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了60℃下N-苯基马来酰亚胺在苯溶剂中分别与苯乙烯,丙类腈共聚的二元竞聚率,并据此估算其三元共聚物组成,研究表明,实验值和计算值较为接近,如果适当控制混合单体比例和反应条件,可望得到组成较均一的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在较高阳离子含量下,合成了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三元共聚物。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体系pH及链转移剂对聚合反应产物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三元共聚物的特性黏度可以达到36 dL/g,溶解性能良好,阳离子度高,絮凝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种构型模拟与力学性能模拟相结合的连续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元共混物(两种均聚物与一种共聚物)中交替共聚结构与嵌段共聚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获得其构型,然后将该构型作为弹簧格子模型的数据输入,模拟三元共混体系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模拟结果表明:交替共聚物在体系中更倾向于在两种均聚物的界面处自我缠绕,而嵌段共聚物的两端分别渗透进与之相容的均聚物体相中;三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与其内部的两相界面结构相关;应变在交替共聚物体系中均匀分布,导致更多的断裂发生在体相中,交替共聚物体系比嵌段共聚物体系力学性能更强且更具韧性。这种连续模拟方法为研究材料组成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BP0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低3-异丙烯基一α,α’-二甲基苄基-异氰酸酯(TMI)含量的PSt-TMI共聚物(wTMI-O.03~O.11),确定了FTIR方法测定共聚物中TMI含量的方法,并对反应动力学与共聚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反应速率与单体浓度成正比,与引发剂浓度O.5次方成正比,80℃下反应时还存在热引发,终止方式为双基终止;反应总体活化能随单体配比中TMI分率增大而升高。引发剂浓度增大则产物分子量减小,分子量分布不变。随反应转化率提高分子量分布指数增大、产物中TMI含量略有下降。GPC串联紫外分析表明,产物中高分子量部分TMI含量高于低分子量部分中TMI含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三元共聚物,发现该共聚合体系是一“活性”/受控聚合体系,三元共聚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变和核磁共振得以确认。研究了该三元共聚物作为大分子偶联剂对云母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三元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对云母增强聚丙烯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两性共聚物(CGD),研究了反应温度、pH、原料羧甲基取代度、引发剂用量、反应物料配比和外加盐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7.
用过硫酸铵和四甲基车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两性共聚物(CGD),研究了反应温度、ph、原料羧甲基取代度,引发剂用量,反应物料配比和外加盐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技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8.
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采用甲基丙烯酸、苯乙烯与环氧树脂在丙二醇丁醚/正丁醇溶剂中接枝共聚,合成了粒径在87~104nm范围的环氧树脂水分散液。通过环己烷/乙醇和丙酮两步萃取,对接枝共聚产物进行分离,用FTIR表征,并估算了接枝共聚物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粒径为纳米级的环氧树脂水分散液,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及贮存稳定性。ξ电位测定表明,产物在pH>8的条件下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用完全滴加料乳液共聚合方式合成了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ChM I/MMA/St),研究了三元共聚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结果显示:随着共聚单体中St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明显提高;共聚物熔体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行为,材料的表观粘度随St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用该三元共聚物作为耐热改性剂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研究了耐热改性剂含量对共混物热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hM I/MMA/St三元共聚物可以提高PVC的玻璃化温度和维卡软化温度,并能够抑制PVC的分解。  相似文献   

10.
以乙烯、醋酸乙烯酯和α-烯烃为原料,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高压本体聚合制备三元聚合物。考察了聚合条件对共聚物数均分子量和醋酸乙酯(VA)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引发剂用量为1.1 g,反应压力为6 MPa,反应温度95 ℃,醋酸乙烯酯和α-烯烃的质量比为2∶1的条件下能得到数均分子量为8 600和VA质量分数为0.35的产物。实验证明该产物性能优良,可作为蜡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合成了二烯丙基甲基十二烷基季铵盐与二氧化硫的交替共聚物。研究了该聚合体系的聚合机理,由共聚组成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分析了络合物与自由单体参与增长的不同体系。通过~(13)C-NMR分析确定了共聚物具有五员环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非线性规划中单纯形法的思想与蒙特卡罗方法相结合,提出了高转化率下共聚合反应体系的竞聚率与序列分布的蒙特卡罗计算法。以丁二烯(Bd)-苯乙烯(St)共聚体系在环己烷中用正丁基锂引发、添加二甘醇二甲醚(DG)((DG)/[n-BuLi)=0.5,50℃)为例,求得了表观竞聚率(B=2.27,s=0.077)、共聚物组成与配料比的关系、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和共聚物的序列分布及共聚物的三元组含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先共聚、后季铵化于共聚物侧链上接入单封端联吡啶的方法,合成了三种含有不同第二共聚单体的侧链型甲基丙烯酸乙基联吡啶共聚物P(BrEMA-M_2-EV),其中M_2=AM,MMA,ST。循环伏安曲线和紫外-可见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活性中心的含量及不同第二共聚单体对联吡啶共聚物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但不影响其光谱性质。三种联吡啶共聚物均能可逆地显示黄棕色浅紫色兰紫色的三色互变。  相似文献   

