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酸分泌与杆菌定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酸分泌和粘膜萎缩对胃体和胃窦幽门螺杆菌( Hp)定植的影响。方法将 95例 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组。组一:胃窦中度萎缩伴胃体轻、中或重度萎缩性胃炎;组二:胃体轻度萎缩伴胃窦轻、中或重度萎缩性胃炎。分别测定基础酸分泌、最大酸分泌和胃泌素, Warthin-Starry染色诊断 Hp,同一组织诊断萎缩并分度。内因子抗体阳性者除外。结果组一中胃窦萎缩固定不变的各组之间,酸分泌显著降低组胃窦部 Hp定植率显著降低( P< 0.05);组一中胃体萎缩中度与重度组比较,最大酸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胃体重度萎缩组 Hp定植率较中度萎缩组明显低下 (P< 0.05)。组二中胃体萎缩固定不变的各组之间,酸分泌显著降低组胃体 Hp定植率显著降低 (P< 0.05);组二中胃窦萎缩中度与重度组比较,基础酸、最大酸分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胃窦重度萎缩组 Hp定植率较中度萎缩组明显低下( P< 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低酸和萎缩明显影响胃窦、体部 Hp的定植,两种影响因素既独立又互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滨州市体检居民胃部病变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滨州市体检高危人群2 929例,进行胃镜检查、C14尿素呼气试验及胃组织病理检查,筛查Hp感染情况。结果 在体检人群中,男性1 604人,Hp感染728人;女性1 325人,Hp感染469人,感染率分别为45.39%和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胃部疾病患者中Hp感染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部息肉、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女性胃部疾病患者中Hp感染人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萎缩性胃炎、胃部息肉、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非萎缩性胃炎。男、女性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者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p感染高发年龄段45~60岁,感染率40.92%~45.81%,不同年龄组间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滨州市体检人群Hp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45~60岁为高感染人群,且多种胃部疾病与Hp感染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体内存在与胃粘膜抗原起交叉反应的自身抗体。本文旨在探讨Hp感染与自身抗体、胃体粘膜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Hp菌株在诱导胃自身免疫能力上的差异。 方法:(1)100名患者分别作Hp培养及血清学鉴定、组织病理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测;(2)来自10例萎缩性胃炎(AG)和10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NAG)的20株Hp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检测其血清中胃粘膜自身抗体;(3)利用  相似文献   

4.
陈一芳  项尊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86-788
已知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早期干预或治疗显得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Hp有利于减少胃癌发生,可使胃体部萎缩进展缓慢,但对胃窦部萎缩的作用仍存有争议;而对Hp阴性者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伴或不伴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如何减缓其萎缩发展均需寻找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早期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加味左金丸汤剂治疗胃黏膜炎性反应及萎缩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若采用纵向随访方法,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方法不易规范,很难得出正确结果。我们采用考古学横断研究方法,对相对自然人群,进行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以期探讨Hp感染致胃粘膜癌前期病变的演变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凡在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的各种慢性胃病患者,除了残胃外,不论住院还是门诊患者均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42例。 1.2方法进行内镜检查,分别在胃窦和胃体各钳取2块粘膜,分装两瓶,每瓶制作一个标本,切成10个切片,分别进行HE和Giemsa染色。将仅在胃窦部检出Hp的44例患者归为胃窦组;将在胃窦胃体均检出Hp的180例患者归为胃窦胃体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检出的胃粘膜病变共302例,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6例;肠上皮化生(IM)51例;异型增生(DYS)23例。每例于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则取粘膜组织4块,分别进行HE染色病理检查和Hp染色的Warthin-starry染色。以镜下见到棕黑色典型Hp菌体为Hp阳性。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 ,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方法 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的胃癌及癌前病变者共 5 48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16 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2 0 7例、肠上皮化生 (IM) 71例 ,异型增生(DYS) 4 5例及胃癌 (GC) 6 2例。每例均活检胃窦大小弯、胃角及胃体大小弯共 5块 ,以WS法检测Hp。结果 癌前病变及胃癌Hp感染均较高 ,CAG(4 2 .5 % ) ,IM(76 .1% ) ,DYS(88.9% )和GC(72 .5 % ) ,与CSG(2 3.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随着年龄增大 ,CAG、IM、DYS和GC逐步增多 ,而且≥ 5 6岁年龄组IM、DYS和GC显著多于≤ 40岁组 (P <0 .0 5 ) ,但CSG则相反。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P <0 .0 5 ) ,从胃窦小弯和大弯、胃角及胃体小弯和大弯顺序 ,Hp感染随着CSG、CAG、IM、DYS和GC病变而增高 ,Hp感染部位也在上移 ,尤其在胃体小弯及大弯 ,IM、DYS和GC的Hp感染显著高于CSC部位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导致从胃炎→胃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序列发展的危险因子 ,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胃镜检查应该多部位取活检作病理及Hp检测 ,尤其是高位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炎在无症状成人中的发病率,作者对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方法和结果活检标本取自胃体和胃窦粘膜,并用光镜检查胃粘膜炎症和Hp感染的存在。内镜检查发现,12例有胃炎征象,其中仅7例得到组织学证实。内镜检查正常的病例中,组织学检查17例正常,13例(43%)活检标本发现炎症存在,10例胃体和幽门前区均有炎症存在  相似文献   

