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57-1758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治疗组60例患者分为气阴两虚、热毒炽盛、瘀毒内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5型,分而论治,对照组20例仅对症处理,必要时加用抗生素。结果:治疗组体温开始下降时间早,最高体温相对低,发热时间相对缩短,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缩短。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具有缩短发热期,减轻患者感染症状,副作用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上根据脏腑辨证将癌性发热分为痰热蕴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肺脾气虚、肝肾阴虚五型进行辨治,或单一证型,或兼杂论治,并结合辨病,达到退热抑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癌性发热和癌性疼痛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期恶性肿瘤所致发热与疼痛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对此症治疗时必须遵循“急则治其表”原则,使之出现时即能得到有效控制。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体会如下。1 发热 出现癌性发热往往提示疾病已入晚期,其发热以内伤发热为主,辨论除热毒、血瘀、痰凝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虚,且以脾肾两虚最关键。发热特点是午后或傍晚热起,手足烦热,两面潮红,多在38℃左右,依其内伤虚损的特征,治疗时要重以补虚。如以脾气虚为主者则重以健脾益气之品,方用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加减,如以肾阴虚损为主则重投补  相似文献   

4.
癌性发热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可见于各种肿瘤患者,尤其是中晚期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之后的患者。临床上西医治疗癌性发热往往疗效不佳,仅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治疗癌性发热有中药辨证方、中药制剂、针刺穴位、放血等多种手段,治疗多以中药辨证方为主。根据临床经验癌性发热分为实证四型、虚证三型,中医辨证论治辅助其他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较西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范 《江西中医药》1997,28(1):29-29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体会翟范(江苏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扬州225001)关键词癌性发热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治疗体会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发热,其一般表现为低热,也有表现为中等度发热,甚则39℃以上的高热。由于其产生的机理复杂...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认为癌证发热多由于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生致热原而引起。与单纯感染性发热不同,病人常无恶寒及寒战,热型多呈驰张型或不规则型,但肿瘤患者的发热又常常合并感染性发热。由于发热只是病人的一个症状,因此必须根据患者其他不同...  相似文献   

7.
癌性发热是指肿瘤患者在排除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肿瘤本身引起的或因治疗引起的发热,目前现代医学对于癌性发热并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会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但这两类药物易出现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等,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宜长期使用。应用中医辨证的方式治疗癌性发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中医将癌性发热归为“内伤发热”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且其中明确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内伤发热的经典方剂,仍被广泛使用。中医可将癌性发热分为虚实两方面,虚证患者可分为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和复合证型导致虚证发热,因正气亏虚,所以在治疗上要以补虚为主,兼以益气、滋阴、补阳,顾护脾胃。实证患者热势较盛,可适当应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临床上可将实证癌性发热患者分为热毒炽盛证、痰湿内蕴证、血瘀发热证等证型,在治疗上应以清热为主,兼以泻火解毒、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癌性发热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如何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需要我们在临床上不断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多由于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或肿瘤细胞分解产物等所致。单纯使用退热药及抗生素多数疗效不满意,且易产生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我们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恶性肿瘤发热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辨证分型治疗癌性发热32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现代医学多选用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且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副作用。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癌性发热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癌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丰 《四川中医》1999,17(12):13-14
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有报道恶性肿瘤患者约2/3者病程中伴有发热,而直接与肿瘤有关的发热(即癌性发热)约占恶性肿瘤发热的40%[1,2]。因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性较强、副作用小的药物治疗,且患者病情多发展到中、晚期,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放化疗,故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癌性发热取得一定疗效,观介绍如下。1辨证论治1.1阴应发热型症见午后或夜间期热,或手足心发热,颧红,心烦盗汗,失眠消瘦,口干咽癌,大便干结,尿少包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致。本…  相似文献   

11.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而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临证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郑华  杨静  孙长岗 《光明中医》2012,27(8):1575-1576
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癌性发热6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共分为六型:阴虚内热型、热毒炽盛型、湿热蕴结型、血瘀发热型、气血亏虚型、邪滞少阳型.分别给予相应辨证施治.结果完全控制9例,占15.0%;部分控制22例,占36.7%;有效19例,占31.7%;无效10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提示中医药对控制癌性发热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4.
吕亚宁 《光明中医》2011,26(4):724-725
目的探讨辨证施治中药治疗小儿咳嗽的效果。方法对314例小儿咳嗽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治愈269例,占85.7%;好转37例,占11.8%;无效8例,占2.5%;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为97.5%。结论辨证施治中药治疗小儿咳嗽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患者,朱某,男性,68岁。主诉:消瘦,活动后气促1月,伴发热半月。患者自诉2010年8月上旬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下降,约下降10kg,活动后气促,伴间歇性胸闷,无明显咳嗽、咯痰,无发热盗汗,当时未予重视。2010年8月22日因住院期间行胸片发现右肺占位,活检示右肺鳞癌。在当地医院住院期间反复出现中、低热,T 37.5~38.8℃,白天轻,下午和夜间尤甚,夜间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全身症状之一 ,其病因主要与合并感染、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生致热源等因素有关。长期的发热可以消耗病人的体能 ,增加病人的痛苦 ,使其生存质量降低 ,最终缩短其生存期。本人在临床中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癌性发热 ,主要运用的经方为白虎汤和小柴胡汤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分述如下。白虎汤白虎汤方出自《伤寒论》第 1 76条 :“伤寒 ,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此处“里有寒”当为“里有热”,为传抄错误。此条为伤寒热变阳明的证治。《素问·水热穴论》说 :“人伤于寒 ,传而为热。”此条以脉代证 ,反…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之一 ,病因主要与合并感染、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生致热源有关。其热势不高 ,呈间歇热型 ,中医辨证多属内伤发热。近年来 ,笔者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癌症发热 ,多获良效。现录二则报告如下。案 1:乔某 ,男 ,5 9岁。因反复鼻腔出血、咳嗽身痛 3年余收入院。患者于 1991年元月即觉右鼻塞伴鼻衄 ,耳鸣 ,左面部麻木 ,某医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放疗 1个疗程 ,病灶消退而中止治疗。 1992年9月MRI检查发现左上肺转移。后行PFA方案化疗 2个周期。 1993年 7月 1日因恶寒发热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症见 :形体消瘦 ,恶寒发…  相似文献   

18.
一贯煎治疗晚期肝癌癌性发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癌性发热是晚期肝癌常见症状之一。自1995年以来,我院应用一贯煎治疗晚期肝癌癌性发热,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晚期肝癌癌性发热共57例,全部排除感染性发热、各种医源性及伴发症发热,随机分成2组。其中一贯煎治疗组28例...  相似文献   

19.
发热是许多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临床表现以长期低热为主,亦有高热,热型多不规则。起病缓慢,间歇发作,缠绵难愈。西药退热剂及抗感染治疗,疗效往往欠佳,中医辨证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1分型论治1.1营卫虚弱长期发热、恶寒、有汗、易感冒、舌淡、...  相似文献   

20.
癌性发热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治疗癌性发热多以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及痰热为治。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癌性发热患者以阴虚气郁型为主,阴虚则内热,气郁化火伤阴致热,二者易互相胶结,故临床治疗当以滋阴理气为治。临床用滋阴至宝丹治疗癌性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