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可以利用放射性核素报告基因显像技术探测基因治疗中治疗基因表达情况。目前主要有两种报告基因系统——编码细胞内的酶和细胞表面受体的报告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移植转染HSV1-tk报告基因的BMSCs至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索报告基因显像用于活体监测移植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OI=100的Ad5-HSV1-tk转染BMSCs后,对BMSCs活性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鉴定。采用Ad5-HSV1-tk体外转染BMSCs(3×106个细胞),随后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左心室下壁心肌后,采用Micro PET/CT成像(18F-FHBG)进行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对完成显像研究后的心肌组织进行相关体外分析。结果: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HSV1-tk转入BMSCs后,干细胞的形态及流式表面抗原特征没有改变。随后将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左心室下壁,成功采用18F-FHBG Micro PET/CT显像在心脏移植区域获得了干细胞的特异性影像,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为(0.413±0.128)%ID/g;对照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仅为(0.017±0.003)%ID/g。随后体外分析证实HSV1-tk基因在BMSCs中正确表达。结论: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BMSC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进行在体示踪,HSV1-tk报告基因可以用于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PET-CT临床应用进展:从代谢显像到分子影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庆 《中国医刊》2005,40(10):33-36
PET-CT是将PET提供的组织细胞代谢显像及在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基础上进行的分子影像和CT提供的反映组织解剖结构、血流灌注的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先进的影像设备.它也是目前进行临床分子显像研究使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影像设备.PET-CT设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医学影像的模式,能够为临床提供从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由于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分子探针)不断被推向临床应用,目前PET-CT已经从传统的代谢显像进入到分子显像的全新时代,对疾病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解剖、血流灌注和代谢研究发展到特征性变化的研究阶段.本文就PET-CT在分子影像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基因治疗中转泵的治疗基因在体内的定位、分布、持续时间和体内的表达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困扰基因治疗的一个难题。近年来,HSV1-TK报告基因显像已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它可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当前,报告基因显像的焦点是选择何种报告基因探针进行基因显像。  相似文献   

5.
基因治疗中转泵的治疗基因在体内的定位、分布、持续时间和体内的表达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困扰基因治疗的一个难题.近年来,HSV1-TK报告基因显像已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它可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当前,报告基因显像的焦点是选择何种报告基因探针进行基因显像.  相似文献   

6.
核素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千 《河北医学》2007,13(1):35-37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MM患者的骨显像表现,并与近期X线检查结果比较.结果:①25例患者中,骨显像异常17例,阳性率68.0%,肋骨、脊柱最常受累,162处病灶表现为异常放射性聚集,其中,肋骨病灶呈串珠样,胸骨及椎体病变呈扁平状或线状,4处表现为异常放射性减低;②X线片阳性率68.0%(17/25例),与骨显像相同,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骨破坏或呈混合性改变,共同检测的部位中,X线片检出的病灶总数较骨显像多(162和144),但骨显像检出肋骨和胸骨病灶较X线片多.结论:核素骨显像对MM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肋骨及胸骨病灶,其检出率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7.
核素三相骨显像在骨缺损移植修复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三相骨显像在骨缺缺损移植修复过程中的价值.方法试验动物前肢分为骨形态形成蛋白(BMP)和纤维蛋白粘和剂(FS)复和物组(A)、FS组(B)和空白组(C),于术后1、2、4、8周分别行99mTc-MDP三相骨显像和组织学检查,并把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相骨显像A组呈持续高灌注、高摄取,B、C组则在第1、2周为高灌注,而后渐下降.各时间段摄取比组间比较AvsB、AvsC P<0.001,BvsC术后2周P<0.05,术后第4、8周P>0.05.组织学检查与骨显像结果吻合良好.结论三相骨显像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一种理想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祯 《重庆医学》2013,42(16):1885-1887
基因转染介导放射性核素显像和治疗是将基因转染与核素显像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基因转染使肿瘤细胞表达高水平的抗原、受体或膜蛋白,特异性地摄取某一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达到实现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和内照射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飞波  梁杰  徐淑华  江旭 《河北医学》2010,16(7):788-791
目的:分析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特点及规律,探讨99mTc-MDP SPECT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46例经临床诊断为肺癌、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在我科行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肿瘤骨转移阳性结果:肺癌阳性率47.67%,乳腺癌阳性率39.14%,前列腺癌阳性率68.80%。②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在不同区域骨转移发生率不同。肺癌、乳腺癌在肋骨转移率较高,转移率分别为43.10%和36.67%,其次为脊柱、骨盆;前列腺癌在脊柱和骨盆转移率较高,转移率分别为34.88%和33.72%。③骨转移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摄取增高即"热"区,较放射性摄取减少即"冷"区多见。结论:全身骨显像对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有价值,故应作为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0.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97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925MBq~1110MBq行271人次SPECT全身骨显像,观察转移瘤在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接受2次~9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最终发现49例骨转移瘤,占50.5%。第1次、2次、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分别为23例(23.7%);16例(16.5%);7例(7.2%);第4次~6次被确诊骨转移瘤各有1例(1.03%)。结论:肿瘤病人核素骨显像的定期随访,对骨转移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临床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性核素显像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的诊断和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骨髓炎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早期判断移植骨是否成活,同时对原发性骨肿瘤和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的骨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非侵入性活体显像技术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vasostatin。方法 采用融合表达方案,将治疗基因vasostatin和报告基因fluc偶联构建融合表达载体,使表达的融合蛋白中两个蛋白互相不干扰,并有天然的特性。结果 将稳定表达FLuc阳性对照和V10FL融合蛋白的PC3细胞进行体外生物发光显像。用稳定表达FLuc的PC3细胞构建荷瘤模型,用生物发光显像能检测到肿瘤的发生。结论 可应用非侵入性活体显像技术进行体内和体外基因表达的检测与监控。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成像在肿瘤治疗监测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生长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流量增加有关,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CT灌注成像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无创成像方法,可在活体中监控肿瘤血管生长状况,是一种全新的成像方式,对于评价肿瘤的局部微循环状况及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评估和发病机制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文中复习了CT灌注成像应用于肿瘤病变研究的文献,综述CT灌注成像基本原理、疗效监测与预后评估等。  相似文献   

