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孕妇在妊娠晚期特殊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PLT、PT、APTT、TT、FIB、D-二聚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分娩前后发生凝血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妊娠晚期孕妇83例,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50例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PT、APTT检测结果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O.05),PLT、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PT、APTT、FIB、D-二聚体五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以,产前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后DIC,降低临床孕妇DI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早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不显著;中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显著;晚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显著.结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产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132例自愿产前检查的孕产妇分娩前后进行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指标:D一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测定,与未孕健康妇女1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阳性32例,FDP阳性30例;分别占24.24%、22.73%;产后72小时各指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凝四项前后联合检测能较全面反映孕产妇纤溶和凝血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防和治疗孕产妇因血栓性疾病出血、妊高症而带来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体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100名,作为对照组。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在STA-R-EVOLUTION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分析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分娩前需要动态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压的动态监测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将229例原发性高血压(FH)患者分为杓型组55例、非杓型组56例、深杓型组58例、反杓型组60例,均检测Hcy、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对不同分组EH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反杓型组血浆Hcy、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杓型组(P均<0.01),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杓型组及反杓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的PT、APTT、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H患者存在高凝状态,Hcy亦明显增高,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为显著,传统的血液指标PT、APTT、TT不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凝血状态的敏感指标,为高血压患者需合理用药而有效地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抗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抗栓泵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4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产科收治的12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DVT,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用抗栓泵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记录产后5天内出血量,统计DVT发生率和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LT、FIB及D-二聚体低于治疗前(P0.05),PT、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FIB及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抗栓泵能够改善产妇剖宫产术后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未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风芪红利水胶囊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选用中风芪红利水胶囊高(375 g/L)、低剂量(125 g/L)及步长脑心通(276g/L)对模型进行治疗,并设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浆FIB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T、APTT缩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风芪红利水胶囊高、低剂量组及步长脑心通组大鼠血浆FIB含量降低,D-二聚体值升高,PT、APTT延迟(P<0.01),且中风芪红利水胶囊高、低剂量组明显优于步长脑心通组(P<0.01).结论:中风芪红利水胶囊对急性脑缺血具有改善凝血状态、增加纤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非小细胞肺癌(NSLCL)患者化疗后凝血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3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含铂两药方案化疗2个周期,对照组患者予化疗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凝血功能(PT、APTT、FIB、D-二聚体)。结果:治疗组实体瘤疗效有效率(30.3%)和疾病控制率(66.7%)与对照组有效率(26.7%)和疾病控制率(6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治疗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FIB、D-二聚体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可以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的FIB及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化疗后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参数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产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0例正常分娩(出血量500mL)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行血浆D-二聚体(D-D)及凝血功能检测,比较两组各参数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后4h、24h:D-D、P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T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妇分娩后行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参数检测,对产后出血有一定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妊高症患者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妊高症患者130 例和正常妊娠妇女58 例进行血小板(PLT )及凝血指标(PT、APTT 、TT、FIB)的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 娠高症患者综合组与正常妊娠组PLT 、PT APTT 、TT、FIB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妊高症患者凝血功能呈明显高凝状态,易导致DIC 的发生,提醒医务工作者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应随时检测血小板和凝血指标,对预防DIC 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穴位艾灸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拟初步探讨艾灸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骨关节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根据两组患者入院后、术前、术后第1周及第2周D-二聚体、凝血功能4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入院后与手术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D2聚体指标对比,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之间PT和AP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之间PT、APTT、TT、FIB、D2聚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改善,可以有效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张浩  钟浩  杨旋芳 《新中医》2016,48(10):110-112
目的:观察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60例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骨科基础治疗,以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10 h给予口服利伐沙班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肢伤一方治疗。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BPC)、D-二聚体、凝血功能、DVT发生率、切口引流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1天,2组BPC、D-二聚体水平、PT、APTT和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天,2组BPC水平均较术前1天下降(P0.05,P0.01)。术后14天,治疗组的BPC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1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1天上升(P0.05)。术后14天,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PT、APTT均较术前1天延长(P0.01),FIB含量均较术前1天减少(P0.01);治疗组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APTT长于对照组(P0.01),FIB含量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14天DVT发生率和术后1天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伤一方联合利伐沙班片治疗气虚血瘀证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D-二聚体水平,预防DVT,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抽查同期住院分娩的54例糖耐量正常孕妇作为对照,分析两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APTT、FIB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L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GDM血栓前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65例待产妇女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水平,并与185例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育龄妇女进行对照。结果待产妇女的PT、APTT、TT均较正常非妊娠期育龄妇女明显缩短(P均<0.01),FIB水平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P<0.01)。结论待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选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高、低剂量组及华佗再造丸对模型进行治疗,并设假手术组及模型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PT、APTT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中风星蒌通腑胶囊高低剂量组及华佗再造丸均能降低大鼠血浆FIB含量,PT、APTT明显延迟,D-二聚体值明显升高(P<0.01),且中风星蒌通腑胶囊高、低剂量组明显优于华佗再造丸(P<0.01).结论: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对急性脑缺血具有改善凝血状态,增加纤溶活性的作用,有利于脑细胞供血及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晚期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四项检查结果并做相应的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晚期妊娠妇女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非妊娠的健康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妇女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结果:两组妇女的PT、APTT和FIB这三项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观察组PT和APTT明显要比对照组妇女的PT和APTT时间要短,而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的FIB水平.而凝血酶时间(TT)则两组妇女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了解晚期妊娠妇女血液中的凝血功能情况,预防生产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好产期准备和预防措施降低产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