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Dong QM  He YJ  Li S  Zhou ZM  Zhang L  Zhou ZW  Xia ZJ  Li YY 《癌症》2005,24(4):483-487
背景与目的:以相同的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却明显不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影响5鄄FU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DPD水平与标准FOLFOX6方案治疗后患者5鄄FU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前DPD水平,按标准的FOLFOX6方案给药后,检测5鄄FU稳态血药浓度(HPLC法),同时观察化疗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DPD在7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呈正态分布,从1.55~5.94不等;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从141.1μg/L到1741.9μg/L,不呈正态分布。DPD水平和5鄄FU血药浓度呈负相关(r=-0.460,P<0.01),5鄄FU血药浓度≤600μg/L时不良反应较小,>600μg/L时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治疗反应组的平均血药浓度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DPD水平和口腔粘膜炎、腹泻等具有相关性,DPD水平和疗效没有相关性(r=0.312,P=0.078)。结论:DPD水平和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DPD水平和5鄄FU血药浓度及毒性呈负相关,5鄄FU稳态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反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5—氟尿嘧啶(5—FU)是一个抗代谢药物,自1957年创制以来,它已成为最常使用的抗癌药之一。5—FU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结肠癌、直肠癌、肝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头颈部鳞癌及皮肤癌。5—FU抗肿瘤的生化机制有两条途径;5—FU在  相似文献   

3.
合理应用化疗方案来治疗转移性病灶需要监察腹内转移病灶是否增大和缩小。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和 EOE—13(一种肝藏造影剂)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可正确测量转移灶的大小。4例病人的结肠、直肠癌转移病灶的肿瘤倍增时间由每个病人的一系列 CT 扫描来决定。未治病人的肿瘤倍增时间为50至  相似文献   

4.
晚期结直肠癌全身化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在我国分别占所有癌症中的第 5和第 4位 ,且近年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 ,结直肠癌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但由于早期诊断困难 ,晚期病人化疗效果不尽理想 ,因而是肿瘤化疗研究的热点。 40多年来 ,结直肠癌的全身化疗均以 5 - FU为主。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 ,以往 5 -FU单药的各种用法包括标准负荷剂量 ( SLD)、每周一次静滴、口服给药等疗效一般在 1 0 %~ 1 5 %左右。曾经研究过 5 - FU与其它抗癌药物如 me- CC-NU、VCR、MMC、PDD、链脲霉素等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 ,但与单药 5 - FU比较 ,疗效并没有改…  相似文献   

5.
黄树明  卢志文等 《癌症》2003,22(4):432-433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大剂量亚叶酸钙 (high dose calcium folinate,HD- CF)+ 5-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 5- FU)持续静脉滴注 48 h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1, 2].为探讨奥沙利铂联合 HD- CF+ 5- FU持续静脉滴注 48 h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我们于 2000年 4月~ 2002年 4月对 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行 90疗程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大剂量亚叶酸钙 (high dose calcium folinate,HD- CF)+ 5-氟尿嘧啶 (5- fluorouracil, 5- FU)持续静脉滴注 48 h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1, 2].为探讨奥沙利铂联合 HD- CF+ 5- FU持续静脉滴注 48 h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我们于 2000年 4月~ 2002年 4月对 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行 90疗程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5—氟尿嘧啶(5—FU)是常用化疗药物之一,在个体治疗中存在着疗效不确定性和毒副作用。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5—FU代谢的限速酶,在其分解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现综述DPD的研究进展以及DPD检测在5—FU化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Zheng CX  Zhan WH  Cai SR  He YL  Lin ZJ 《癌症》2003,22(4):354-357
