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利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不仅降低了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且能将药物输送至病灶处,可减少给药剂量,提高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同时结肠靶向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端被胃肠道酶所降解,提高了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  杨芳  齐香君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2):995-998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在治疗肠道疾病方面具有使用方便、结肠部位药物浓度较高的优点;其应用类型有3种:利用结肠特殊生理特性、靶向免疫调节细胞和生物黏附原理的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现对此3种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和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何应  柳翠敬 《中国药房》2000,11(3):136-137
20年前 ,人们对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吡柳磺胺 (Sulf_asalazine)的作用方式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并且发现口服轻泻剂只有到达大肠后才发挥作用。因此 ,人们对结肠靶向给药产生了兴趣 ,并且不断地开发各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1]。升结肠和大部分横结肠只有口服途径能接触到 ,直肠给药很少能把药物运送到结肠 ,所以发展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的药物在上消化道中不释放 ,只有当药物到达人体回盲部后 ,才能使给药系统把药物释放出来 ,并且在结肠部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1结肠靶向给…  相似文献   

4.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特点、当前制剂学手段进行介绍与分析,认为结肠靶向给药对便秘、结肠炎、大肠癌等肠道疾病的治疗以及蛋白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赵源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5):1665-1668,1670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纳米载体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列出了常用的新型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载体如纳米粒、纳米乳、胶束、脂质体纳米凝胶和纳米混悬液等。结肠靶向纳米载体可使药物选择性到达结肠部位,减少给药剂量、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发挥治疗结肠相关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1](oral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部后开始崩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能够克服传统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大、专一性差和患者顺应性差等问题。口服结  相似文献   

7.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药物转运和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近年来的研究概况,并对结肠靶向药物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结肠吸收及结肠靶向给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目前结肠吸收及其靶向给药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方法:讨论药物结肠吸收特点和结肠靶向给药方法。结果:结肠是多肽药物口服的最佳吸收部位和缓控释制度口服持续吸收的重要部位。结肠靶向制剂可用于结肠局部病患的治疗和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结论:结肠吸收及其靶向给药是有意义而又有许多有待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陈重 《中国药业》2002,11(2):76-77
通过查阅献资料,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服结肠靶向药给系统的研究情况,介绍了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的概念及其优点和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几种类型:pH依赖型,时滞释药型,菌群触发型及其使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具有很多优点,尤其对肠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了口服结肠靶向蛤药系统的机制、类型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由于能改善结肠局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而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口服给药系统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显著提高了药物在结肠部位的生物利用度,然而,要使药物在发病期能够发挥治疗效果,还须关注到结肠炎症时胃肠道出现生理条件变化的影响。纳米技术已经作为提高药物在结肠炎症病灶区摄取的新策略而应用于口服剂型设计中,本文主要介绍该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袁洁  ;梁光义  ;徐必学 《中南药学》2014,(12):1211-1216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肝靶向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根据肝靶向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对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关肝靶向药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肝靶向给药系统能选择性地将药物输送至肝脏病变部位,通过提高其在肝脏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从而达到增强药物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的目的。因此,肝靶向给药系统在肝脏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由于在治疗肠道或某些全身性疾病中具有特殊的优点,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消化道的复杂性导致影响药物在结肠靶向释药的因素较多,重现性不好。本文对经口服药物结肠靶向释药的生理因素、目前已有的制备技术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5-氨基水杨酸是目前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首选药物,但因其口服后主要被小肠吸收,导致结肠局部浓度低而降低药效。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可以使药物直达病变部位,提高药效,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几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进行讨论,以望为日后IBD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崔哲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54-2655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释药技术,它可按时间节律释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几种类型及其所使用的材料.介绍并结肠的特殊结构和功能.阐明药物在结肠的吸收和作用机理作一综述。1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近十年来受到药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它不但可用于治疗结肠炎、结肠癌等局部性肠道疾病,还可通过延迟释药方法用于生理节律疾病的治疗.而且在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上有广阔的前景。短短几年来中,即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并开发了多种靶向性材料。这一给药系统的迅速发展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付帮翠  张芸  郭苗苗  徐丹 《中国药师》2012,15(5):633-636
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直接纳米化或包封于纳米载体后进行结肠靶向给药,可使药物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直至将药物运送至回盲部才释放,从而发挥结肠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这一纳米给药技术能消除体内生理环境的作用,防止药物进入结肠靶点前被破坏或降解.利用纳米药物载体比表面积大、界面活性高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表面修饰,还可避免其被体内的免疫系统识别、吞噬,克服体内的"生物屏障",从而实现体内结肠靶向给药[1].  相似文献   

17.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具有明显的靶向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常用于提高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复合型OCDDS较单一型OCDDS具有靶向性好、局部刺激小和药效高等优势,近年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复合型OCDDS在结肠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OCDDS的深入研究和结肠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慧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17-2019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OCTDDS)是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而将药物运送到人体回盲部或结肠后开始崩解或蚀解释放出来,从而使药物在人体大肠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OCTDDS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方式,它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的局部治疗和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以及哮喘、关节炎的缓释治疗中,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引起的全身不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型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包括:前体药物、pH依赖型、时滞型及菌群触发型等。恰当的结肠给药系统要求释药机制只与结肠的特定生理因素相关。随着研究深入,近年来研发出一些新的结肠给药系统,它们设计原理独特、靶向性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本文将在回顾以往给药系统的基础上,对这些新的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述近年来口服结肠释药系统临床和药学研究动态,为今后在此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对比和分析,总结口服结肠释药系统制剂进展和临床应用的发展方向。结果结论:口服结肠释药系统是通过口服给药,在结肠处定位释放药物的靶向制剂。此类制剂以其靶向释药方式和独特的临床使用价值,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同时也成为药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