14.
核素心肌显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评价目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心肌灌注显像、亲心肌梗塞显像、缺血心肌代谢显像等核医学的显像手段不仅能早期对急性胸痛病人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分选,同时还有助于判断缺血和梗塞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危险度分层为判断病人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评价目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心肌灌注显像、亲心肌梗塞显像、缺血心肌代谢显像等核医学的显像手段不仅能早期对急性胸痛病人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分选,同时还有助于判断缺血和梗塞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危险度分层为判断病人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患者随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核素骨显像在恶性肿瘤患者随诊中的意义。方法 :1 0 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 2 75次常规99mTc 亚甲基二磷酸盐 (MDP)全身骨显像。观察分析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结果 :首次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 1 8例 ,第 2次骨显像发现骨转移瘤 1 4例 ,第 3次及第 4次骨显像分别诊断骨转移瘤 1例与 2例。首次骨显像到发生骨转移的时间为 2~ 2 4个月 ,平均 7个月。结论 :定期复查骨显像能及时发现骨转移瘤 ,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7.
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对26例正常人及23例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了观察。按肾功能影像从浓到淡将肾小球肾炎分成肾炎1、2、3组。结果表明:3组均有全肾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0min/高峰升高及肾脏指数下降。随着肾影的变淡,GFR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本底计数/高峰肾脏计数呈明显增高趋势(P<0.01)。肾炎2组已有较明显的肾功能异常,应进行积极有效的非透析治疗。肾炎3组的肾功能严重受损,应进行透析治疗。结论:肾动态显像在客观评价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功能方面有重要价值,可用于对慢性肾衰进行分期并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素骨断层显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共63髋拟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行两髋关节平面及断层显像。结果:最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54例患者54个髋关节,其中平面显像表现为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减低4例,患侧股骨头中心放射性分布减低而周边放射性分布增加29例,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增加27例,诊断符合率达61.1%(33/54);断层显像表现为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减低10(4 6)例,患侧股骨头中心放射性分布减低而周边放射性分布增加41(29 12)例,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增加9例,诊断符合率达94.4%(51/54)。结论:骨断层显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仅可以提供早期、准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而且对其分期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支气管哮喘(哮喘)与胃食道返流(GER)的关系,我们采用放射性核素显象对29例慢支、32例哮喘患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研究。结果:慢支组和哮喘组并发GER的发生率分别为5l.74%和37.50%,而对照组未发现GER;胃食道核素显象诊断GER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8.42%,诊断正确率为80%;慢支、哮喘并发GER者与其无GER者之间肺通气功能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核素显象未发现肺吸入返流物现象。提示:慢支和哮喘患者伴有较高的GER发生率,从而推测慢支、哮喘与GER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