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鉴定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PCR-RFLP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方法.方法 使用一对通用引物扩增线粒体COI基因,比较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和歌乐山司蛉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寻找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使用TaqI、PstI内切酶双酶切,通过电泳片段大小鉴别上述6种蛉种.结果 长管白蛉、中华白蛉、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歌乐山司蛉和鳞喙司蛉酶切片段呈现长度不同的种特异条带,可以将上述我国常见的6种蛉种区分开来.结论 基于COI基因序列差异建立的PCR-RFLP方法简便易行可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我国黑热病流行区6种常见蛉种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2.
煤窑沟位于吐鲁番县北郊距城约50公里的天山南坡,海拔900~1100米。1968年以来每年都有黑热病发生,1983年在该地首次证实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由于黑热病患者都在白蛉季节后发生,而在白蛉季节内又能在荒野里查见自然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亚历山大白蛉,由此推断当地人感染黑热病很可能来源于荒野的动物界。为了查明当地黑热病的动物宿主,我们于1985~1986年在煤窑沟对野生动物及家犬进行了检查。  相似文献   

3.
对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生物学的观察,表明中华白蛉是当地的优势蛉种,是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地白蛉季节较长,密度高,高峰季节峰幅宽,导致传播黑热病的强度增加。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对控制白蛉密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性。结果发现,新疆荒漠的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有高度的感染性,甘肃的原虫居次,河南的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很差。结合以往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K-DNA杂交法对我国一些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以及我国荒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结果分析,认为我国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株。  相似文献   

6.
新疆砾漠地带的黑热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新疆天山山麓的一些砾漠地(?)有黑热病散在发生,其流行病学特征为:1.疫灶局限在与山地衔接的砾漠地带;2,患者主要是10岁以内的儿童,成人偶可获得感染;3.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两季;4.媒介为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犬未介入传播,推测当地的黑热病是野生动物源性疾病,但疫源动物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五种驱避剂对亚历山大白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6~1987年在新疆吐鲁番市煤窑沟,首次应用5种驱避剂对当地传播黑热病媒介野栖的亚历山大白蛉,进行了室内和野外驱蛉效果试验。实验室所用雌性白蛉3301只,野外受试者306人次。当剂量为0.25μl/cm~2时,液剂的驱蚊露(MRP)、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DETA)、蚊怕水(MRL)、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保护时间分别为7.5h、5h、3.75h、1.25h和1h;剂量为0.75mg/cm~2时,清凉油剂的DETA、DMP和DBP的保护时间分别为5.5h、3.5h和3h。实验室和野外驱蛉效果相一致。5种驱避剂的效果依次为MRP>DETA>MRL>DMP>DBP。5种驱避剂对皮肤无任何副作用,使用方便。这对保护野外作业人员,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白蛉传播黑热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黑热病疫区内,亚历山大的白蛉数量大,亲人,叮咬杜氏利什曼病鼠后,前鞭毛体在蛉胃内大量繁殖并进入喙部。野外和人房内该种白蛉具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自然感染。传播试验使正常仓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从而首次证实亚历山大白蛉可作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并对煤窑沟疫区的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86~1987年在新疆吐鲁番煤窑沟首次应用5种驱避剂对该地黑热病传播媒介一野栖的亚历山大白蛉,进行了室内和野外驱蛉效果试验。 材料和方法 实验室试验所用白蛉系野外人饵或灯光诱捕的未吸血雌性亚历山大白蛉,置于蛉笼内备用。野外试验选择在亚历山大白蛉活动频繁的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