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活性肠肽与消化道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活性肠肽(VIP)是非肾上腺素非胆碱能(NANC)抑制性神经的重要递质,对消化道运动起抑制性调节作用。本综述了VIP的分子结构、在消化道的分布及与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分析12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病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8例(61.4%)位于上消化道;49例(38.6%)位于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占48.7%,其次是急性胃黏膜病变(16.7%)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2.8%);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和炎症性病变,分别占55.1%和16.3%。结论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以上消化道多见,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而下消化道出血则以肿瘤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消化道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标本,运用传统梯度稀释法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组相比,需氧菌中的肠球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多(P<0.05),葡萄球菌显著增加(P<0.01)。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显著性减少(P<0.05),拟杆菌显著增加(P<0.0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出现明显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幽门功能失调是引起十二指肠内胆汁返流到胃内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幽门的舒缩功能受局部肠神经系统(ENS)调节。NO和VIP是ENS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及传递介质,起舒张幽门括约肌作用。本研究探讨幽门松弛与胆汁返流的关系以及NO和VIP对幽门松弛的影响。材料  相似文献   

5.
胆囊收缩素与消化道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收缩素(CCK)是一种重要的脑肠肽激素,对消化道运动有广泛而重要的调节功能。本文综述CCK的分子结构和受体,对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及CCK与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Li MY  Zhu M  Wang ZQ  Yang YS  Sun G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32-1034
目的 分析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消化道症状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地震后2周为时间界限,以同时期北京地区居民作对照,对受灾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症状,并根据睡眠问卷分析睡眠障碍与消化道症状的关系.结果 956例受灾居民中,459例(48.0%)存在消化道症状,对照组1021例北京地区受访居民中,78例(7.6%)存在消化道症状,后者明显低于地震灾区居民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P<0.05).各年龄段受灾居民组及对照组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灾居民在地震发生2周内出现的消化道症状主要以腹痛(14.0%)、腹胀(12.1%)、便秘(10.3%)、烧心(8.6%)、排便障碍(8.3%)为主.在459例有消化道症状的受灾居民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有384例(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例(24.4%),P<0.05.受灾居民组中,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早醒伴乏力现象发生率(57.1%)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的患者(23.5%),P<0.05.结论 地震灾区受灾居民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较同时期北京地区受访居民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消化道症状的发生与睡眠障碍有关,其中早醒伴乏力是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射频热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对患者消化道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5~2015-12该院收治的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射频热疗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另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分子水平的变化,统计并分析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吞咽不适、胃腹痛及腹泻等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上述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抗原72-4(CA72-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神经毒性、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消化道不适症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分子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协同作用,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化疗。  相似文献   

