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当的麻醉方法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CEA是采用全麻麻醉还是颈丛麻醉,尚有争论。2004年9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颈丛阻滞麻醉行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45-447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CAS)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4月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行CEA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未使用颈动脉转流管,其中行经典CEA的患者5例,外翻CEA的患者2例。结果: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血肿,经切口引流,伤口加压治疗后痊愈。无感染、脑梗死及死亡病例。术前有头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术后相关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结论:CAS通过行CEA临床效果良好,虽手术存在严重的如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但可通过手术细节的精准控制做到手术风险可控,是治疗颅外CA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宁夏吴忠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及2012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学习参与的24例,共计36例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单侧CEA,4例行双侧CEA。结果 36例患者共施行40例次CEA,26例次采用血管补片,38例次采用转流管,手术均顺利完成。36例患者中,33例无术侧颈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对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全程脑保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意义。方法2002年1月~2005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3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29例患者均行颈部彩色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精心而规范的操作是CEA术中脑保护的重要手段。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帽,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30例患者中有10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3%。17例(57%)做补片成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2例双侧颈动脉中、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4例行单侧CEA,18例行双侧CEA.结果 82例患者共施行100例次CEA,92例次采用颈动脉补片,94例次采用血管内转流管,均顺利完成.7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例出现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1例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3例出现过度灌注,其中1例最终导致脑出血.79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76例(96.2%)无术侧颈动脉相关脑缺血事件发生,1例发现手术侧轻度再狭窄,2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均应施行CEA.  相似文献   

6.
转流保护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v,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预防脑中风的标准手术方法,已经被欧美等国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肯定。预防术中阻断颈动脉导致脑缺血及其并发症是该手术成功的最重要环节。我科在2003年7月~2004年9月施行6例转流保护下CEA,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2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的诊治情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行B超检查,5例行IVU检查,5例行尿动力学检查,22例均行膀胱尿道镜检查,结果:8例行非手术治疗,6例效果满意,14例经行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无剩余尿,结论:膀胱尿道镜和尿动力学检查是该病可靠的诊断手段,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一种有效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方法,我院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下完成CEA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陈玉华  谭玲 《新疆医学》2012,42(10):127-129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主要病因,而TIA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常导致偏瘫、失语、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能有效控制TIA,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本文对2005年月~2011年5月18例行CE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通过总结CEA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和体会,以期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防止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和中风等。颈动脉狭窄主要原因是颈总动脉分叉处或颈内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CEA是一种风险性较高的手术,我院从今年7月份起开展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黏合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应用黏合的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术后内膜的愈合过程。方法: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喂养2月的方法,在新西兰兔颈总动脉上复制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运用超声、血管造影、病理等方法从影像学和组织学的角度观察比较CEA术后4h、1d、3d、7d、30d、90d等6个时间点内膜的愈合过程。结果:CEA术后内膜修复过程可以大体上分为血栓形成阶段,发生于术后数小时至3d左右;炎症反应阶段,与血栓形成几乎同时发生;内皮修复阶段,术后3d来自邻近的血管内皮细胞开始蔓延至内膜斑块切除段血管内面;血管平滑肌增值阶段,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开始于术后3d左右,发生在中膜的局部区域;基质形成、堆积阶段。结论:采用新型黏合血管重建的方法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血管重建提供了新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8例行手术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内固定,10例行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8例行手法复位。跨肩“u”型石膏外同定,4例行超肩关节小夹板外固定。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至2年;优45例,良8例,中4例,差3例。结论根据骨折的类型、年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良好的固定方式,能减少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疾病,也是引起功能残疾的重要原因。颈内动脉狭窄是栓子的主要来源,并引起同侧大脑半球的低灌注,因此颈动脉狭窄增加了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最早报道于二十世纪50年代,此后,接受CEA治疗的患者数量有所增加,但在1985年,颅外,颅内分流术的研究表明分流术没有益处,增加了CEA治疗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萍 《浙江医学》2006,28(1):36-37
颈动脉内膜剥脱一。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脑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外科手术方法之卒中主要病因为颈动脉狭窄认识的提高,该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同时随着麻醉和监测技术的改进,手术的安全性也已大大提高。对麻醉方法多数人主张使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亦可用全麻加控制性加压。我们对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症的病人采用颈丛麻醉行CEA,麻醉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CEA的麻醉管理.其中男25例,女1例,平均年龄(68.3±13.2)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颈动脉阻断期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将血压维持在较基础值高10%~20%的水平.平均阻断时间为(24.4±7.1) min,苏醒时间(7.1±2.2) min.术后除1例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外(经处理后痊愈),没有1例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可安全用于CEA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神经阻滞的有效方法。方法 锁骨骨折100例分为两组,Ⅰ级50例C4点颈深,颈浅丛阻滞,Ⅱ组50例行颈丛肌间沟穿刺法阻滞。结果 Ⅰ组60%病人麻醉效果满意,Ⅱ组98%病人麻醉效果满意。结论颈丛肌间沟穿刺法阻滞可同时阻滞颈丛和臂丛,范围可达C3-T2,完全满足锁骨骨折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尿酸(Uric Acid, UA)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变化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了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共135人,其中63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入CEA组;40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入CAS组;另有3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入对照组。检测CEA、CAS组术前、术毕、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血清UA及IL-6水平(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检测UA及IL-6水平),并随访3月观察UA、IL-6浓度变化。 结果:CEA组及CAS组UA及IL-6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CEA及CAS组血清IL-6的浓度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达到峰值(P<0.05),第3天开始降低(P<0.05),术后1、3月时CAS组较CE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CEA组在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P<0.05),自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随访至术后3月时,IL-6已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CAS组术后1天时,IL-6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自第3天开始降低IL-6开始显著减低,随访至术后1、3月时,IL-6再次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UA指标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与手术方式直接相关,CEA会对患者产生强烈而短暂炎症刺激,而CAS会对患者产生相对轻度但长久的炎症刺激;高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具有相关性,而和手术本身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具备相关性;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证明CEA在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中仍然优于CAS,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CEA仍是我们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10例全麻下行CEA手术成功的病例,进行总结.结果:10例患者均平稳完成手术.结论:全身麻醉下行CEA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 CEA。手术全部采用全麻 ,术中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颈胸椎骨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AS并发颈胸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患者中C5~C65例,T9~T102例,多节段损伤1例;前中后三柱损伤6例(75%);5例行X线检查仅2例发现椎体断裂,8例行MSCT检查共发现损伤征象50个。【结论】AS颈胸椎骨折好发于下颈椎及下胸椎,多表现为累及三柱的不稳定骨折,MSCT及三维重建是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