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查阅近5年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损伤保护机制的临床研究文献,从中医药抑制脑缺血时细胞能量耗竭及酸中毒、炎症因子表达、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损伤、细胞凋亡等角度出发,对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损伤的临床保护机制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体作用机制,并为开发新药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时良玺  梅海云  刘欣 《河北中医》2012,34(3):468-470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出现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斜及偏身麻木等临床表现,一般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或短暂性意识障碍[1],亦称缺血性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等特征.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前景广阔,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潇  王贵阳  侯宇东  姜艳艳  张薇  刘斌 《中草药》2021,52(5):1471-148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且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尽早恢复缺血区血液再灌注,使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然而在恢复血流供应时,常会使缺血组织以及神经系统的病理损害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恶化,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十分复杂,多种机制参与其中,是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对于具有复杂病理机制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潜力。以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与靶点为切入点,对近10年来发现的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中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科学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性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的证候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和多发病症.它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但由于人们对中医药治疗产生疗效的作用机理仍然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中医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一些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始通过对中医作用机制的现代药理研究来阐明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文章就中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作用机制的现代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郭乐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4):140-141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其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炎症免疫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炎症反应已经成为脑缺血病理变化的一部分,因此减轻炎症损伤成为治疗脑缺血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损伤有较丰富的研究,利用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效应,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及展望湖北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许沛虎(430061)指导涂晋文主题词脑梗塞/中医药疗法,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中医药疗法,脑缺血,急性病/中医药疗法,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综述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IS)与出血性中风的发病比约为3∶1。因此,IS已成为当前防治脑血管病的中心议题。有关IS的治疗,医学界积极开拓中医药宝库,发现益气活血中药可以改善梗塞区周围血液循环,减低其压力,限制梗塞面积扩大,防止梗塞区缺血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及细胞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1]。但对益气活血中药防治IS的原理、药物选择、用药规律缺乏系统研究,未能充分体现中医学术思想和把中西医较好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开发更适合临床的有效方药。笔者在充分研究有关文…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微观辨证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微观辨证及其防治规律。认为本病是由阳化内风,风邪入脑,瘀阻脑络而成。微观辨证参照缺血半暗滞及神经元电活动。易受暂时缺血损伤的部位包括海马、纹状体、皮质的神经元。其证肝阳上亢以及因之而成的痰、瘀、虚证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早期治疗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潜息宁;血瘀用补阳还五汤、蚓激酶;痰凝用半夏白术汤。人参针、川芎嗪有对抗谷氨酸神经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 西医治疗 1.1 确定诊断超早期治疗脑血管病一旦发生,超早期治疗,是救治脑血管病的关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及早治疗可以尽快改善缺趣半影区循环,抢救功能已受损而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组织,是对病人的预后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时的治疗原则是争分夺秒、争取时机早期溶栓,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抓住此时机,就是趁梗塞灶尚未形成,严重缺血的脑细胞损伤还处于可逆状态时,尽早将血栓溶解、恢复神经功能.溶血栓治疗,如用链激酶、尿激酶、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有效的精制蛇毒制剂等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对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及神经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 ,已逐渐认识到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缺血脑组织不仅在能量衰竭后导致脑损伤 ,而且由于缺血引发脑组织细胞一系列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应 ,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的继发性损伤 ,尤其是在缺血区恢复血流后产生再灌注损伤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是促进缺血脑组织发展为不可逆性损伤的重要途径。已知导致再灌注损伤的因素包括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细胞内Ca2 +超载、兴奋性神经毒性递质毒效应及炎性损害等多重病理机制。基于对缺血性脑损伤病理机制的认识和溶栓治疗的开…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有报道脑血管病是老年八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脑血栓形成占出血以外脑血管病的9/10“‘。因此,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CT及MRI的应用,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及诊断等方面有了不少进展,但在中风内科治疗上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被认为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为了揭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近年…  相似文献   

12.
