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12只。放疗组采用60Co放疗机照射兔下颌骨,5.4Gy/次,隔日1次,共5次。3个月后在2组兔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d延迟期后开始牵张,速率为1mm/d,0.5mm/次,每日2次,连续7d,共延长下颌骨7mm。固定期的第0、4、6周摄下颌骨侧位X线片。固定期的第4、6周分别取出下颌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兔对放疗和牵张成骨术耐受良好,未见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X线片有新骨形成,未见死骨;组织学观察见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有更多软骨形成。结论兔是一种用于建立放射损伤区牵张成骨模型的良好动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引导组织再生膜(GTRM)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A组单纯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B组将GTRM固定于牵张器内侧行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分别于固定期第2、6周时随机处死半数动物获取标本,通过X线、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比较2组牵张间隙内成骨效果。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通过X线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并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在固定期第2周和6周时,B组牵张区域内成骨质量显著好于A组(P<0.05)。结论 引导组织再生膜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区域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继发软硬组织缺损重建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难题。牵张成骨术运用于放疗后下颌骨缺损重建是否可行,学者们意见不一致。本文就放疗后牵张成骨重建下颌骨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已广泛用于颅面骨的延长,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延迟期为0~14d。本研究通过观察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初期不同延迟期的组织学改变,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最佳延迟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Runx2基因参与牵张过程对新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32只新西兰白兔成功建立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牵张结束时,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注入转染重组腺病毒(Ad5-Runx2),对照组牵张间隙内注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于牵张结束后4周末处死全部实验动物。利用组织学、影像学、双能X线(DXA)和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获取的下颌骨牵张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三维CT重建、组织学及DXA结果证实,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新骨密度和矿化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点弯曲试验分析显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最大载荷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unx 2-in vivo基因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6.
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经过7d潜伏期,以每次0.5mm的速度牵张,每天2次,连续7d。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14天、第28天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张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痂钙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下颌骨牵张成骨中新生骨痂钙化的作用。方法:对20只新西兰白兔实施牵张速率为1mm/d的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从牵张结束时开始,每只兔的一侧下颌骨新生骨区接受人NGFβ溶液注射(40μg/次,2次),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固定期第14和28d,新生骨痂经X线侧位片和外径测量后,进行骨沉积速度和钙化面积比定量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NGF处理侧与对照侧之间上述2个钙化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侧比较,NGF处理侧的钙化面积比和固定期第1~11d内的骨沉积速度均显著提高(P<0.05),骨痂钙化得到了促进。结论:局部注射人NGFβ溶液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新生骨痂的钙化,为临床上解决固定期过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施行双侧下颌骨切开术,安放牵张器,间歇1周后以0.4 mm/12 h的速度牵张,牵张7 d后固定,在不同时间随机处死动物2只,取下颌骨标本分别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并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裂隙内随时间延长渐有骨形成。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经济、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局部应用β1转化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外源性β1转化生长因子对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6口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只。在兔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后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mm。从牵张开始第1天在A组动物牵张区每日注射TGF-β140ng,连续12d。不注射TGF-β1的B组动物用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第2和第4周分别处死A、B两组各4只动物,取下颌骨标本及牵张区新生骨痂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TGF-β1的A组动物牵引间隙内新骨形成并不优于B组动物。相反,在第2周时还发现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软骨形成。结论:导入外源性TGF-β1可能没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牵张成骨中促进骨痂固化的作用,为缩短固定期提供新思路.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接受速率为0.5 mm/12 h的双侧下颌骨同步牵张成骨.在固定期早期,向一侧下颌骨新生骨痂中两次注射人类NGF-β溶液(0.04 mg/次),另一侧注射安慰剂.在固定期第14天(n=8)、第28天(n=8)取材,下颌骨标本接受机械强度测试和骨组织学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在固定期第14和28天的NGF处理侧,骨痂最大负载值和骨量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0.05).骨量百分比对照侧为(33.0±4.9)%、(52.8±8.8)%,实验侧为(49.8±11.6)%、(66.5±14.9)%.结论 局部注射的人NGF-β溶液能够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新生骨痂的固化,这为缩短固定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口服中药对山羊骨牵张中新骨形成和成熟的影响。方法选用16只健康山羊,随机分为两组。安装牵张器后实验组动物开始口服补骨中药每日一次,到试验结束。所有动物经过7天的延迟期以1mm/d的速度牵张加力10天。固定4周处死动物取下颌骨标本进行X光检查、组织学检查、组织计量学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X光检查中实验组新生骨组织X光阻射能力强于对照组。组织学显示,实验组的成熟骨质区域增大。骨计量结果实验组的成骨细胞数(OB.N)为282.69±39.41、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b.Ar%)为0.64±0.038,对照组成骨细胞数为170.84±12.06,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为0.47±0.03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能有效地加速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提示在临床中可以缩短骨牵张的疗程。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单侧骨皮质牵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颌骨囊肿手术后遗留的单侧骨皮质缺损能否通过骨牵引延长技术而得到修复。方法 成年杂种犬6只,在下颌骨双尖牙区制备一个单皮质缺损区,安装牵引器,将其远中的骨皮质向骨缺损区牵引。结果 被移动颊侧骨板正常成活,牵引区成骨良好。结论 本实验的结果揭示了保持下颌骨连续性的单侧骨皮质牵引是可行的,牵引成骨表现与传统的全层离断的下颌骨延长的表现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3.
