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众歌星演唱的一曲《常回家看看》,使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因为它触到了人们心灵中最渴望的家庭亲情。  相似文献   

2.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还记得1998年春节晚会上的这首歌曲吗?这样一首歌曲因何会在晚会后被人们广为传唱呢?歌手陈红动情地回忆道,有位老人曾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这首歌唱出的正是老年人的心声。的确,在这个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社会里,“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们发出的强烈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唱着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尤其是最后一声“杀!”集中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无比愤怒和刻骨仇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背景音乐主旋律就采用了该曲调。全剧共向鬼子头上砍了20多次。要说这首歌曲原是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它的原歌词是。  相似文献   

4.
《健康世界》2006,(1):16-23
小女儿问: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什么? 爸爸回答:吉祥三宝。 小女儿问:绿叶,花朵和果实是什么? 妈妈回答:吉祥三宝。 小女儿问:爸爸,妈妈和我是什么? 爸爸,妈妈回答:吉祥三宝。 当《吉祥三宝》被人们传唱时,你是否想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吉祥三宝”吗?一个幸福女人的“吉祥三宝”又是什么呢? 新年之际,本刊请6位忠实读者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与读者分享自己感到幸福的三件“宝贝”,同时也为您送上一份深情的关怀;幸福一生,吉祥一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常回家看看     
自春节联欢晚会后,《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便唱红了中华大地,响遍了大街小巷:“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每每听着这优美的旋律,我心底便涌起愧疚的狂潮;每每伴着那亲切的吟唱,我的双眼总会流出思念的泪水。 从前,我是很少回家的,尤其是刚当兵时,竟6年没回过一趟家。我并非不孝之子,在我的心中,始终充满着对父母双亲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之所以不能常回家看  相似文献   

6.
回家过节     
爸妈对我选择留在广州的事至今都耿耿于怀。他们骨子里都是很正统的北方人,喜欢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热闹。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没回家,老爸打电话过来说:听着邻居家笑声朗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那时候刚刚开始流行陈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老妈每听一次都泪流满面。因为年轻,我当时根本无法理解老爸老妈的心情。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生效实施,此法的修订把“常回家看看”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定义务.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曾表示:“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8.
《健康大视野》2012,(13):16-17
6月26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此次草案新增的38条规定中,最为公众关注、引起热烈讨论的条文就是“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然而,“常回家看看”本是孝道伦理的要求,写入法律的意义究竟几何?  相似文献   

9.
张宝华 《家庭医学》2007,(23):46-46
老子以长寿著称于世,《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如此高寿,原因何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从养生角度来看,老子的“三宝”实为修身养性的箴言。  相似文献   

10.
志远 《药物与人》2011,(4):62-62
据报载,在刚刚修订完成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中(以下简称"修正草案"),规定了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增加了"精神慰藉"、社区护理、保障房优先安排等内容。修正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相似文献   

11.
《健康大视野》2013,(13):16-17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7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一项专门针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立法,也因为和每一个家庭都密切相关,这部法律从修订之初,就引发社会普遍热议。“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中华传统孝道在法律准绳之下,成为一种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1日,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做出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行后,首个“精神赡养”案件的判决,作为被告的子女被要求“常回家看看”。法院所代表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和阖家团聚的天伦之爱交汇在一起,显得颇有戏剧性。据报道,法院判决规定,子女“至少要保证两个月一次看望。此外,每年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元旦、端午、重阳、中秋等必须至少看望两次,除夕至元宵节之间必须至少看望一次”,  相似文献   

13.
《家庭健康》今年年届而立,若“以人为本”而论,30岁应属于青年小辈;然而,在卫生科普杂志“一族”中,30年“刊龄”的她也可以算得上是“老前辈”了。这份“资深”刊物,创刊于1981年,原名叫《医学科普》。我是在她两岁时认识她的。当时我还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经常到医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无意中发现一份《医学科普》(双月刊),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时间的流逝,这一挥就挥来了《药膳食疗》杂志的百期盛典,挥去了期刊编辑和作者们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不过,回头看看,值!  相似文献   

15.
张荣泉 《家庭健康》2011,(12):63-63
我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却已经与《家庭健康》杂志有了两代情。  相似文献   

16.
小说虽然是一种艺术创作,但却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比如《西游记》写的是神魔之食,实际上绝大多数是人间烟火,以民间和寺院素斋为主体《;水浒》所写汴梁潘楼矾楼,也是东京著名食肆《;金瓶梅》所写饮食几乎全是当时市井所食《;儒林外史》所写食物,今日在南京与扬州皆可找到。唯有《红楼梦》所写,为一般人所不了解的高档饮食,甚至连一些缙绅之家出身的老先生也未必接触过,因此有人评曰,《红楼梦》所言之食,乃"梦食"也。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中国健康月刊》2006,(5):79-79
看了三期封面故事《和谐、健康、辛福——难舍的“古祥三宝”》这篇文章.非常受感动。自从春节晚会落下帷幕.很多媒体、杂志都从明星的角度来关注他们,而在《中国健康月刊》里.却从阳光的生活方式方面来关注这个和谐家庭。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本健康杂志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华夏族来自两河流域,与苏美尔人同俗同源,至中华本土后,经涿鹿之战,成为征服民族,至秦始皇时,又与土民族融而合一。《史记》和《旧约》所记雷同处,皆由民族历史阐述天人感应,只是前属于理性时代,后则属于信仰时代。《史记》集纳华夏化,熔今古经学于一炉,从中可窥出华夏族所携带的两河化,在东方各族化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华夏族来自两河流域,与苏美尔人同俗同源,至中华本土后,经涿鹿之战,成为征服民族,至秦始皇时,又与土著民族融而合一。《史记》和《旧约》所记雷同处,皆由民族历史阐述天人感应,只是前者属于理性时代,后者则属于信仰时代。《史记》集纳华夏文化,熔今古经学于一炉,从中可窥出华夏族所携带的两河文化,在东方各族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家庭健康》2011,(4):62-62
1981-2011,30年。对很多人来说,这是1/3的人生,是一代人的而立;对于《家庭健康》杂志。这是她的成长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