孙陶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0):117-119
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周围存在新血管形成,这些新血管形成涉及血管新生、动脉形成和血管发生3种机制。缺血性中风后新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严格调控。新生血管从正常脑组织向半暗带及缺血中心区延伸,增加受累脑组织再灌注及供氧量,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血管生成机制的阐明和调节血管生成方法的完善,调节血管生成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和评价方法。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方法,对当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目前尚缺乏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制备的评价研究,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动物模型的制备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关联性考虑不周。结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应充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动物解剖特点、实验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疾病所处阶段来选择动物模型和评价指标,要建立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动物实验的研究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首位。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共同病因是血管狭窄、粥样硬化及梗死造成的局部供血减少,而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炎症、焦亡、凋亡、自噬等多种机制,干预单一的病理环节治疗作用有限,亟需寻找可同时干预多个病理环节的新的治疗策略或药物。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旁分泌效应起到组织修复的作用,外泌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与母细胞相似的免疫调节和修复特性,同时可减少干细胞直接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及输注毒性,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中药及组方具有多成分、多靶标、多层次系统调节的作用特点,中药可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调控改善细胞微环境从而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挥治疗作用,体现现代中医微观辨证的观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又一重要领域。该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中药调控间充质外泌体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用,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无菌性骨坏死好发于股骨头,距骨、月骨、舟状骨等,其中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缺血性骨坏死的原因很多,主要由骨折、脱日、扭伤、手术等损伤后血循环发生障碍时可引起.早期仅患处疼痛,跛行·以后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甚至不能行走,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对这类疾病的治疗,酉医多是采取手术。笔者运用中医药的活血祛瘀和补肾壮骨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7例。其中男5例,女2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52岁。病史1年以内2例,2~3年3例,4年以上2例;属脱臼后复住不良及脱臼后手术引起…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 ,但脑缺血的损伤机制十分复杂。已知的缺血性脑损害的机制有 :能量代谢障碍、超载及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自由基与再灌注损伤、磷脂膜降解和脂类介质的毒性作用 ,缺血性脑水肿。另外 ,缺血区半暗带迟发性细胞死亡 ,缺血区细胞凋亡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实验证实上述病理生理变化存在一定的药物可干预性 ,这也是药物性脑保护的理论依据。脑保护是指预料可能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措施〔1〕,用药物的方法来减轻或避免损伤因素对脑细胞的损害 ,达到保护的目的 ,称为药物性脑保护 ,许多中药具有这些作用。1 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脑内c-fos蛋白表达的角度观察井穴放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以凝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急性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MCAO),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区皮层脑组织c-fo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及施加手十二井穴放血法后对其的干预治疗作用。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可快速诱导c-fos蛋白在皮层缺血区脑组织的表达,其表达有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而缺血后即刻施加井穴放血的干预治疗.在1h、3h、6h、24h各缺血时间段均可明显上调缺血区皮层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c-fos蛋白表达既与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也反应神经元的应激反应能力,脑缺血能诱导c-fos蛋白的逐渐表达,提示脑的缺血性损伤可应激性地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能力。而早期施加井穴刺络放血疗法能进一步增强c-fos蛋白表达,提高神经细胞的应激能力,从而提高缺血区脑组织的抗损伤修复能力,减缓神经细胞凋亡,抵抗缺血性脑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有效的脑保护作用,表明井穴放血法对中风早期有一定的急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国内外对干细胞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证实,干细胞疗法,包括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和外源性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和血管再生,修复神经损伤,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疗法存在细胞存活、迁移及分化率较低的问题,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中医药治疗中风已有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统中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近年来又有研究发现,中药对体内外多种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理活动有促进作用,中药联合干细胞疗法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可激活缺血损伤脑组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促进神经自我修复,并对移植干细胞在体内的一系列生物活动有协同作用。笔者对近几年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从干细胞疗法角度对中药复方、单味药以及有效成分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并为中药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GRP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表达状况及其在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小时再灌注24小时模型,分别采用TTC染色及RT-PCR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缺血状况及CGRP的表达状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CGRP呈弱表达;模型组大鼠大脑缺血区组织明显水肿,CGRP表达较假手术组对应区显著升高,P〈0.05。结论:CGRP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可能对缺血性脑损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为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有眩晕、肢体或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其中眩晕最为常见,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1]。兹将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