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钦州地区梅毒螺旋体(TP)临床感染状况,并分析其感染趋势。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院2009~2012年住院及门诊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抗-TP 抗体检测。结果4年间共检测19362份标本,抗-TP 抗体阳性率为6.13%,性病泌尿科的阳性率高达29.42%,且逐年增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8,P <0.05)。女性的抗-TP 抗体阳性率(7.03%)高于男性(5.47%),20~40岁组抗-TP 抗体阳性率最高。结论近年来钦州地区 TP 感染率逐年递增,应在预防宣传上加大力度,防止梅毒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530例住院患者的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6530例中,乙型肝炎、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和0.85%,抗-HIV只检测到3例,阳性率为0.04%,其中乙型肝炎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O.05);而抗-TP阳性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P〈O.01)。结论:对住院患者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也可给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 P )的检测结果,为梅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50011例住院患者的抗T P检测资料。结果50011例受检者抗 T P总阳性1360例,阳性率2.72%,其中男阳性率为3.22%(719例),女阳性率为2.32%(64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 T P以新生儿、大于或等于80岁和40~<60岁组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67%、3.62%和3.24%。抗T P阳性患者主要集中于手术科室,共916例(67.35%),其中以普外科抗T P阳性检出率最高,占20.51%;非手术科室共444例(32.65%)。抗T P阳性患者中,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效价阳性者520例(38.24%)。结论梅毒感染形势严峻,常规检测住院患者抗 TP对防止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3 480例输血前患者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输血前患者血清标志物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3480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并对前3种标志物阳性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作统计分析。结果 3480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1.10%、0.40%、4.30%、0.08%;对197例HBsAg、71例抗-TP和22例抗~HCV阳性患者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除了HBsAg、抗-TP阳性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HBsAg、抗-HCV、抗-TP阳性患者中40岁以上较高,表明中老年健康值得关注。(2)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预治措施,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接受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12月本院18275名肿瘤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抗-HCV阳性率1.8%,抗-HIV阳性率0.01%,TRUST阳性率1.18%。[结论]对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98129例样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2010年至2012年福建省立医院患者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探讨进行术前四项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对98129例样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检测.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6.43%、1.68%、0.15%、2.82%.2010-2012年期间,HBsAg、抗-HCV的阳性率呈现递减趋势,感染人群以>30岁患者为主;抗-HIV、抗-TP的阳性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HIV感染人群以<60岁患者为主,而TP感染人群以>60岁患者为主.结论 进行术前四项检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制定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国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2):201+211-201,211
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检查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需输血治疗的1700例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血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者感染率。结果男性组和女性组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仅19—35岁患者HBsAg阳性率与〈18岁患者比较差异具有佩著性(P〈0.05),其余年龄度患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传染病感染指标检查能够准确发现医源性感染并进行有效控制.对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手术前、输血前、产前住院病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的患病及分布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对2395例患者血清进行HBs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四项标志物的检测。结果2395例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总阳性率为5.89%;HBsAg、抗-HCV、抗-HIV1/2、抗-TP阳性率分别为5.09%、0.70%、0、0.08%。结论手术前、输血前、产前住院病人的传染性标志物存在一定的阳性率,对住院患者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防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感染,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3月本院16512名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原(TRUST)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5.06%,抗-HCV阳性率0.18%,TRUST阳性率0.15%,未检测到抗-HIV阳性。[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T P )抗体检测在老年患者呈阳性原因。方法8657例行T P抗体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并对大于60岁阳性患者用血清学梅毒螺旋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 PPA )、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金法复测。结果阳性病例中年龄大于60岁者合计69例,占住院老年人总例数的2.43%,占总阳性患者的65.09%;阳性病例中年龄小于60岁者合计37例,占小于60岁住院总例数的0.64%,占总阳性患者的34.91%;60岁以上阳性率与60岁以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5,P<0.005)。RPR、ELISA及胶体金法检测TP抗体与TP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偏高提示所测标本中有抗类脂抗体和(或)抗梅毒抗体存在,不能作为患者感染梅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相关血液检测的重要性。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0600例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TP、抗-HIV1+2血清四项检测。结果总阳性率8.8%,其中各单项阳性率分别为HBsAg7.1%(763例)、抗-HCV1.0%(107例)、抗-TP0.9%(97例)、抗-HIV0.09%(1例)、HBsAg与HCV同时阳性5例、HCV与TP同时阳性1例、HCV与HIV同时阳性1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乐山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达到提高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保障输血安全的目的。方法收集乐山市2006~2012年160798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数据,并对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s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5项传染病指标和灰区异常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798份标本总不合格率为5.77%,不合格率最低为2007年3.66%,最高为2011年8.56%,ALT异常率为3.34%,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0.78%、0.42%、0.15%、0.92%,2012年灰区异常率为0.78%。