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房间隔缺损为少见的心血管复合畸形,我科诊治动脉导管未闭271例,确诊合并房间隔缺损6例(占2.21%),其中尸检证实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VSD)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虽然二维实时超声心动图合并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对VSD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小型、多个的VSD或肌部VSD等有时会漏诊。近年推出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FI),把彩色编码技术与脉冲多普勒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本病的诊断价值。它在二维实时图像的基础上直接显示穿隔血流的部位、方向和相对速度,使超声诊断VSD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3.
4.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致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房间隔缺损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女,21天。因“发现心脏杂音20天”入院。患儿系孕38”周,因羊水过少行剖宫产出生,手术顺利,Apgar评分1分钟为8分,5分钟为9分。出生体重2000g,羊水清,70ml,胎盘轻度钙化,脐带无异常。出生第2天发现心脏杂音。生后不久有多汗、气急,吃奶及哭闹后紫绀,而且气急多汗加重,喂养困难,进行性消瘦。出生后1周患过肺炎。  相似文献   

5.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儿童室 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在诊断及手术处理方面的特殊性。方法:总结我院1986-1997年11年间,共手术治疗室间隔缺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2例,1便俣并主动脉窄采取分期手术外,其余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经手术证实的51例PDA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本组病例二维超声显象检查45例,发现肺动脉分叉部和降主动脉之间有“暗区沟通”征象32例(71.1%);进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33例,见到以舒张期为主的双期湍流频谱31例(93.9%)。与手术结果对照,两种超声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均为100%。并指出二维超声显象未见“暗区沟通”征象不能完全除外PDA。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相结合可减少PDA诊断的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分析了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超声心动图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经非创伤性检查后即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共188例的病史、体检和心电图、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FM)表现。与手术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VSD100%(91/91),ASD94.4%(34/36),PDA98.5%(64/65)。强调临床资料的重要性,探讨如何避免漏诊和重新评价心导管检查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肱内翻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的上肢骨骺发育畸形疾病.自1900年Riedinger[1]首次报道至今,国内已报道60多例[2-11],但关于此病伴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小指畸形等多部位先天畸形的病例尚无报道,我院诊治了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心导管堵闭哑型动脉导管未闭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女 ,4岁半。 1年前患“川崎病” ,恢复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 (PDA)。无症状 ,体检无心脏杂音 ,血压 110 / 80mmHg(1mmHg =0 133kPa) ,无周围血管体征。心电图示电轴 +94°;X线胸片示心胸比略大于 0 5 ,肺动脉段轻度隆起 ;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和大血管大小正常 ,在肺动脉内探及PDA的Doppler信号。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正常 ,Qp/Qs=1∶1 0 5。主动脉造影证实存在管形PDA ,其内径仅 1 3mm。以 5FJudkins导管从主动脉侧插入动脉导管 ,用引导钢丝交换 5F长鞘 ,植入 5cm五个圈控…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二维伪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根部和室间隔上部在收缩早期向前运动,而室间隔下部则向后运动。室间隔的这一反向运动的交接点,称为轴点。虽然曾认为轴点位于室间隔的上三分之一处,但显示其确切位置的资料至今未见报道。近来,一种新的心脏超声诊断技术一多普勒组织显像(D)投入使用,DTI能以二维方式观察室间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从而可以分析室间隔的局部运动.本文报道运用DTI技术,明确正常儿童和房间隔缺损(ASD)患儿轴点的确切位置,并探讨ASD患儿轴点下移程度与右室容量超负荷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0例健康儿童(年龄1—15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婴儿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2月就诊的10例4~9个月婴儿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为大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为4.1~7.4 mm,长度7.9~11.9 mm,合并中~重度的肺动脉高压.选用6~12 mnl国产肌部或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主动脉造影、术后24 h及1~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显示无残余分流.随访超声心动图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1例左肺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用于关闭婴儿粗大管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儿中窗型PDA 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7个月(6个月~3岁);管型PDA 15例,男6例、女9例,中位年龄18个月(11个月~5岁)。窗型PDA选择膜部VSD封堵器,管型PDA选择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按照窗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3~6 mm、管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2~4 mm选择封堵器腰部大小。所有患儿均成功封堵,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降主动脉流速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肺动脉流速较术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特殊形状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就74例长期随诊和手术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的诊断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资料来源1980年1月至1988年7月间手术证实的74例PDA 患儿,随诊1~8年(平均42个月),包括67例单纯PDA 组及7例合并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29例动脉导管末闭病人手术前二维超声多普勒所见与手术后结果比较,借以对二维超声多普勒在动脉导管未闭诊断应用作评价。临床资料本组29例动脉导管未闭,男性14例,女性15例,5~10岁21例,11~14岁8例,在29例中有2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临床体征:胸骨左缘二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25例;胸骨左缘二肋间机器样杂音合并心尖区收缩期杂音1例;胸骨左缘二肋间机器样杂音合并心尖区舒张期杂音2例,胸骨左缘二肋间单纯收缩期杂音1例。心电图:左室大13例,双室大1例,正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0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PDA因素为严重室息、肺炎、RDS及胎粪吸入综合征。8例在胸骨左缘第1~2或2~3肋间听到2/6~3/6级收缩期杂音,2例为连续性杂音。4例合并心力衰竭。8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频谱分析其中7例证实有PDA。9例口服消炎痛治疗,有效率为77%。1例自然关闭。4例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间隔缺损12例误诊分析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450053)刘景旭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心间隔缺损常引起肺动脉高压(PH),PDA的典型体征消失,难与单纯的心间隔缺损鉴别,临床常造成误诊。我们自1981~1994年共收治PDA...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观察新生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变化,探讨新生儿MVSD的自然闭合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8月新生儿期确诊MVSD、并坚持随访至发现MVSD关闭或未关闭者坚持随访至18个月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进行随访观察,检查时间分别为出生后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观察并记录肌部缺损的大小变化、血流过隔分流情况及分流消失的时间.结果 56例MVSD新生儿观察至18个月时有48例自然闭合,自然闭合者其MVSD内径均小于3.0 mm,其中出生后1个月时闭合8例,1~3个月闭合10例,3~6个月闭合12例,6~12个月闭合18例,至18个月时未闭合8例,缺损内径(4.25±0.85)mm,总的自然闭合率85.7%,其中心尖部缺损31例,中央部缺损12例,边缘部缺损5例.结论 新生儿MVSD的自然闭合率较高,自然闭合与缺损大小及缺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