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儿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足月健康正常体重单侧唇裂患儿,在出生后48h内行唇裂修复术。对手术效果随访,并与婴幼儿期唇裂修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期修复单侧唇裂,效果理想,经3个月至4年随访.唇修复形态的优良率为92.8%,与婴幼儿组相比唇形态优良率无明显差别,但出血少,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家长普遍满意。结论:对先天性单侧唇裂新生儿进行早期修复是安全的,且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早期新生儿唇裂修复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唇裂修复的可行性、治疗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36例出生2~146h的新生儿。在全身麻醉加局部麻醉下用Tennison氏或Millard氏方法施行了唇裂修复手术。术后切口常规护理,7天拆线。结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常规拆线后见切口愈合良好,手术成功率100%,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年以上,发现切口处瘢痕小,远期修复效果较大龄患儿更为满意。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者具备娴熟的唇裂修复技术,早期新生儿唇裂修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唇裂修复的可行性、治疗要点及手术效果.方法36例出生2~146h的新生儿,在全身麻醉加局部麻醉下用Tennison氏或Millard氏方法施行了唇裂修复手术.术后切口常规护理,7天拆线.结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常规拆线后见切口愈合良好,手术成功率100%,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年以上,发现切口处瘢痕小,远期修复效果较大龄患儿更为满意.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者具备娴熟的唇裂修复技术,早期新生儿唇裂修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唇裂修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收集了出生后8至72小时的新生儿唇裂修复术43例,结果可见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后效果与3至18个月唇裂修复术后者无差异,表明了早期行唇裂修复术的优点和可行性。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可以通过熟练而仔细的操作予以克服,即使有感染或部分裂开也至少相当于一个满意的唇粘连术,通过早期手术可尽早地恢复患儿的吸吮功能、促进上唇口轮匝肌的发育,阻止畸形的进一步发展,恢复了上唇的外形及功能,解除了家长的精神负担,为患儿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术的可行性和修复效果。方法21例新生儿单侧唇裂,在双侧眶下神经行阻滞麻醉,于手术放大镜下定点及手术操作,采用Millard或Tennison,以及对偶三角瓣法进行修复。结果手术麻醉安全,创口愈合顺利,无感染,远期瘢痕细小,外观形态较好,伴有腭裂者裂隙缩窄明显,给日后的腭裂修复创造了有利条件。结论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有诸多优点,完全可在新生儿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16例新生儿唇裂修复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16例新生儿唇裂修复的回顾 ,评价新生儿时期唇裂修复术的优缺点。方法 根据近 5年的临床资料 ,选择两组唇裂患儿 ,分别为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组和 3个月时手术组 ,每组16例 ,两组患儿的畸形类型和手术条件尽可能相互匹配 ,通过随访比较手术效果 ,并对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患儿均能很好地耐受手术 ,但新生儿手术组有两例术后复裂。手术切口瘢痕两组差异不明显。调查显示 ,两组患儿家属在患儿出生时都求医迫切 ;对术后效果的满意度 3个月时手术组稍高 ,为 86.7% ,新生儿组为 71.4% ,P >0 .0 5;新生儿手术组已有 42 .9%接受再次矫正术 ,而 3个月时手术组仅为 6.7% ,P <0 .0 5。结论 新生儿唇裂修复术可尽早消除畸形 ,缓解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 ,但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手术时机、麻醉和术式.方法肿胀麻醉液的配方基本同Klein氏液.手术时机选择生后2、3天.术式选择Millard法,即旋转推进法,同时进行口轮匝肌重建.结果解决了新生儿唇裂整复术因上唇嫩小,结构特征难以准确对合及口轮匝肌重建等问题.经过1、2年随访,手术效果理想.结论新生儿可以在肿胀麻醉下即时进行唇裂修复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肿胀技术局部麻醉唇裂修复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唇裂修复术的手术时机、麻醉和术式。方法肿胀麻醉液的配方基本同Klein氏液。手术时机选择生后2、3天。术式选择Millard法,即旋转推进法,同时进行口轮匝肌重建。结果解决了新生儿唇裂整复术因上唇嫩小,结构特征难以准确对合及口轮匝肌重建等问题。经过1、2年随访,手术效果理想。结论新生儿可以在肿胀麻醉下即时进行唇裂修复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双侧唇裂畸形多较复杂,修复术后常出现唇过紧,唇红过薄等继发畸形。为矫正畸形,设计了在直线修复术的基础上增设鼻唇沟瓣及两个小三角瓣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认为本方法可恢复前唇的正确功能,有利鼻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刘玉生  杨光 《中国美容医学》2000,9(4):307-308,312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通过对鼻翼软骨,鼻翼、鼻孔基底环昨合结构的修复和整体旋转复位治疗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结果:自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共同此手术治疗36例,效果满意,其中23例进行了3个月~24个月的随访均示见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手术切口相对隐蔽,复位良好,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比较近年来治疗此病的各种不同手术方法之效果,重点观察旋转推进法(Mllard法)的疗效。结果:应用旋转推进法获得了是治疗结果,本法尤其适用于上唇有近似直线宽大瘢痕,患唇下降不足及唇红缘明显不齐者。结论:旋转推进法在单侧唇裂Ⅱ期整复中有较广的适应证,同时应注意治疗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3.
