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防止不必要的中毒事故及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药性。方法认真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结果中药炮制对药性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生在用药时要慎重,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按规定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结论医师、药师均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把握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提高疗效,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防止不必要的中毒事故及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药性.方法 认真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结果 中药炮制对药性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生在用药时要慎重,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按规定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结论 医师、药师均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把握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提高疗效,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影响因素研究——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不同植物或动物同一部位和同一植物或动物不同部位的药性,发现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既"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集中体现了中药药性的整体性、对立统一性和可变性。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判定中药药性不能仅仅依据药用部位,还需要依据其他方面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5.
中药生熟药性小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顺姬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57-57
中药有别于天然药物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加工炮制"后应用,而中医辨证施治时又非常讲究"药之炮制",也就是说生、熟炮制效果,用法各不同.中药的生用、熟用各有不同的功效和不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对当前中药药性量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研究, 总结分析了中药药性量化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并提出应在“源自临床, 回归临床”的原则指导下, 开展基于专家量表评估法的中药药性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药的物质属性及其组成是探讨中药药性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评判标准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究竟应该从哪一层次认识中药药性物质,可能决定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阐述了中药的物质性及其层次结构,列举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中药药性物质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医药经典理论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建议在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时,应该回归经典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药性本质,重视进化层次、生存状态、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及形质等因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注重中药的物质分子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药的物质属性及其组成是探讨中药药性形成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评判标准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近年来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究竟应该从哪一层次认识中药药性物质,可能决定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阐述了中药的物质性及其层次结构,列举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中药药性物质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中医药经典理论对中药药性的认识,建议在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时,应该回归经典的研究思路,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药性本质,重视进化层次、生存状态、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及形质等因素与中药药性的相关性,不能仅仅注重中药的物质分子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进展,分析其现实意义及可行性.收集、梳理2010年至今与中药寒热药性相关文献共41篇,分析中药寒热药性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结果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发现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基于文献角度的研究和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主要进行了基于生物学角度的研究、物理学角度的研究和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结论: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研究在不同层面均均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同的研究思路均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系统简练地论述了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等的影响.结果:寒热各制,可增其功;寒热相制,可纠其性;生凉熟温,各有其用.五味不足,各制增功;五味过胜,相制除弊;生偏味劣,熟正味醇.根升梢降,生升熟降;生散熟敛,生行熟止.升降浮沉各制,增强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互制,改变作用趋向;净选分档,归经两样;生熟不同,归经有异;辅料炮制,归经突出.生泻熟补;补药制熟助其功,泻药制熟伐其过.一般是生者性凉,熟者性温;生者主泻,熟者主补;生者主升,熟者主降;生者性猛,熟者性缓;生者有害,熟者有益;生者有毒,熟者无毒;生者味劣,熟者味正;生者味厚,熟者味薄.结论:通过中药炮制可改变药性,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略谈全面认识中药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形色气味以明药性 我们要掌握药物的药性就要以行色气味质地入手,所谓“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若能真正辨明这些特异性,能明了其所含的阴阳之性.则可用以调人身阴阳之偏。例如,同样是针对表证,我们要用解表药.总不能荆防羌独薄荷麻黄等一起上吧?薄荷辛而质轻,气极轻扬,轻则气浮,而走皮毛以散风寒,扬则气升,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注的重点。中药药性研究被认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随着现代医学整体观思路的兴起,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思路逐渐开阔,学科交叉和多种方法学被用于中药药性的研究中。文章基于数据挖掘与文献分析,以"中药药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与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探索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主要因素。文献研究显示,研究者采用了大量的方法和维度对中药药性进行了探究,如药理学、生物学、化学分析、数据挖掘、能量学等方法与手+段。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许多学者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辨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受限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和技术条件的局限性,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更多新技术手段被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中,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系统药物学的方法,对中药寒热药代谢通路进行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对药物代谢、研发新药和预测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分子结构和能量特性等要素出发研究分子结构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亦为中药药性研究开辟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性量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课题过程中,由一于中药药性没有被量化,名老中医临床处方中所含有的信息很难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补血中药抗衰老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遵循祖国医学气血互依的关系观察了 6个补血中药和以补血药为主组成的抗衰Ⅰ、Ⅱ号方对高龄鼠和D -半乳糖性早衰小鼠的抗衰老实验 ,结果发现对自由基和脂褐素的生成均有良好抑制作用 ,对其他抗衰指标也有显著影响 ,能提高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 ;改善记忆障碍 ;提高性激素水平和性器官指数 ,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还对四种“血虚”模型小鼠提前康复血象 ,并对造血功能的损害有修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阴阳五行学说,探讨依据药物外部之表象归属药物之性能,基于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味对五脏之补泻,根据药物四气五味判别其作用趋势,以五行相生、相属关系研究药物归经规律,阐释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建立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技术及其理论又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学说是在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发展起来又服务于临床的一门学问,它是中医临床长期辨证用药经验的总结,它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中药炮制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