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牵张成骨可以产生一段无牙新骨区,如何安全高效地将牙齿移入新骨区在当前被日益关注。本文就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基础和牵张成骨区牙移动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应用,牙移动进入新骨区的倾斜情况以及不同时机牙移动对牙周膜和牙根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犬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移动中牵张侧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犬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条件下牙周组织的反应。方法:6只犬,每犬下颌左右两侧分别设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向远中移动第一前磨牙,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张装置一终止实验后,取被移动牙的牙周组织,HE染色及改良Mallory三色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HE染色的切片可见牵张侧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多见.血管丰富,有明显的新骨形成。改良Mallory三色染色法非常直观和清楚地显示了张力侧新骨的形成。结论:传统的正畸牙移动和牙周膜牵张成骨牙快速移动的组织学改变在张力侧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差别,即后者比前者的组织合成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黄统  刘月华 《口腔医学》2005,25(4):249-250
牙齿生理性移动是错牙合畸形矫治必不可少的过程,正畸牙齿移动的速度一般为1.0~1.5mm/月,牙周膜牵张成骨有可能较大程度地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对缩短正畸疗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区快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建立可靠的实验平台。方法:选择8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4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牵张完成后即刻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张成骨区;另外4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15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结果:接受牵张成骨手术的4只犬,双侧下颌骨均被成功延长1cm,前牙出现反合,无实验犬死亡。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实验组牙移动显著快于对照组,X线观察实验组牙移动进入牵张成骨区,牙根未见明显吸收。组织学观察压力侧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以Beagle犬为实验对象,用成品牵张成骨器借助种植支抗钉和自制的牙移动装置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可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周膜牵张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与腭中缝快速打开的过程类似.拔牙后,可立即去除移动牙远中的牙槽间隔以减小骨阻力并黏结口内牵张器以快速移动正畸牙.通过此方法,正畸牙可在2~3周内移动到位.牙周膜牵张成骨术节省了支抗并大大缩短了正畸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牙支抗牵张成骨中牙髓和牙周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牙支抗式牵张器行上颌骨性牵扯张成骨术后牙髓和牙周的组织学改变。方法:8只杂种犬为实验组,2只为对照组,建立上颌单侧牙槽突裂模型,还环固定口内牙支抗式牵张器,沿弓丝方向加力牵张成骨,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并取支抗牙及移动牙的牙髓及牙周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移动牙牙髓受牵张力作用发生了轻度血管扩张、充血、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受损牙髓逐渐得以恢复。移动牙牙周受力后有成骨/破骨改变,未见炎症变化。支抗牙牙髓和牙周在整个牵扯张过程中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牙支抗上颌骨牵张成骨术中移动牙牙髓可能发生了轻度的退行性变,但这种退行性变在适宜的牵张速度下是可逆的。牙周的改变与正畸牙受力后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牵张成骨区早期快速移动牙压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为牵张成骨区早期快速牙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10只雄性Beagle犬,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随机选择犬的一侧下颌骨行牵张成骨术作为实验组,利用正畸种植钉作为支抗,牵张完成后,即刻以30g力远中移动第3前磨牙(P3)进入牵张成骨区.对侧拔除下颌第四前磨牙(P4)后,以30g力同期远中移动P3作为对照组.每周用游标卡尺测量第三前磨牙远中移动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并记录,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于牙移动1、2、4周后,取材行HE染色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移动牙的压力侧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牵张成骨区牙平均移动速度达到每周(1.055±0.054)mm,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迟滞阶段.实验组移动牙的牙周组织压力侧未观察到透明样变性,牙根表面吸收陷窝少见,而TRAP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和面积均大于对照侧,且表达更强.结论:牵张成骨新骨区牙移动速度明显加快,无明显迟滞阶段;可能与移动牙牙周组织的压力侧未观察到透明样变性,破骨细胞出现早,范围广,破骨活动更为活跃有关.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7,(12):1135-1138
正畸治疗牙列拥挤患者通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远中移动尖牙来解除拥挤。第一前磨牙拔除后,影响尖牙远中移动的最大阻力来自尖牙远中的牙槽间隔。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够有效地减小尖牙远中牙槽间隔的阻力,快速远中移动尖牙。其牙移动的基本组织变化与传统牙移动相似,差别主要体现在减阻后张力侧与压力侧组织改建的速度更快。实验已证明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够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短期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牙周膜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观察牵引后实验动物移动牙牙髓中IL-8表达的变化,并从这一角度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本地健康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5组,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并于其远中牙槽中隔进行减阻处理,以单根的第一前磨牙作为移动牙,双根的第三前磨牙作为支抗牙,实验组动物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并分别在加力4W及加力后保持1W、2W、4W时结束实验,局麻下拔除移动牙,取出牙髓组织标本,用ELISA夹心法测定每组移动牙牙髓中IL-8的含量及其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加力4W后(A组),实验犬移动牙牙髓中IL-8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力停止1W后(B组),IL-8含量略有下降。加力停止2W后(C组),IL-8含量显著降低至(3.5523±0.3313)pg/mg,与加力4W组(A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加力停止4W后(D组)IL-8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E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采用拔牙间隔骨实施微小减阻措施及持续快速牵张的方法,使牙齿移动速度得到较显著的提高,IL-8含量的变化也提示未出现牙髓组织坏死、发生不可逆性炎症等副作用。证实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加快牙齿移动速度,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正畸移动牙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牙槽嵴萎缩或缺损是临床进行义齿修复的棘手问题。牵张成骨技术是一种新的牙槽嵴修复方法。本文就牙槽嵴牵张成骨技术的特点、牵张器的种类、操作要点和并发症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牵引成骨区即刻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后在新骨区即刻牙移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建行为及牙移动规律。方法:选择4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2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完成后,即刻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引成骨区;另外2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引成骨区,实验牙未产生倾斜,牙无明显松动,牙根未见明显吸收。实验组牙移动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组组织学观察发现,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牵引成骨区的新生骨质中,牙可以快速而平稳地移动。  相似文献   

12.