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正畸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3月,对100例出生后10 d~3个月内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进行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其中男60例,女40例,健康状况良好。根据矫治起始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 d~1个月内)及对照组(1~3个月)各50例,对比两组婴儿正畸治疗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关闭程度及唇腭裂联合整复术后3个月鼻翼外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观察组为5.0±1.6 mm、4.1±2.7 mm,6.9±2.6 mm、6.4±2.9 mm;与对照组7.5±3.1 mm、8.3±3.0 mm,12.5±4.0 mm、10.8±2.6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正畸前后上唇裂隙、上前牙槽突裂隙宽度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鼻翼外观满意度观察组86.3%与对照组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实施上颌-鼻软骨整形矫治器矫治,可明显改善上颌形态及鼻畸形程度,减小牙槽突裂隙,并有效减小上唇张力,为婴儿期唇腭裂联合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谆  高岚  张耀坤  周黎安 《中国美容医学》2000,9(3):183-185,189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唇腭裂同期修复方法的问题。方法 使用高频电刀切开腭部粘-骨膜瓣、切断腭腱膜及去队箭腭部翻转瓣粘膜上皮,三瓣法修复腭裂,瓦合瓣法修复鼻前庭裂,化匝肌功能性重建加五瓣法修复唇裂。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不输血的情况下一期完成,切口均愈合良好,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 该方法简单、衫和、是单侧完全唇裂同期修复的一种较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Millard法Ⅰ式及Ⅱ式修复单侧完全性裂存在缺点。采用鼻底下旋转推进瓣,唇弓上三角瓣的组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后裂。避免了术后患侧上后偏短及上唇直线疤痕缺陷。患侧唇峰确定在与健侧唇峰口角距等长处,并用健侧唇红肌肉辩插入祢补患侧唇红厚度不足,从而避免术后唇弓不对称畸形。术中充分游离患侧鼻翼外侧脚及鼻翼软骨皮肤面,可明显改善鼻翼畸形。取得满意修复效果。旋转推进辩和三角组合辨是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纹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Partial cleft of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without skin and mucosa can also be called "discontinuity of the orbicularis oris muscle" or "subepithelial cleft". Microform cleft lip or mini-cleft lip are better definitions. We present two women aged 25 and 29 years old who complained of vermilion notching, vertical depression on the upper lip, and asymmetry of lower lateral cartilage of the nose. The "discontinuity of the muscle" was found at operation in both cases and re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62~1992年应用对偶三角组织瓣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患者,进行了200例远期随访,其优良率达92.5%。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我们认为,改进的上对偶三角组织瓣法修复单侧唇裂,在延长患侧上唇长度、术后唇部外形的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其它同类的方法。本文还对唇裂修复时同期整复鼻部畸形、以及修复唇裂时应注意口轮匝肌的重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鼻翼对偶三角瓣法结合鼻翼软骨悬吊矫治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小鼻孔畸形16例,取得满意效果。阐述了唇裂术后继发小鼻孔畸形的原因及鼻翼对偶三角瓣修复的手术方法。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治疗唇裂术后继发小鼻孔畸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治疗上唇双侧裂术后唇鼻畸形。方法 采用下唇带蒂组织瓣转移整复上唇畸形17例。结果 术后伤口I期愈合,外形均获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此种方法对于双侧上唇裂术后畸形的整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