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右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 ,生理性起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理性起搏是指保持房室同步功能和正常心室激动顺序或能按机体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一种先进的、接近生理功能的起搏方式。它是和心室起搏、房室不同步的非生理状态相对而言的。维持正常的心室肌激动 收缩顺序是目前临床起搏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DDD起搏器选择心室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dp/dtmax)、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等容舒张时间(IVRT)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CI、SV、dp/dtmax、-dp/dtmax、E/A、IVRT均显著降低(0.51±0.04vs0.54±0.03;2.33±0.09L/min.m-2vs2.68±0.11L/min.m-2;71.11±14.2mlvs80.17±16.12ml;1614±133mmHg/svs1702±155mmHg/s;2230±234mm-Hg/svs2404±242mmHg/s;1.38±0.47vs1.86±0.28;73.2±3.86msvs77.6±4.15ms,均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3个月随访RVS组LVEF、CISV、SV、dp/dtmax均显著高于RVA组(P<0.05)。结论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人们一直怀疑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及收缩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最终将诱发心力衰竭。为了减轻这种不良后果,有学者提出了更生理的起搏部位如右室中位间隔和高位间隔起搏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为此,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技术评估了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应用右室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水火起搏器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4.20±12.61岁;心功能正常2例,NYHA Ⅰ级3例,Ⅱ级3例,Ⅳ级2例,因慢性心房颤动所有患者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术中首先将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RVA),15分钟后测试起搏阈值;然后将螺旋电极移开右室心尖部,在X光影像学和心电图提示下,将螺旋电极最终固定于右室间隔部(RVS),15分钟后测试起搏阈值。结果 术中1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RVS的固定,未发生螺旋电极导线的移位、脱位或其它并发症。右室间隔部起搏阈值电压为0.73±0.36V,电流1.14±0.44mA,阻抗646.20±130.52Ω,R波振幅12.14±3.41mV。结论 对于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H间歇或缓慢心室率患者,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7.
5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病人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HVS组)。起搏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RVA组,B型脑利钠肽、QRS波时限明显低于RVA起搏。结论:HRV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RVA组,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8.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有着不利的影响,用其他部位来替代心尖起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综述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优点和右室流出道的解剖结构及具体起搏部位,电极的定位方法等,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9.
韦彩雯  毛家亮  何奔  郝静 《心脏杂志》2009,21(4):528-530
目的 比较右室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室间隔部起搏组(n=98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n=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8个月心脏彩超的变化。 结果 间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提高 [(66±8)% vs (69±9)%,P<0.01],心搏出量(SV)较术前显著提高[(83±15)ml vs (87±12)ml,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未达显著水平[(52±5)mm vs (51±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无明显变化[(31±5)mm vs (31±5)mm],而心尖组LVEF显著降低[(68±7)% vs (63±8)%,P<0.01],SV显著减少了7 ml[(87±16)ml vs (80±10)ml,P<0.01],LVEDD显著增大3 mm[(50±6)mm vs (53±7)mm,P<0.01],LVESD显著增大 [(30±5)mm vs (32±6)mm,P<0.05],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同期比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LVEF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室间隔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利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0.
曹丙峰  综述  王旭  审校 《心脏杂志》2009,21(6):896-899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由于具有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较小的潜在优势而倍受关注。目前关于RVOT起搏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分歧,其临床价值仍需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本文就RVOT起搏的概念、定位方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比较右心耳 (RAA)、右室流出道 (RVOT)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效果 ,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2 9例患者 ,9例RAA起搏、8例RVOT起搏、12例RVA起搏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6 .11± 4 .0 1、5 .38± 2 .92、5 .5 0± 2 .88个月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参数 ,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 (SF)、肺动脉瓣口峰值血流速度 (PV)、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 (E)、A峰血流速度 (A)及比值 (E/A)。结果 :RAA起搏时 ,LVEF、SF分别下降为 4 .5 6 %± 3.71% ,3.33%± 2 .83% ,P <0 .0 5。RVOT起搏时 ,LVEF、SF、E/A分别下降为 6 .38%± 4 .6 9% ,4 .13%± 2 .75 % ,1.2 9± 0 .5 1,P <0 .0 1。RVA起搏时 ,LVEF、SF、PV、E、E/A分别下降为 1.4 2 %± 5 .32 % ,7.92 %± 3.96 % ,8.5 8± 11.33cm/s,8.17± 9.6 3cm/s,0 .2 7± 0 .2 9,P <0 .0 1或0 .0 5。A则上升为 7.91± 11.2 6cm/s(P <0 .0 5 )。RVOT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SF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与右房起搏相比 ,E/A下降 (P <0 .0 5 ) ,其他指标在随访期内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结论 :对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对慢性血流动力学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R  相似文献   

1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心脏起搏部位及起搏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4年至2006年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86例,其中A组:单腔心室起搏(VVI)心尖起搏组(right ventricle apex RVA)31例;B组:VVI高位室间隔起搏组(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 septum RHIVS)8例;C组:双腔心脏起搏(DDD)RVA起搏组38例;D组:DDD RHIVS起搏组9例。分别于起搏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心脏射血分数(EF)值,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并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患者生活问卷调查(MLHFQ)。结果:1.单腔起搏器组,无论RVA或RHIVS组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EF、ESVI、ED-VI、MLHFQ)均有下降趋势,A组于术后6个月,B组于术后12个月时出现下降趋势。2.双腔起搏器RVA组于术后12个月时心功能出现下降趋势,而双腔RHIVS组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3.组间比较显示:D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均高于A、B、C组。结论:DDD起搏优于VVI起搏,间隔部起搏明显优于心尖部起搏,特别是DDD间隔部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小,接近于生理起搏。  相似文献   

13.
周妍  郭航远  裘宇芳  邢杨波  彭放  杨彪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6):411-412,452,407
目的:对比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right high-interventricularseptum,RHIVS)与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行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为RHIVS组,30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RVA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raction,LVEF)。结果:RHIVS组与RVA组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six minute corridorwalktest,6-MWT)步行距离及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RVA组6-MWT步行距离较RHIVS组明显降低(310±95vs 415±103,P0.01)。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RVA组LVEF亦较RHIVS组有显著的减低(53.47±3.95 vs 56.25±4.73,P0.05;52.17±3.68 vs 55.10±4.47,P0.05;46.97±2.59 vs 53.95±4.84,P0.01)。结论:右心室高位间隔部起搏防止起搏导致的心功能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4.
15.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合并糖尿病或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房室阻滞的患者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对3例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9例因上述疾病主动将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12例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电压:0.86±0.10V,脉宽:0.3±0.04ms)较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电压:5.0±6.06V,脉宽:1.52±0.77ms)显著降低,P<0.01。随访68.5±34.65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右室流出道是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相似文献   

16.
右室流出道起搏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及螺旋电极操作手柄的问世,使右室流出道起搏成为可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右室流出道靠近房室结、希氏束部位,在此部位起搏心室激动和收缩顺序趋于正常,从而能明显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目前右室流出道起搏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且关于右室流出道解剖位点的确定,适宜患者群的筛选标准、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其长期效果及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现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些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来讲,由于易于固定,起搏阈值低等优点,右心室起搏常将起搏电极置于心尖部,但长期随访发现,心尖部起搏可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造成二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研究发现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室功能的保护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有利,由于右室流出道起搏靠近His束,电活动近似正常生理状态,可使左右心室电-机械活动更协调,从而抑制心室重构并保护心功能,因此,右室流出道起搏是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