9.
消炎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感染3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 7月~ 1 999年 1 2月 ,我们对自拟消炎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进行了临床观察 ,效果显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经胃镜、活检 (胃窦和胃体各取2块 )和 Hp检测阳性 ,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6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3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 2例 ;年龄 40岁以下 2例 ,40~ 60岁 1 8例 ,60岁以上1 3例 ;病程 1~ 1 2年 ;伴肠化生者 1 2例 ,伴不典型增生者 8例 ;病变局限于胃窦者 3例 ,胃体者 8例 ,窦体同病者 2 2例。对照组 31例 ,男 2 0例 ,女 1 1例 ,年龄 40岁以下 2例 …  相似文献   

10.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p)能引起胃黏膜细胞的慢性炎症,促使血液中胃蛋白酶原(PG)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反映胃黏膜萎缩状态,为诊断萎缩性胃炎提供依据。~(13)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Hp感染检测方法。目的: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PG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上海电力医院行胃镜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164例患者,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以病理学结果评估Hp感染情况。比较慢性胃炎Hp阳性和阴性亚组中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比值(PGR)以及肠化生情况,并评估~(13)C-尿素呼气试验判断Hp感染的准确性。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和阴性亚组血清PGⅠ水平和PGR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阳性和Hp阴性亚组(P0.05);而PG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亚组血清PGⅠ、PGⅡ显著高于Hp阴性亚组(P0.05),PGR显著降低(P0.05),肠化生率显著升高(P0.05)。~(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阳性的总体准确率为96.3%,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96.1%。结论:Hp感染与血清PG含量变化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率。~(13)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有效的Hp感染检测方法。~(13)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PG检测可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患者58例为残胃1组(良性消化性溃疡术后),83例为残胃2组(早期胃癌术后),分别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及Hp检测.结果 残胃1组患者胃黏膜炎症(P>0.05)、活动性(P<0.05)和Hp感染发生率(P<0.05)等均高于残胃2组.两组Hp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活动性等均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未感染者在残胃2组中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较感染者更多见(P<0.05).残胃2组Hp检出率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出现降低趋势(P>0.05),且癌前病变与Hp感染有相关性(P<0.05).结论 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危险因素。Sipponen报告70%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慢性萎缩性及非萎缩性胃炎有关,15%与Hp阴性自身免疫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有关,15%组织学显示胃粘膜正常。Hp感染在慢性胃炎中所起的作用使得人们推测Hp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关。近几年国外及国内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胃炎证候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共纳入69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分析证候类型与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贫血史、甲状腺疾病史、糖尿病史、类风湿性疾病史、肿瘤史、Hp感染史)、内镜特征(胃窦萎缩、胃窦轮廓征、胃体黏膜岛、胃体白浊黏液、胃底白色隆起、增生性息肉、胆汁反流)、活检病理特征(胃体嗜铬样细胞增生、神经内分泌微巢、胃体小凹上皮增生、胃体黏膜肠上皮化生、胃体假幽门腺化生、胃体胰腺腺泡、胃体黏膜表层淋巴细胞浸润、胃体黏膜深层淋巴细胞浸润、胃体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胃体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胃体黏膜胃底腺内淋巴细胞浸润、胃体黏膜成囊泡状腺管、胃窦黏化生膜小凹上皮增生、胃窦萎缩、胃窦纤维间质增生)的关联性。结果:脾胃虚弱证胃窦萎缩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胃体嗜酸粒细胞浸润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史、胃镜下增生性息肉、胃体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肝胃不和证胃镜下胃体白浊黏液、胃底腺内淋巴细胞浸润比例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阴虚血瘀证糖尿病史比例显...  相似文献   

