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与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内又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低危组、UAP中危组、UAP高危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H-FABP,并对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胸痛距采血时间3 h与胸痛距采血时间为3~6 h时,H-FABP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心肌钙蛋白(cTnT)(P0.01);UAP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UAP中危组与高危组比较、UAP高危组与AMI组比较,H-FAB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H-FABP对ACS早期诊断比cTnT更有临床应用价值,其浓度水平可用来对ACS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1周内行冠脉造影者98例入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进行定量评定;用H检验分析H-FABP是否大于8.0ng/mL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与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程度。结果:H-FABP>8.0ng/mL组与H-FABP<8.0ng/mL组冠脉狭窄程度、累及支数及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P<0.001);血清H-FABP与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标准回归系数为0.658,P<0.00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13.177 3.597x(y为Gensini积分,x为血中H-FABP浓度)。结论:H-FABP与近期发作ACS的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H-FABP升高是冠脉病变急性加重的直接结果,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升高推断冠脉病变的危险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传统预测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价值。方法:ACS患者于发作12h内入院者152例入选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7例。采用双抗体两步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the Cox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Cox模型)对H-FABP和传统预测指标(年龄;性别;收缩压高于140mmHg;有无糖尿病史;既往有无心肌梗死病史;Killip分级>Ⅱ与否;ST段抬高与否;吸烟)进行多因素危险分析,并计算各危险因素对ACS患者近期(30d)发生心血管事件(心源性猝死、再发ACS、充血性心衰)的相对危险度。结果:H-FABP阳性者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6.186(95%CI1.246~30.717),P值为0.026,远高于其他传统预测指标。结论:H-FABP阳性是ACS短期内心血管危险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比传统指标更具预测价值,对高危ACS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35例胸痛患者H-FABP、IMA、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按发病时间分为<3 h、3~6 h、6~12 h时段,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CS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H-FABP、IMA在<3 h时间段诊断ACS的灵敏度分别为40.0%和52.0%,在3~6 h时间段的灵敏度分别为53.3%和50.O%,H-FABP联合IMA灵敏度分别为64.0%和75.0%,均优于cTnT(P<0.001),在6~12 h段H-FABP与cTnT差异无显著性,IMA灵敏度明显降低.三项指标诊断ACS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IMA对ACS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H-FABP联合IMA可明显提高ACS早期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解菊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2(2):74-76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组低分子量胞液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各型FABP可作为一些组织特异性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化诊断指标。本文对FABP的分布,性质,测定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塞,小肠缺血性损害,结肠癌和膀胱癌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uman heart-type fatty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近年发现的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它是一种细胞内小分子的可溶性非酶蛋白质,大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入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SC)中的早期变化,以及低分子肝素干预的影响。方法:80例ASC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的ACS组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两组,另外选取26例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及3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浆中TpP含量,并对比观察常规抗凝治疗与加用低分子肝素克赛前后TpP含量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n=30)TpP均值为(1.72±1.000)mg/L,STEMI组(n=22)TpP均值为(10.58±4.858)mg/L(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ST段抬高的ACS组(n=58)TpP均值为(4.09±1.597)mg/L(P>0.05,同上),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组(n=26)TpP均值为(2.87±1.675)mg/L(P>0.05,同上)。克赛组(n=18),用药前后TpP均值分别为为(10.792±3.267)和(3.117±1.900)mg/L(P<0.01);常规治疗组(n=18),用药前后TpP均值分别为(10.742±3.315)和(5.650±2.160)mg/L(P<0.01)。结论:TpP对ASC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常规抗凝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克赛能更好地降低TpP水平。 相似文献
8.