背景与目的:癌胚抗原 (CE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高达 90%以上,本研究拟探讨低剂量 131I标记的抗 CEA单抗 C50( 131I- C50)及低剂量 131I- C50联合 5-氟尿嘧啶( 5- FU)对人结直肠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表达 CEA的人 LoVo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接种第 9天,分别采用 5- FU、2775kBq 131I- C50及 5- FU联合 131I- C50尾静脉注射治疗荷瘤裸鼠.尾静脉给药后第 7天,每组各随机处死 2只荷瘤裸鼠,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各组裸鼠肿瘤体积、群体倍增时间及抑瘤率,比较接种第 30天的肿瘤体积.结果:对照组、5- FU组、131I- C50治疗组和 131I- C50联合 5- FU组接种第 30天肿瘤体积分别为 (9 765.19± 792.21)mm3、(6 533.75± 601.14)mm3、(5 413.57± 415.46)mm3和 (3 865.23± 263.57)mm3,四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01);四组肿瘤群体倍增时间依次延长,分别为 3.07、3.09、3.18和 3.14天;后三组抑瘤率依次增大,分别为 30.97%、42.33%和 59.04%.结论:低剂量 131I- C50可抑制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低剂量 131I- C50联合 5- FU可以增强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RIA检测了良性和恶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含量,HBsAg和 HBsAb。其中19例肝硬变、5例腺肝硬变(adenocirrhosis),4例原发性肝癌,12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肝硬变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低于3.5μg/L。所有原发性肝癌和腺肝硬变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升高。几乎90%转移性肝癌病人的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增加。肝硬变病人血清甲胎蛋白低于20ng/ml,并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0.
以生化调节剂亚叶酸钙(CF)增效5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大肠癌的方案已广泛用于临床。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对结直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我科应用低剂量5FU持续静脉滴注联合CF和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22例,结果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2年5月~2004年12月  相似文献   

11.
47例对5- 氟尿嘧啶(5- FU)耐药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卡培他滨(希罗达)治疗,根据WHO标准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总有效率为17. 0%,平均反应持续时间为8 5个月, 原病情进展的患者有44. 7%经治疗后病情稳定, 病情稳定的平均时间4 8个月。有50%的病例在5个月内存在病情不再进展的可能性,自应用希罗达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0 4个月,治疗前体质量持续下降的患者经3 个周期治疗有83. 0%(39/47)体质量稳定或增加。毒性反应中以恶心、腹泻、食欲减退、疲劳、手足综合征最为常见。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已经对5 -FU产生耐药性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经希罗达治疗,仍然有较高的有效率,而且毒性反应可以耐受,不影响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2.
氟尿嘧啶 ( 5- FU)是结直肠癌的主要辅助治疗药物。 5- FU最初进入临床是作为单剂快速静脉推注 ,有效率一般都低于 2 0 % ,效应维持时间短 ,对生存期几无影响。约半数以上病人会出现化疗不良反应 ,不能耐受化疗而推迟化疗或减量也时有发生。文献还曾有化疗致死病例报道[1] 。近年来 ,随着对其代谢、药理和耐药机制的了解 ,将给药方式由传统的静推改进为持续输注及联用生化调节剂 (四氢叶酸钙等 )等方法提高了 5- FU的疗效并减低了治疗的毒副作用。1 998年 5- FU联用四氢叶酸钙 ( CF)长程持续输注辅助化疗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 NIH)…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LOHP)联合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CF)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LOHP85mg/m2,静脉滴入,持续2h,d1;CF300mg,静脉滴入,持续1h,d1~d5;5FU500mg,静脉滴入,持续4h,d1~d5。21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共治32例,CR0例,PR12例,MR10例,SD6例,PD4例,总有效率37.5%(12/32)。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感觉神经毒性,轻度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结论:LOHP、5FU和CF联合应用治疗复治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DDP 5—FU/CF方案同期应用α-INF、MA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采用DDP 5—FU/CF方案同期应用α-INF、MA;对照组32例患者单纯采用DDP十5—FU/CF方案。所有病例均接受2个疗程的化疗。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CR病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8.6%和46.9%,P<0.05;中位缓解期分别为5.8个月(3-13个月)和4.6个月(2-11个月),P<0.05;在放疗和/或化疗后复发转移的病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1%(19/26)和41.4%(12/29),P<0.05。毒副反应主要表现在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多发生Ⅱ-Ⅳ度白细胞下降(P<0.05)和短暂性寒战、发热症状(P<0.01);2组所发生的胃肠道反应、脱发和黏膜反应相当。结论:DDP 5—FU/CF同期应用α-INF、MA可明显提高晚期鼻咽癌的有效率,延长缓解期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病人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73 -1996年间 62例 60岁以上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 老年结直肠癌病人入院前误诊率高 (5 6 5 % ) ,并存病多 (5 9 7% )。