牵开扩张骨生成技术在治疗后牙严重锁(牙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辅助解决后牙严重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不同牵张速率对术后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以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2组动物以1.6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3组动物以2.0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未手术侧正常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三点弯曲测试,对采用不同速率进行骨牵张后动物下颌骨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0.8mm/d牵张组新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牵张组,0.8mm/d牵张组新生骨三点弯曲实验指标均大于另2牵张组。结论:采用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能最快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山羊下颌骨牵拉后的新骨形成情况。方法 将8只山羊下颌骨单侧皮质骨切开后,每日2次,每天牵拉1mm,共8天,后继续以牵开器固定,行组织学、放射学观察。结果 牵拉术后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生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组织学见大量新骨形成,随稳固期延长而渐成熟,部分形成板层骨。结论 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牵张模型动物。新骨形成以膜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牙槽突裂牵张成骨整复过程中不同时期胶原合成的种类及演变过程,研究牵张新骨生成的方式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在8只成年杂种犬建立牙槽突裂动物模型并行牵张成骨裂隙关闭术,在牵张结束0、14、28、63d分别处死实验动物取标本进行Ⅰ、Ⅱ、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镜检分析。结果:牵张固定早期以分泌Ⅲ型胶原为主,随后Ⅰ型胶原增多并最终取代Ⅲ型胶原而成为骨基质的主要成分。Ⅱ型胶原在整个成骨过程中无明显阳性表现。结论:牙槽突牵张成骨以膜内成骨方式为主,无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药灯盏花对兔前颌骨缝牵张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敏  周洪  文星 《上海口腔医学》2007,16(5):502-506
目的:建立兔上颌骨缝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探讨灯盏花(EB)在上颌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牵引实验——16只兔(实验、对照各8只)佩戴自制前牵引面具,实验组持续前下方向牵引上颌骨28d,对照组不加力,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测量上颌骨矢状向的变化。用药实验——均行上颌骨前牵引。实验组前颌缝局部注射EB0.4ml/d,对照组NaCl0.4ml/d。行序列四环素荧光标记,测定28d后2组(共16只,每组8只)荧光标记带间的宽度;光镜下测定2组(共12只,每组6只)第7、14天TGF-β染色切片灰度值,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上颌骨相对于颅脑矢状方向的各项X线测量值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荧光标记带间的平均距离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宽(P<0.05);相同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TGF-β显著高表达(P<0.05);7d实验组较14d对照组TGF-β显著高表达(P<0.05);成骨活跃者成纤维细胞增多,血管分布增多;骨缝缘未见典型的活跃成骨细胞排列。结论:成功建立了前颌缝牵张成骨兔实验模型;EB具有促进骨组织形成的作用;血管生成、微循环改善、纤维成骨可能是兔上颌缝牵张的成骨机制之一;EB在兔前颌缝牵引成骨中可能具有直接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Rehabilitation of gunshot injuries that require combined reconstruction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poses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We describe three cases of rehabilitation for mandibular defects and deformities caused by gunshot injuries. After debridement, three kinds of internal distractors were used. The bony transport discs were distracted about 10-22 mm, and the new bone formed well in the distracted gaps.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infection during the consolidation period or follow up. Aesthetic appearance was also pleasing after treatment. Intern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fter debridement might be a practical way of synchronously reconstructing bony and soft tissue after mandibular gunshot injuri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犬下颌骨镍钛记忆合金持续牵张成骨中的表达.及HIF--1α在持续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及与局部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成年Beagle犬12只.实验组10只.双侧下颌骨制造1.5cm×1.0cm矩形缺损并在其近中形成相同大小的骨传松盘(采用保留骨松质的骨皮质切开术).行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持续牵张术,于术后第1、4、7、10、15天取材.每组2只:对照组2只,下颌骨相同部位行相同大小的骨皮质切开术后未行骨牵张术,术后10d取材。RT-PCR法检测HIF-1α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CD34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新生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HIF—1α mRNA和HIF-1α蛋白在术后第4、7、10、15天呈阳性表达,两者主要在牵张区的成骨细胞内表达.皆在第7d达最大值。免疫组化显示VEGF在术后第4、7、10、15天呈阳性表达.VEGF在牵张区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内表达,从术后第4天至第10天不断增加,术后第10天达最大值.新生微血管密度在牵张期逐渐升高、术后第7天达峰值(P〈0.05)。对照组HIF—1α mRNA及蛋白和VEGF皆未见明显表达。结论HIF—1α在犬下颌骨持续牵张成骨中高效表达,牵张末期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牵张成骨局部的血管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