牵引成骨技术可有效延长和扩展发育不足的上、下颌骨,在正畸治疗中如何利用这一新骨区排齐拥挤的牙列被日益关注。作者就牵引成骨的临床意义和组织学基础,牵引成骨区牙移动的时机、力值及临床意义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正畸移动装置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的方法的可行性,建立动物模型,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将六只成年(12~15月龄)雄性小尾寒羊(绵羊)的下颌两侧随机分组,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骨成熟期分为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四周组(非成熟骨组)和半年组、一年组(成熟骨组)。对照组分为常规对照和空白对照。非成熟组对侧为常规对照,成熟骨组对侧为空白对照。实验组在下颌第一双尖牙的近中牙槽嵴位置行手术骨皮质切开,放置牵引成骨器,术后5天开始牵引成骨,每12小时牵引加力一次,1.2mm/d,牵引6天,在第一双尖牙近中形成7.2mm新生骨段;分别在一周、两周、三周、四周和半年、一年后,在第一双尖牙近中约2cm位置牙槽嵴顶植入种植钉作为支抗,使用正畸轻力移动牙齿的方法应用镍钛拉簧牵引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力值约100g(0.98N),3周后第一双尖牙移入牵引成骨骨段。常规对照组,使用同样正畸方法牵引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3周。结果实验组牙齿顺利移动进入牵引成骨骨段,松动度Ⅰ度,局部牙龈红肿、轻度炎症,X线检查示无X尖周病变、无明显牙根吸收。结论使用正畸力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齿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应用于后续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犬牙槽骨牵张成骨时牙齿移动速度与移动方式的变化规律。方法:犬10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行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对照侧行传统正畸。加力2周后分别于保持0、1、2、4、6周时处死2只动物,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及测量。结果:实验侧移动牙移动距离为(4.002±0.266)mm,对照侧为(1.154±0.155)mm,差异显著(P<0.001);实验侧移动牙远中倾斜(5.52±0.36)°,对照侧为(2.02±0.30)°,二者差异显著(P<0.001);实验侧支抗牙近中倾斜(1.24±0.36)°,对照侧为(0.92±0.33)°,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侧支抗牙垂直高度增加(0.45±0.22)mm,对照侧为(0.31±0.17)mm,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用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牙齿移动速度,同时牙齿倾斜度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5.
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缩短正畸疗程是正畸学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随着牵引成骨技术广泛应用于颅面部骨骼,上下颌骨的延长和牙槽骨垂直距离的增高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中的应用形式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不同牵张速率对术后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以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2组动物以1.6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3组动物以2.0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未手术侧正常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三点弯曲测试,对采用不同速率进行骨牵张后动物下颌骨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0.8mm/d牵张组新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牵张组,0.8mm/d牵张组新生骨三点弯曲实验指标均大于另2牵张组。结论:采用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能最快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牙周膜牵引成骨术在正畸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问题。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的13例病例,共22颗尖牙,在第一前磨牙减数并行牙槽窝外科处理后,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作为支抗牙,采用自制牵引器远中移动尖牙,牙髓电活力测试及影像学评估牙齿状况。结果22颗尖牙在平均16.7d内远中平均移动4.6mm,未出现支抗牙前移、牙根吸收及牙髓活力变化。结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以快速有效移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支抗丧失及牙齿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