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五脏者,藏精而不泻”作了分析,认为五脏之精藏中有泻,阐述了五脏之精“泻”的两种形式,并指出五脏以通为用,疏通调达五脏气机是治疗多种内脏病和延缓衰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五脏者,藏精气而下泻;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胆能藏能泻,故为奇恒之府。藏者,内藏糖汁,故称为“中精之府”;泻者,清泄浊气之谓也。故胆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内经》谓五脏六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相似文献   

3.
王又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46-2347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素问·五脏别论篇》对腑脏功能的概括.但我们却不能把腑脏的功能片面的理解为五脏唯藏精气而无浊,六腑只传化物而无清.五脏之中亦有浊气,六腑之中亦有精气,五脏之浊气由六腑输泻而出,六腑之精气输于五脏而藏,腑脏相合,藏泻有因.  相似文献   

4.
《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肾藏精,而脾为“仓廪之官”,所藏何物?各版中医教材《中医学基础》均未阐明,其脏象学说理论体  相似文献   

5.
一、五脏“藏而不泻”的含义首先《素问·五脏别论》中论述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时是与“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比较而论的。所谓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并非绝对不藏,而是指藏的时间不可过久,否则六腑被水谷充满则成病态,如原文中所说:“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水谷不得久藏”。同理“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并非绝对不泻,而是指不可常泻、久泻。当然,在一定的生理状态下,亦可适当溢泻。  相似文献   

6.
<正> 脏腑各自具有自己的功能特点,二者的区别,《素问·五脏别论》概括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后世医家,乃至今天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教材,也多宗此说,然而综观《内经》前后文,细而推敲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觉得这种概括欠妥,有提出来讨论之必要,试辨析之. 首先是对“藏、泻”二字的理解.所谓“藏”,固然是有保存、贮藏之意,而“泻”,则不应单纯理解为只是从体内向外排泄,尚包括向体内的输布、发散和疏泄.有鉴如此,再看五脏所藏精气.例如:肺主藏气,“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虽藏于肺,但其生理效应,不但要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呼出体内代谢  相似文献   

7.
《素问·五脏别论》曰 :“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 ,水谷不得久藏。”那么 ,五脏何以使魄门 ?1 脾使魄门1 1 靠脾之运化《素问·经脉别论》曰 :“脾气散精” ,就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若脾不散精 ,魄门失其滋养濡润  相似文献   

8.
《灵枢·邪气脏腑形篇》有“邪气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究其原缘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邪虽中五脏,则邪无由出路,只能还之于腑,俾六腑泻而不藏以逐邪外出。逐邪外出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  相似文献   

9.
五脏神是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的。本篇指出“五脏主藏精者也”,又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故五脏所藏之“精”,非指狭义生殖之精,乃泛指椿气营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广义之精。《素问·上古天真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出自《素问·五脏别论》,它高度地概括了五脏生理功能,即贮蓄保存精气,不使外泻。长期来认识五脏病证每以精气不足,不能藏贮的虚证为主,如杨上善云“虽满常虚”,治疗常投补益之剂。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感到五脏虽有虚证,然实证也不少见,采用攻泻之法治疗五脏病亦常取效。现根据临证体会  相似文献   

11.
五脏盛乃能泻《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五脏盛,指五脏之精气盛。五脏之精气来源于水谷化生之精微,其主要脏腑在脾胃;泻,指肾精外泄。如此,肾精来源于五脏六腑之精,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只有脾  相似文献   

12.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的藏泻理论是指脏和腑的藏与泻的功能,<素问·五脏别论>概括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谓藏而不泻,多数医家解释为主藏精气而不泻;泻而不藏,释为主传化物而不藏精气.这种说法似已成为定论.其实持此说者多为望文生义,未知<内经>之深意.也有一些医家提出脏和腑均有藏有泻,但多数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试对<内经>脏腑藏泻理论作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五脏不独司藏精之职,而且藏中寓泻.脏精在体内的传输即“泻”的一种形式,其精亦可涉泻于体外,亦可泻浊。六腑之泻多取决于五脏.  相似文献   

14.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出处:《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释评:“肾者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有两层含义:一指五脏六腑之精气充盛,乃能输泻于肾并藏之,使肾精充盈;一指五脏功能健旺是保证肾正常泻精的前提。本句从肾精的正常排泄与五脏六腑之精密切相关的角度,论述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不  相似文献   

15.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和生殖与肾精的物质功能有密切关系。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阴阳元气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既能充养脏腑,化生气血,又能聚贮于肾而化生为生殖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精是生命的基础,无论先天后天之精,五脏六腑之精以及生殖之精都匿藏于肾,同源而相通。若肾精充盈,内则五脏敷华,阴阳匀协,气血冲和;外则体态强健,肌肤润泽,容颜焕发,耳目聪明。  相似文献   

16.
《内经》有关脏腑藏泻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五脏别论》。脏腑藏泻理论不仅揭示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还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相互联系,对临床诊治脏腑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1 “藏”、“泻”的含义“藏”,有贮藏之义。这种贮藏不仅仅是为了封  相似文献   

17.
《素问·五脏别论》根据脏腑藏、泻、满、实的特点,提出了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理论。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在概括脏腑功能时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六腑以通为顺”的立论一直是历代医家辨证立法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胃居中焦,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五脏之本”,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又主降浊,有推送传导糟粕下行、排出体外的功能,如《内经·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  相似文献   

20.
通腑止痛治疗五脏疼痛举隅孔令彬,刘英临漳县中医院(056600)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脏与腑在生理上的相互协调将起着重要作用;相反,在病理情况下,也相互影响。“脏之藏而不泻;腑之泻而不藏”,外邪瘀滞,腑气不通,五脏将发生病变;脏与腑互为表里,脏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