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成像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明确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属支走行;常规组术前不行血管成像,均行腹腔镜辅助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术后3年生存率等。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理分期(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意外损伤血管数量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64.29%(18/28),常规组为57.14%(1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行血管成像,利于指导手术操作,可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增加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三维CT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ic 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3D—CTA还可应用于稚动脉畸形、损伤、动脉瘤、夹层等的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3D—CTA在椎动脉病变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生物活性材料(BAM)骨诱导人工骨植入修复骨缺损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3D)成像,观察植入体的血供及循环重建情况。方法 12例骨缺损植骨后于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在数字X线引导下,经动脉置管行植入修复部位DSA及3D成像,并对健侧同部位同时行DSA及3D成像进行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可见有明显的从周围组织新生供应血管长入骨缺损修复区及BAM材料内,且材料植入区域血管数量较健侧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植入骨修复材料可见更多的新生供给血管长入,血供良好,材料植入区域血管数量较健侧多(P<0.05)。结论生物活性材料植入体内后可诱发材料周围的血管长入,具有明显的血管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俊  李倩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6):1660-1662
目的: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已经成为乳房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腹壁下动脉穿支进行三维成像,研究其血管走形及穿支情况,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方法:本研究中共11位单侧乳房缺如的女性患者,均为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术前1周以内行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血管三维成像的结果,术前在皮肤表面标记血管穿支的位置,与手术中实际寻找到的血管穿支点进行比较,得出定位准确率及定位距离误差。结果:术前MRA对腹壁下动脉穿支的三维成像与手术实际操作相比,血管穿支定位距离误差为(1.08±0.51)mm,定位腹壁下动脉血管的准确率为100%。结论:MRA应用于DIEP皮瓣是一种无创、有效、简便的辅助手段,有利于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CT 广泛应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肾脏肿瘤的诊断及分期,以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螺旋CT检查提高器官的成像功能及图像处理能力,三维图像清晰[1].螺旋CT-3D重建术、CT-3D血管造影术已广泛应用于对肾脏的各种疾病的检查及诊断[2].本文分析螺旋CT-3D重建造影术、CT-3D血管造影术在肾脏手术前的应用价值、对手术安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结合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造影(3D.TOFMRA)在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检查(包括3D.FIESTA和3D.TOFMRA),寻找判定责任血管,以指导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中术前检查均认定有责任血管,单纯性动脉23例,其中4例发自小脑上动脉,13例发自小脑前下动脉,6例发自小脑后下动脉,动静脉混合2例,单纯静脉1例。术中证实都存在相应的责任血管压迫颅神经,但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责任血管认定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术中发现同时有静脉血管接触。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联合使用3D—TOFMRA和3D—FIESTA扫描序列可明显提高责任血管的判定率,尤其有利于动静脉血管的鉴别,同时能够显示神经血管的局部解剖关系,利于指导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颅内动脉瘤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资料并应用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随访术后载瘤血管及瘤颈残留情况。三维的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结构。结果 53例术前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清晰,共检出动脉瘤62个,其中动脉瘤体有穿支血管发出19例(15例手术证实),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7例(4例手术证实),载瘤动脉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3例手术证实)。术后31例3D DSA随访:28例未见瘤颈残留,2例出现载瘤动脉轻度狭窄;2例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血管腔内;1例动脉瘤栓塞后瘤颈复发残留,再次开颅夹闭动脉瘤。结论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瘤管腔结构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动脉瘤的术前判断,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可以用于动脉瘤术后的随访,为明确术后载瘤动脉及瘤颈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颈部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5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测试团块时间-信号曲线颈部动、静脉峰值差和不同的成像扫描方法对颈部动脉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图像的影响。方法 51例患者接受颈部CE-MRA。对36例应用3D-FLASH序列(3D组),15例加用并行采集成像技术(iPAT,iPAT组)。对受检者均行2D-PC定位,在双侧颈动脉中心层面冠状位行3 ml/s小剂量(1~2 ml)Gd-DTPA测试团块。应用平均曲线对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静脉ROI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其峰值时间。分别评估图像动脉显影均匀度及静脉窦、颈内静脉、头臂静脉对观察动脉的影响。结果 51例受检者颈动脉测试峰值时间为(14.17±2.90)s,42例颈动、静脉峰值差为(7.95±2.12)s,36例上腔静脉(两次体循环)两次峰值时间间隔为(17.06±3.21)s。两组动脉显影均匀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窦显影对观察颈内动脉的影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5,P〈0.05)。结论颈部动脉CE-MRA中,应用测试团注,可获得动、静脉峰值时间和二次循环间隔时间,应用合适的成像序列和延迟时间可获得高质量的动脉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钆布醇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腹部动脉血管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钆布醇增强MRA检查患者112例,由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对大中血管行主观评分和信号值测定,对小血管进行主观评分。采用Kappa检验对两名观察者的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2例患者,其中96例患者因体检行腹部MRA检查,16例患者因肝脏占位行腹部MRA检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112例钆布醇增强MRA图像中,有2例患者因呼吸伪影严重而影响血管显影。110例MRA图像清晰,能清晰显示大中血管和小血管的起源、走行。大中血管成像的主观评分为(21.22±1.93)分,对小血管成像的主观评分为(6.24±1.33)分。对感兴趣区大中血管的信号强度测量显示信号噪声比和对比信号噪声比率分别为1093.27±331.71和897.27±333.29。两名观察者对大中血管定性分析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2,对小血管定性分析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72。结论钆布醇增强MRA能清晰显示大中血管,还能良好显示部分小血管,在腹部动脉血管扫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4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包块6 d”入院,无明显症状,当地社区医院腹部彩超提示腹腔包块。本院腹部CT示:下腔静脉后方占位,边缘小血管影,肝右叶及下腔静脉受压,右侧肾上腺显示不清,考虑感染性病变(脓肿)可能,无功能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待排。术前MR血管重建,见肿瘤呈T1增强低信号,位于肝下方,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图1),并进行肿瘤3D成像(图2)。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无阳性体征,立卧位血压正常,肾上腺挤压试验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各时间点皮质醇及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均正常。无腹痛、发热、腰背部疼痛病史,无外伤史。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