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肝病毒携带者与胆囊息肉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r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广泛开展和B超技术的普及应用,PLG的检出率日益增高,已成为胆管疾病一个新的分支.  相似文献   

2.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广泛开展和B超技术的普及应用,PLG的检出率日益增高,已成为胆管疾病一个新的分支。因PLG具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其临床诊断、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的选择已得到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薛霁  徐丹  郑万平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21-1322
男,28岁,2003-08-10来我科就诊。自2000-03体检时,两对半显示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此后使用过多种中西医治疗乙肝药物(包括肌注干扰素治疗6个月),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两对半无变化,一直未出现不适症状及异常体征。就诊时查:两对半显示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DNA阳性,肝功能正常,肝脾B超回声未见异常,无明显症状和阳性体征。患者因为工作、结婚等原因,强烈要求转阴治疗,虽经耐心解释,但患者态度坚决,遂告知所要采取的治疗方案以及治疗的不确定因素,患者同意并签字后收入病房。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乙肝病毒的中医病因学归属进行了探讨 ,对中医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常用治法与方药及疗效评估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治疗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乙肝发病率持续上升,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其中数量庞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与难题,中医对其治疗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对2000~2009年中医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情况进行概述与分析,并就临床治疗中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 1 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共选择 1 0 6例肝功能正常而乙肝五项检查为“大三阳”的患者 ,以自拟“扶正泄浊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 ,观察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 0 6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 74例 ,女性 32例 ;年龄 1 0~ 2 0岁 2 2例 ,2 1~ 40岁 68例 ,40岁以上 1 6例。治疗前检查肝功能正常 ,乙肝五项中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均阳性 ,即俗称“大三阳”。2 治疗方法以扶正泄浊汤为基本方进行辨证加减。扶正泄浊汤药物组成 :黄芪 30 g,白术 1 0 g,茯苓 1 5g,丹参30 g,黄精 1 5g,茵陈 1 5g,蛇舌草 1 5g,紫草 1 5g…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病因病机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其治疗原则、治疗思路.提出并分析了辨证辨病论治和结合现代科研成果,融会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并强调治疗未病理论的运用,并对临床治疗中的不足及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明亚 《光明中医》1998,13(3):11-14
论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体质强弱的辨治张明亚山东省冠县人民医院柳林分院(252516)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质学说全国病毒性肝病学术会议规定,凡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6个以上者,称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简称ASC)。...  相似文献   

9.
蜂疗治疗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疗治疗风湿、类风湿疾病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对治疗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肝病毒尚无报道。我们从1996年起 ,运用蜂疗治疗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0例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60例均为我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患者 ,均按 1995年上海会议标准诊断 ,全部经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ASC(无症状性病毒携带者 ,乙肝指标为大三阳 ,肝功能正常 ,无肝病症状和体征 ,病毒携带半年以上 )。 60例患者 ,ALT <4 0IU/L ,HBeAg阳性 ,HBV DNA阳性 ;其中 ,男性 4 0例 ,女性 2 0例 ;年…  相似文献   

10.
刘希霞 《北京中医药》2002,21(6):375-376
目的 观察朝阳丸治疗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00例患者口服朝阳丸,对照组40例患者口服肌苷片、肝荣片、复合维生素B,疗程各3个月。结果 治疗组降低ALT有效率92%,HBsAg阴转率5%,HBeAg阴转率37.5%,抗-HBe阴转率45%,抗-HBc阴转率2%;对照组降低ALT有效率46.7%,HBsAg阴转率0,HBeAg阴转率7.1%,抗-HBe阴转率10%,抗-HBc阴转率0。结论 朝阳丸治疗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疗效显著、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携带者体质与B淋巴细胞、FS值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检测患者B淋巴细胞(CD5+、CD19+)及肝脏瞬时弹性硬度(FS)数据,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体质分型涵盖湿热型、阴虚型、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特禀质共9型;其中HBe Ag(+)患者167例,湿热型占27.54%,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HBe Ag(-)患者58例,气虚型占56.90%,均高于其他各型(P0.05)。CD5+水平比较:湿热型CD5+水平高于气郁型、痰湿型、平和型、血瘀型、气虚型、阳虚型及特禀质,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5+水平高于气虚型、阳虚型(P0.05)。CD19+水平比较:湿热型CD19+水平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型CD19+水平高于痰湿型、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血瘀型CD19+水平高于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P0.05)。FS值比较:血瘀型FS值最高,与其他类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型FS值次之,高于气郁型、平和型、气虚型、特禀质(P0.05)。结论:不同中医体质的乙肝病毒携带者B淋巴细胞、FS值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临床早期治疗,抑制乙肝病程进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赵晓清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136-137
目的: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术后手术间的消毒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200例,依据术后手术间管理措施进行分组,常规组患者100例,术后手术间进行常规化消毒管理;改良组100例,均进行改良术后手术间消毒和管理,对干预后手术间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改良组手术间综合评分、各种器械消毒合格率等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术后手术间的消毒处理应严格遵循和参照传染性疾病手术间的消毒处理措施,对各种器械和手术床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处理,可有效降低重新消毒的比例,减少乙肝病毒传染,有效提高手术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周盈 《河南中医》2014,34(1):70-72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养生能增强和调整免疫功能,延缓乙肝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进一步损害,不会产生病毒反弹、病毒变异等副作用,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联合检测凝血酶时间(TT)、透明质酸(H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组)及同期63例健康体检人员(正常组)进行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转肽酶(γ-GT)、TT、HA进行检测。结果患者组ALT、γ-GT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T、HA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二者联合检测阳性率较单项检测高。结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联合检测TT、HA对早期肝损害监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24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reS1Ag和乙型肝炎标志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Roch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结果在2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PreS1Ag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3.2%和70.8%。在HBeAg(+)组中PreS1Ag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81.2%和91.1%;HBV PreS1Ag的阳性率随着HBV DNA载量的增高也在升高,当HBV DNA载量≥105copies/mL时,HBV PreS1Ag的阳性率≥95%;HBV PreS1Ag(+)组与HBV PreS1Ag(-)组ALT和AST升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reS1Ag虽然与HBVDNA检测存在差异,但PreS1Ag对HBV感染及病毒复制以及肝功能损伤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适合在没有条件开展HBV DNA定量检测的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其芳 《光明中医》2009,24(10):2047-2048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甚高,乙肝病毒携带者1亿多人,约占全世界携带者的1,3以上,除部分患者处于发病状态外,无临床症状与体征、各项检测指标均无异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为数尤众,已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引起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与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我院604例乙肝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及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5种常见模式的HBV-DNA含量及HBV阳性率。结果:1组(HBsAg,HBeAg,抗-HBc)HBV阳性率为92.12%,HBV-DNA含量为7.76±1.021gCopies/mL,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HBV-M与HBV-DNA定量检测具有显著相关性,临床联合检测有助于乙肝病毒感染诊断,对提高临床疗效、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肝Ⅰ号胶囊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118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对照组59例,治疗组59例。对照组采用胸腺肽注射液静脉滴注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慢肝Ⅰ号胶囊口服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血清白介素2(sIL-2)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结果治疗组白介素2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等检查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肝Ⅰ号胶囊临床应用安全,具有一定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