肿瘤切除率为 80 7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 8 6% ,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6 5 %。结论 手术切除是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最好治疗方法 ,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处理并存病、充分的肠道准备、适当的麻醉和手术方法 ,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手术探查结肠直肠癌时,约有20%病例可见肝转移,其存活时间(中位值)为6~10个月,预后不佳;若能在切除原发病灶同时切除肝转移灶,则可提高生存率,甚至获得痊愈。Foster复习世界文献报告的83例转移肝癌手术切除的效果,47%生存2年,21%生存5年,从而肯定了外科手术对转移性肝癌的效果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前切除术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结肠J型贮袋套入式缝合法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 ,采用结肠J型贮袋超低位套入式缝合法 5 7例 ,结肠直肠断端吻合术 4 8例作对照。结果 :术后 2月随访 ,分析比较患者便急程度、排便不净感、大便平均次数、便频和失禁综合评定 ,结肠J型贮袋套入式缝合组优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结肠J型囊重建直肠贮袋有恢复直肠功能的作用 ,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同时避免了因低位吻合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如吻合口瘘 ) ,是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吻合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大剂量亚叶酸钙CF/5—FU持续48小时静滴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客观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研究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大剂量CF/5—FU持续静脉滴注48小时治疗晚期大肠癌42例(L—OHP 130mg/m^2静注2小时,d1,CF 200mg/m^2静脉输注2小时,d2,后接5—FU0.5g静推10分钟,再接5—FU3.0g/m^2用输液泵连续静注48小时,以上治疗方案每3周重复一次),所有病人均接受3个周期以上化疗。结果 PR17例,SD18例,PD7例,总有效率40.5%。中位疾病无进展期5.5个月,中位生存期9.5个月,1年生存率35.7%。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黏膜炎、外周神经炎、外周静脉炎及贫血等。毒性多为I~Ⅱ度,病人耐受良好。结论 奥沙利铂联合大剂量CF/5—FU持续静脉输注48小时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俞悦  张雯  孙永琨  杨林  崔成旭  曾益新  周爱萍 《癌症进展》2019,17(2):149-153,172
目的探索影响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评估客观缓解率(ORR);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中位治疗时间为18(6~26)周,一线治疗的ORR为60.1%,疾病控制率为92.2%。整体人群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3(3.8~89.7)个月。一线治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9个月(95%CI:7.9~9.9),中位总生存期(OS)为28.7个月(95%CI:23.6~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腹膜转移、BRAF突变型、原发肿瘤未切除、转移灶未切除的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PFS短于无腹膜转移、BRAF野生型、原发肿瘤已切除、转移灶已切除的患者(P﹤0.05);原发肿瘤部位在右半结肠、有腹膜转移、BRAF突变型、原发肿瘤未切除、转移灶未切除的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OS短于原发肿瘤部位在左半结直肠、无腹膜转移、BRAF野生型、原发肿瘤已切除、转移灶已切除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RAF突变型、原发肿瘤未切除是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腹膜转移、BRAF突变型、转移灶未切除是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RAF突变和腹膜转移可能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肿瘤部位与OS相关,转移灶切除患者的PFS和OS均延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保留和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对腹腔镜下行低位前切除术直肠癌患者复发转移及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腹腔镜下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135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n=75)和保留左结肠动脉组(n=60),分别采用不保留和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5年转移率、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结果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术后5年复发率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8.0%(6/75)和37.3%(28/75),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术后5年复发率和5年转移率分别为6.7%(4/60)和40.0%(24/6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0.7%和60.0%,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8.3%和56.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用于腹腔镜下行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在复发转移和远期生存方面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方案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