14.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化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可导致慢性活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化、最终发展成肠型胃癌。通过 5年随访 ,探讨根除Hp是否对胃黏膜肠化逆转、发生及发展有影响。方法 将 1996年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方法检测Hp均为阳性的 39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2 0 1例 ,进行根除Hp治疗 ;对照组 197例 ,给予安慰剂 ;服药前及 5年后分别从胃窦部及胃体部取材检测胃炎、胃炎活动性及肠化。结果  5年后治疗组中 15 1/2 0 1例Hp为阴性 ,对照组中 16 1/197例Hp为阳性 ;治疗组中Hp被根除的病人胃炎活动性的检出率明显减少 ,与对照组持续Hp感染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1) ;对照组中持续Hp感染者 5年后肠化检出率与自身 5年前、治疗组成功根除Hp者 5年前和 5年后比较均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0 1) ,治疗组根除Hp的病人 5年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中持续Hp感染者胃窦部 5年后肠化检出率与自身 5年前、治疗组根除Hp者 5年前和 5年后比较均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为P <0 .0 0 1,P <0 .0 0 1和P<0 .0 1) ,治疗组根除Hp感染的病人 5年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对照组持续Hp感染的病人与治疗组根除Hp感染的病人胃窦部肠化新增及新减情况比较无差异。 结论  5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S100蛋白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选取老年慢性胃炎患者92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3例。接受碳13尿酸呼气试验,并结合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分为Hp感染阳性(阳性组)、Hp感染阴性(阴性组)。胃镜下随机采集胃窦部黏膜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S100A8、S100A9阳性表达情况;RT-PCR检测S100A8、S100A9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S100A8、S100A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S100A8、S100A9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S100A8、S100A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1)。Hp感染阳性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S100A8、S100A9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的患者(P<0.01)。Hp感染阳性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S100A8、S100A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的患者(P<0.01)。慢性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6.
抗细胞毒相关基因A(CagA)产物的粘膜IgA抗体和循环中IgG抗体的存在与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和重度胃炎密切相关。近有报道称抗CagA IgG抗体在与慢性胃炎有关的胃癌患者中增高,因此有必要了解其存在是否与胃癌的癌前病变——胃粘膜萎缩有关。 方法:患者年龄18~70岁,均经内镜检查并在胃窦部和胃体部分别取6块和3块活检标本。胃窦部标本中的2块作Hp培养,1块作尿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旋菌(HP)感染随增龄而增加。Hp感染与大多数老年人症状性胃炎有关。血清学作为非侵入性方法用于检测HP感染。本文旨在探讨老年消化不良患者HP感染发病率以及组织学和血清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100例老年性消化不良患者,年龄60至90岁,平均72岁。男:女为3:4。详细询问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以及有无吸烟、饮酒和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内镜检查前抽血做血清学试验。组织学:全部病例分两次进行胃窦和胃体活检,用H、E常规染色作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用于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血清胃液素增高是由于Hp感染使胃内pH增高所致。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于1991年5月起对此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组男性59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97岁,平均42.3岁。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DU)、胃溃疡(GU)、浅表性胃炎(CSG)、萎缩性胃炎(CAG)及疣状胃炎  相似文献   

19.
背景: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胃溃疡(GU)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相关,而十二指肠溃疡(DU)则与胃癌的发生负性相关.目的:研究DU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DU、GU和复合性溃疡(C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以及慢性胃炎(CG)患者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统计各自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D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的萎缩发生率分别为54.2%、9.5%和12.4%,肠化发生率分别为18.9%、2.5%和1.5%.其胃窦黏膜肠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应的GU、CU或CG者.3种消化性溃疡和CG患者均存在胃窦部慢性炎症,且消化性溃疡患者胃体部炎症的发生率较高,其胃炎活动性以胃窦部为主,且均较CG者高(P<0.05).DU、GU和CU患者胃窦部Ⅰ型肠化的发生率分别为68.1%、43.8%和45.0%;而其Ⅲ型肠化的发生率则分别为6.4%、25.0%和20.0%(P<0.05).结论:DU患者的胃窦部可有灶性萎缩和肠化发生,其胃窦黏膜肠化发生率和Ⅲ型肠化的发生率最低,这可能是DU患者罹患胃癌危险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长期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征(如萎缩、肠化生,甚至异型增生等)的影响少见针对性研究。目的:观察长期PPI治疗对不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GERD患者胃黏膜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和对照设计,纳入100例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初始治疗8周,之后按需维持治疗10个月。评估Hp感染的状态,治疗前后分别行GERDQ评分、胃镜检查以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PPI治疗后,GERD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0),食管炎愈合率为81.0%。Hp阳性组食管炎愈合率与Hp阴性组无明显差异(P=0.323)。胃体、胃窦黏膜慢性炎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0.05),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萎缩、肠化生均无加重,异型增生无增加趋势。Hp阳性组PPI治疗后胃窦黏膜活动性炎症(P=0.021)、异型增生(P=0.028)与Hp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阳性组胃窦慢性炎症的改善幅度低于胃体(P=0.041)。结论:长期大剂量PPI治疗可有效缓解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明显减轻患者胃体、胃窦的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