升降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告诉我们 ,阳主升 ,阴主降 ,这是阴阳的本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天人相应 ,人体内清阳之气轻升在上 ,浊阴之气重降在下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然而 ,在客观世界和人体内还存在着与此相反的现象 ,如自然界云雨的形成 ;人体经络循行 ,若举起手则阴经均起于下而向上走行 ,阳经均起于上而向下走行 ;心肾的水火升降相济相交 ;脾为脏属阴主升 ,胃为腑属阳主降 ,这些客观存在的阴升阳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