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是一组低分子量胞液蛋白 ,具有组织特异性 ,各型FABP可作为一些组织特异性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化诊断指标。本文对FABP的分布、性质、测定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塞、小肠缺血性损害、结肠癌和膀胱癌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胸痛发作6 h内的患者,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FABP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2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15例,并选6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AMI组的H-FABP水平(78.58±52.2 ng/mL)最高,UAP组(12.57±5.80 ng/mL)次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3.52±2.29 ng/mL)、NCCP组(4.09±4.18 ng/mL)与对照组(3.30±1.56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16.8 ng/mL作为H-FABP诊断AMI的最佳临界值,其诊断AMI敏感性为84.4%,特异性为91.8%。结论血浆H-FABP水平可作为心肌坏死或损伤的早期判断指标,可为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价值,为临床患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设为试验组,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组(6h)和中、晚期组(6h),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显示为健康的体检者40例设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的浓度水平,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早期组和中、晚期组患者的对应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清蛋白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率均超过85.00%。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析得出Kappa=0.88。结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临床诊断结果 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是辅助诊断该疾病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本院就诊的ACS患者95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31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3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29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检测比较各组PMPs水平,同时根据平均PMPs水平将患者分为高PMPs组(n=37)和低PMPs组(n=58)。【结果】STEAMI组PMPs水平为(14.11±2.43)%、NSTEAMI组为(10.78±1.87)%、UAP组为(8.70±2.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0.87)%(P<0.05);STEAMI组的PMPs水平明显高于NSTEAMI组和UAP组(P<0.05);NSTEAMI组PMPs明显高于UAP组(P<0.05)。高PMPs组危险评级明显高于低PMPs组,其高危险比例达到35.14%(13/37),与低PMPs组17.24%(10/5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PMPs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为18.92%(7/37),明显高于低PMPs组的3.45%(2/58)(P<0.05)。【结论】ACS患者PMPs明显升高,与患者危险分级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 反应蛋白(CRP)、尿酸(U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对87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不稳定心绞痛(UAP) 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 41例]和健康人43例进行CRP、UA测定,并进行各组比较。【结果】AMI、UAP组的CRP较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 01);AMI、UAP组的UA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 05)。【结论】UA、CRP与ACS关系密切,可作为冠心病危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CRP)的影响。【方法】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34例,另一组为阿托伐汀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6例,治疗时间8周,每组治疗前后查血脂及h-CRP。【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h-CRP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及h—CRP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血脂及CRP水平,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ACS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0~80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0)和观察组( n =60)。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前3 d绝对平卧位休息,观察组患者在发病d1内即给予逐级45°半卧位干预,两组都在d4逐渐增加活动量。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入院d4血清PAPP‐A水平,记录患者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观察两组在入院4 d内发生的不适情况,包括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便秘、焦虑等。【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A PP‐A水平均明显降低,干预后观察组血清PA P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CO、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体位干预期间,观察组腰背酸痛、排尿困难及焦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APP‐A在ACS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的体位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PAPP‐A水平,减少不适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标志物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血清酶学指标在AMI诊断、预后、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已被公认 ,肌红蛋白 (MB)、心肌钙蛋白T(cTnT)和心肌钙蛋白I(cTnl)在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最近 ,又有一个AMI的标志蛋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fattyacid bind ingprotein ,H FABP)受到重视和关注 ,本文对其理化性质、检测方法及在AMI诊断和心肌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FABP理化性质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是一组多源性的小分子细胞内蛋白质 ,分子…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早期诊断对决定溶栓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酶学指标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 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限 ,且CK及CK MB在血中持续时间短 ,对亚急性心梗和小灶性心梗则更缺乏敏感性。 1989年Katus[1 ] 等建立了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 (cTnT)的方法 ,已逐步用于作为AMI的早期诊断。 1997年[2~ 4] 以来国外有学者报道对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标志物的研究 ,我们选择了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的A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利尿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于2009年1月至12月根据调查问卷电话随访发生MACE情况,分析BNP与ACS及MACE的相关性。【结果]BNP水平为AMI组(NSTEMl及STEMI组)高于UA组(P〈o.01);MACE累积发生率分别为uA组31例(26.50%),NSTEMI组57例(34.75%),STEMI组93例(38.91%),差异无显著性(P〉O.05);NSTEMI组BNP水平大于114.5pg/mL,STEMI组BNP水平大于155.5pg/mL,MACE发生风险增加,灵敏度分别为75%、67.4%,特异度分别为90.9%、71.7%。[结论]AMI患者BNP水平高于uA患者;BNP大于114.5pg/mL及155.5pg/mL有助于预测NSTEMI及STEMI发生MACE风险. 相似文献
20.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在肠道疾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临床运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4年6-10月间新华医院儿科住院病人32例,年龄4个月~7岁。实验组:5例肠套叠,10例完全性肠梗阻,并记录病变肠管的长度。对照组:8例阑尾炎,4例胃肠炎,2例肠粘连,1例胃溃疡,2例肾积水。所有患儿入院后抽取2mL静脉血,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I-FABP含量。结果:实验组、对照组I-FABP分别为:(1237.66±747.27)ng/mL、(81.77±29.60)ng/mL(P<0.001)。术前I-FABP与肠管病变长度呈正相关(r=0.855)。肠坏死病人术后I-FABP含量迅速下降。结论:I-FABP是肠缺血较为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