14.
从模拟蚕丝素蛋白的角度,研究了L-丙氨酸的N-羧基-环内酸酐(L-Ala-NCA)与甘氨酸的N-羧基-环内酸酐(Gly-NCA)在硝基苯溶剂中,正丁胺引发下的共聚合反应。讨论了单体投料比,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及产物分子量的影响。并从实验中发现,在不加入引发剂的情况下,L-Ala-NCA和Gly-NCA共结晶能在甲苯介质中顺利地进行非均相的热开环共聚,且产物的分子量远高于采用引发剂的均相聚合体系产物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以放射性同位素Co—60作为γ—射线源,以60%的氯化锌溶液为溶剂丝素蛋白与丙烯腈(AN)在均相体系中辐射接枝共聚的反应规律。研究了辐射剂量,剂量率以及体系中Cu~(2 )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接技支链的粘均分子量(Mη)以及单体的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根据接枝物的红外光谱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氯化锌法AN与丝素均相辐射接枝共聚中存在严重的溶胶效应,在反应中可通过控制体系内Cu~(2 )浓度以及辐射剂量和剂量率等措施来控制产物的转化率,接枝物的接枝率和接技支链的长短,以获所期望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以 AIBN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与苯乙烯在1 4—二氧六环溶剂中进行共聚,得到无规共聚物P(St-Am)。使P(St-Am)与过量甲醛反应,生成羟甲基化产物。该产物在酸性条件下进一步与二氰二胺反应,制得分子链上同时含有离子和疏水基团的高分子苯乙烯—丙烯酰胺基甲撑脒基脲盐酸盐共聚物P(St-Am·MG)。P(St-Am) 和P(St-Am·MG) 的结构用红外光谱法鉴定,组成用元素分析法测定。 P(St-Am·MG) 在 MeOH/H_2O混合溶剂中的粘性行为表明它是带有疏水基的聚电解质,用电导滴定法和小角激光光散射法分别测定其电荷密度和分子量。  相似文献   

17.
按阴离子活性聚合的方法,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大分子链端带有甲基丙烯酰基的聚苯乙烯大单体。大单体的分子量可通过引发剂浓度控制,分子量分布较窄。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合成了聚苯乙烯大单体-丙烯酸丁酯的梳形接技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并考察了大单体与丙烯酸丁酯溶液共聚合反应的能力。用GPC和紫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确证,并测定了梳形共聚物的平均组成、数均支化度与支化度系数。按此,只要控制聚合反应条件、用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大单体与丙烯酸丁酯共聚,就能合成一系列预期侧链长度、数均支化度与支化度系数的梳形共聚物,由此就能达到高分子分子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甲基异丙烯基酮(MIK)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在AIBN引发下于60℃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并用λ≥290 nm的紫外光对共聚物的光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共聚物溶液及薄膜状态光降解实验,发现共聚组成对共聚物的光降解有一定影响,当共聚物中MIK含量在30%mol左右时,降解最快。对于组成相同的共聚物,分子量越大,光降解也越大。当温度升高时,光降解也会加快,但氧的存在将对共聚物的光降解产生较大的抑制。本文还对共聚物的光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光降解反应为一级反应,活化能E_a=5.78 kcal/mol。通过紫外、红外光谱分析,本文认为共聚物的光降解按Norrish Ⅰ型反应发生无规降解。  相似文献   

19.
用乳化- 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聚己内酯- 聚丙交酯- 聚醚三元无规共聚物微粒,且与用相同方法制备的聚己内酯(PCL) 和聚己内酯- 聚醚嵌段共聚物微粒的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材料的亲水性,以及三元无规共聚物中亲水性聚醚链段的长度及含量对所形成微粒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由疏水性向亲水性转变,所生成微粒的形态则从光滑、多孔、到不规则变化。证明了三元无规共聚物多孔微粒的形成是由于亲水的聚醚链段向水相取向所致。在37 ℃、pH7 .4 的缓冲液中进行了三元无规共聚物微粒的降解,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 三元无规共聚物的分子量逐渐下降,且其中的聚醚链段含量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甲醇/水混合溶剂中,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微米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微球,研究了分散介质组成、单体组成、引发剂浓度、分散剂浓度、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聚合产物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