结论ALT、抗-TP、抗HCV、抗-HIV检测灰区不合格是该血站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前6位的原因。因此,采血前开展ALT快速检测能有效降低检测不合格率;可考虑采血前金标法快速检测抗-TP以降低梅毒阳性率;对检测灰区标本进行双孔复试既可以防止弱阳性标本的漏检,又可以避免偶然因素“花板”造成S/CO值异常导致的血液报废;抗-HIV检测试剂特异性提高,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某地区无偿献血人员的构成,调查与献血有关主要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无偿献血人员的基本信息,分为18—25岁、26—35岁、36—45岁和46.55岁四个组,对不同年龄段的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采用微板速率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对这5项传染性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566人次中男女比例约为(90.4±1.0):(9.6±1.0),四个年龄段献血者动态变化由高到低的顺序由2005年的26~35岁〉36~45岁〉18~25岁〉46~55岁逐渐变为2012年的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8年期间献血累计不合格为13515人次,总不合格率为8.16%,不合格血以2012年最高(10.05%),各项指标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LT(6.47%)〉HBsAg(0.71%)〉抗-HCV(0.46%)〉抗-TP(0.35%)〉抗-HIV(0.013%)。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阳性检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HBsAg的阳性检出率整体最高,抗-HIV的阳性检出率最低。结论18~25岁年龄段是目前无偿献血的主力军,血液感染性疾病总检出率和各项检出率都表现出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和掌握输血前者血源性感染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法对254854例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并对四种标志物阳性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作统计分析,浅析其流行趋势状况。结果患者中 HB-sAg、抗-HCV、抗-T P、抗-HIV的阳性率分别为11.20%、0.53%、2.34%、0.17%;对28540例 HBsAg、5955例抗-TP 、1355例抗-HCV阳性、436例HIV初筛阳性患者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HBsAg和抗-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HCV和抗-HIV按年龄进行分组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BsAg、抗-HCV、抗-TP阳性患者数与年龄有显著相关性,不同年龄阶段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有很大差别。(2)人群对H IV普遍易感,自我保护意识不够,患者人数呈快速上升态势。(3)对上述多种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有利于医患双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373例普通住院患者梅毒酶免疫法筛查阳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普通住院患者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阳性病例在不同年龄组和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分析ELISA法梅毒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对普通住院患者进行梅毒抗体初筛,阳性者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结果28970例临床标本ELISA法筛查阳性373例(1.29%),与TPPA符合率为97.86%;其中328例TRUST滴度小于或等于1:2,占ELISA法的87.94%。20岁以下患者ELISA法阳性率为0.47%(6/1282),20~50岁以下和50~70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1.19%(206/17372)和1.01%(93/9240),而70岁以上老年人阳性检出率高达6.32%(68/1076)。几乎全部临床科室均有梅毒筛查阳性病例,其中妇产科、肿瘤科、血液科、眼科和泌尿外科的阳性率分别为2.75%、2.51%、1.71%、2.05%和1.57%,显著高于普通住院患者平均阳性水平。结论ELISA法是较好的梅毒筛查试验。大部分筛查阳性病例并非梅毒现症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妇产、肿瘤、泌尿等临床科室,并且妇科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及老年性疾病患者可能为生物学假阳性。  相似文献   

16.
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及其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产前)或受血前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359例术前(产前)和受血前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检出HBsAg阳性率为12.90%,抗-HCV阳性率为0.70%,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8%。结论检测术前(产前)或受血前患者血液感染性标志物,对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控制院内感染、防止医疗纠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新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4932-4933
目的通过对唐山市滦南县医院住院的4216例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了解本地区梅毒感染情况,探讨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两种方法检测。结果TPPA检测阳性例数为52例.RPR检测阳性例数为13例。TPPA检测阳性率为1.2%,RPR检测的阳性率为0.3%。结论住院患者人院时要同时做RPR和TPPA两项梅毒检测,以减少医疗纠纷以及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输血前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情况,并分析其在老年梅毒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2月22日阜阳市人民医院输血前做梅毒血清学检测的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830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样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复查,两者均阳性判为梅毒螺旋体(TP)抗体阳性,并对其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免疫印迹试验(WB)。结果8303例老年患者血清中,TP抗体阳性者109例,阳性率为1.31%;男性组阳性率(1.70%)明显高于女性组(0.85%),90~99岁组阳性率(10.17%)明显高于其他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阳性率为39.45%,有38例滴度小于1∶8。随机抽取50例 T P抗体阳性样本,经 T P‐WB‐IgG确认,阳性符合率为70.0%,其TP‐WB‐IgM的阳性率为4.0%。结论老年住院患者 TP抗体阳性率高龄组高于低龄组,男性高于女性,多数为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调查受血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2年9月~2005年5月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规备血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4.28%,抗一HCV阳性率0.73%,抗-HIV阳性率0.22%,梅毒抗体阳性率1.16%。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进行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既避免或减少了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重要保护意义,因此常规备血标本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郑州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梅毒的感染情况,为采取有效阻断措施,降低母婴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2017年来我院就诊的25036例孕产妇,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五项和梅毒抗体(抗-TP)检测,抗-TP阳性者加做TPPA和RPR滴度实验,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036例孕产妇HBsAg和抗-TP阳性率分别为3.24%和0.58%。2013年-2017年度比较,HBsAg阳性率和抗-T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2017年度比较,只有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乙肝阳性率在30岁~34岁组出现高峰,而梅毒阳性率在40岁~48岁组出现高峰。结论郑州孕产妇HBV感染率呈逐年递增;抗-TP阳性率基本趋势是逐年递减。强化孕前及孕早期传染病检测,减少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