8.
对53例上消化道出血和31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观察结果表明,采用血清尿素氮(BUN)与肌酐(Cr)比值对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准确性.85%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其比值≥20,而90%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人其比值<20,总准确率达88%.该比值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及选择进一步检查程序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胃动力多因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进一步了解肝硬化患者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的机理及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对46例肝硬化患者行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胃泌素、胃动素(MTL)检测;胃电图、24 h胃内pH监测;同位素核素闪烁法检测胃排空,并与正常组对照。 结果 肝硬化组与正常组,血浆VIP分别为(14.5±4.8)pmol/L和(9.7±3.4)pmol/L,t=5.181,P<0.05;胃泌素分别为(58.6±29.8)pg/ml和(38.1±14.6)pg/ml,t=3.871,P<0.01;MTL分别为(360.0±54.2)pg/ml和(422.0±48.5)pg/ml,t=5.529,P<0.05。胃电图主频、主功率进餐前后均降低,正常慢波节律减少,胃动过缓增加。胃内2 4 h pH监测反流积分增加,胃排空延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互间有显著性相关。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胃运动功能紊乱,表现为胃电节律紊乱、胃排空延迟。血浆胃肠激素的异常。肝硬化患者胃内pH异常,存在胃十二指肠反流。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肿瘤内分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 0年里 ,消化道激素在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其中最有意义、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同属一族的胃泌素 (Gastrin)和胆囊收缩素 (CCK)。大量研究表明 ,在消化道上皮细胞转化和肿瘤演进过程中 ,Gastrin/CCK基因常异常表达 ,合成、分泌相当数量的不同加工程度的产物 ,包括成熟的酰胺化分子形式 (G NH2 /CCK NH2 )、甘氨酸延伸型中间产物 (G gly/CCK gly)、Gastrin/CCK原 (ProG/ProCCK) ,与其相应的自身受体形成自分泌环路 ,以自分泌方式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过程进行重要调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鉴别2型糖尿病(T2DM)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19-9的阳性界值.方法 化学发光法测定T2DM组(n=120)和消化道恶性肿瘤组(n=403)血清CA19-9浓度.统计软件SPSS17.0对各组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绘制ROC曲线确定CA19-9在2型糖尿病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阳性界值.结果 T2DM组和消化道恶性肿瘤组间CA19-9有显著性差异.ROC曲线确定CA19-9在两组间的阳性界值为40.0 U/ml.结论 以40.0 U/ml作为CA19-9阳性界值可以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及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系胃肠动力性疾病,胃肠神经和胃肠激素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认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作为肠神经系统中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noncholinergic,NANC)神经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消化系.主要以神经分泌方式在局部起作用,在消化系的神经肌肉调控及胃肠动力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与GERD及RE的发生密切相关.现从NO、VIP对食管及胃动力的影响,在GERD及RE发生的机制以及NO、VIP相互作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53、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在老年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33例老年(≥60岁)消化道肿瘤组织进行p53蛋白、P-gp、GST-π和TopoⅡα免疫组化染色,并以35例(<60岁)消化道肿瘤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组患者在临床病理学特征中,高分化腺癌(22/33)、大肠癌(22/33)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老年组P-gp、GST-π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09、P=0.026),p53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293),而TopoⅡα表达则低于对照组(P=0.032).结论 老年消化道肿瘤P-gp和GST-π高表达、TopoⅡα低表达的特点与老年消化道肿瘤以高分化腺癌、大肠癌为主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报道1例消化道多发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患者的诊疗情况,提高对消化道多发EMP的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15.
Gastrin/CCK在消化道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胃泌素(Gastrin)和胆囊收缩素(CCK)对消化道上皮的生长营养作用2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对其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不懈探索,但除起源于ECL(Enterchromaffin-like)细胞的胃类癌外,胃肠G/I细胞分泌的成熟酰胺化Gastrin/CCK(G-NH_2/CCK-NH_2)与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关系尚不明确。近年研究表明,在消化道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中,自身的Gastrin/CCK基因也异常激活,同时其翻译后加工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常经固有性途径分泌大量Gastrin/CCK原(Pro G/Pro CCK)及甘氨酸延伸型中间产物(G-gly/CCK-gy),与其自身的相应受体形成自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相关因素,分析消化内镜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并比较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所有434例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道出血占消化科所有住院患者的17.5%,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结肠癌为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居多,下消化道出血主要为结肠癌、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及慢性结肠炎。内镜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阳性率高(83.4%),内镜下介入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内镜介入治疗患者有更高的治愈率(91.0%vs 65.5%,P0.05)和更少的住院时间[(8.2±4.3)d vs(12.8±6.1)d,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结肠癌为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内镜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内镜介入治疗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与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均为内科急危重症,当二者同时发生,患者病死率迅速升高。尤其在对冠心病患者积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时代,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现象不容忽视。我院心内科2007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AMI合并UGH患者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能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非创伤性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出尿素氮(BUN),肌酐(Cr)、脾静脉内径(SVD)、胆囊壁的厚度(GBWT)与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P0.05);经过多元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BUN、GBWT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球蛋白比值(A/G)、BUN、Cr、SVD、GBWT等5个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取临界点曲线8.5时,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95.6%。结论:BUN、GBWT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评分系统可用于初步筛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出血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液5-羟吲哚乙酸(HIAA)对消化道良、恶性病变筛查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体检者515例和组织学已证实的消化道良、恶性病变住院患者321例新鲜清洁晨尿,检测尿液5-HIAA并检测尿液5-HIAA阳性人群幽门螺杆菌及肿瘤标志物。结果健康体检者5-HIAA阳性率(10.1%)显著低于消化道病变者(47.0%,P0.001),其中消化道良性病变(炎症、息肉)者5-HIAA阳性率为37.3%,消化道恶性病变者5-HIAA阳性率为50.6%。恶性病变者5-HIAA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P0.05)。5-HIAA阳性消化道病变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5-HIAA阳性的健康体检者(P0.001)。结论消化道病变患者尿液5-HIA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恶性病变患者更高。尿液5-HIAA可与其他肿瘤标志物结合作为消化道病变筛查项目。  相似文献   

20.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主要累及横纹肌,呈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并具有特征性皮肤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小儿皮肌炎以广泛的血管炎为病理基础[1],继发消化道出血常见于文献报道。成人皮肌炎消化系统最常受累部位为食管上段骨骼肌,导致吞咽困难[2]。但成人皮肌炎合并严重的消化道病变,如消化道出血、穿孔、腹腔血肿等较为少见。本文报告1例成人DM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