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杨万福刘峰*甘肃临夏解放军第七医院(731100)主题词《黄帝内经》中医病机情志血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医和中医共同重视。鉴于血淤证在许多疾病中的广...  相似文献   

2.
老年颤证分期治疗3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国华 《中医杂志》1997,38(5):294-295
老年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1991年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制定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于老年颤证诊治工作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老年颤证  相似文献   

3.
对中医病理学证病概念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野 《中医杂志》1997,38(11):688-690
1 《内经》辨证形式示范作用的渐进性把证、病作为两种并列病理概念的观点者认为,在中医病理学史上证与病的体系是各自发展的,主要体现在证、病有各自的发展时期。《内经》辨证形式对后世的示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全”或“无”的特征,相关于证候学说历史发展的断续性。笔者认为,《内经》辨证形式对后世的示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渐进的,相关于证候学说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其实质在于辨证形式的逐渐实践化及其机  相似文献   

4.
中医老年颤证是指以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现结合古代医家论述、现代学者的研究及笔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老年颤证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浅谈老年颤证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老年颤证是指以头或肢体颤振,少动,肢体拘痉,颈背僵直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现结合古代医家论述、现代学者的研究及笔者的临床观察,探讨老年颤证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6.
血虚论     
禀水谷之精华,出于中焦,赖肾精为其化生之本,生来俱有,以脾胃为其生化之源,补于后天,调和五脏,洒陈六腑,滋于四肢百骸,充达肌肤脉络者,血也。其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总统于心,贮藏于肝,化精于肾,灌注百脉,循环无端,一身上下,无所不及。血虚之名,始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日:“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相似文献   

7.
曹玉春 《河北中医》2009,31(5):695-695
疼痛诸证,尽管部位不一,在发病机制上却有共同之处,即“不通则痛”。举凡外寒稽留,暑热外侵,肝气郁滞,瘀血内结,饮食停滞,虫积绕脐,金刃外伤等,皆可使人体营卫凝涩,经络闭阻,气滞血瘀,而致疼痛。但老年痛证又有其特殊规律,与青壮年痛证在病机上迥异。盖一般痛证多因病邪阻滞气机而引起,而老年痛证并非如此。年老之人,由于脏腑虚衰,“血气懈惰”(《灵枢·天年》),“久病多瘀”(《医学衷中参西录》),此为“虚中夹瘀”之一方面;衰弱之体,“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8.
刘森亭  吴淑珍 《陕西中医》1997,18(11):525-526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喎斜”的范畴。远在我国五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了记载。现代医学直至1821年英国生理学家chaes才发现,并作了相应的描写。但是至今尚缺乏有关本病发生及病因病机的系统研究资料,笔者仅就手头资料汇总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咳喘为肺系疾病之一,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喘证不只因肺导致,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经整理《黄帝内经》相关条文发现,外感六淫中,湿邪、暑邪、火邪、寒邪最易引起咳喘.肺、脾胃与肾是影响人体气机正常升降的重要脏腑.文章主要从外感六淫、脾胃失职、肾不纳气三种病因论述肺、脾胃、肾的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咳喘证.从病因病机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慢性肾损害病人证侯和病机的相关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4例,分为A组,代谢综合征组32例;B组,2型糖尿病肾损害组(肾功能正常)22例;C组,2型糖尿病肾功能异常组10例。将临床症状分级为无、轻、中、重并转换为rankit单位,症状赋值总和为证候积分。结果:湿热证与血瘀证积分值的总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各组湿热证积分和血瘀证积分差异非常显著P<0.05。年龄与血瘀证相关而与湿热证不相关,湿热证与血瘀证密切相关。结论:湿热与血瘀存在于糖尿病慢性肾损害不同病程中,证候表现为湿热血瘀证。  相似文献   

11.
肝气肝郁辨     
肝气证和肝郁证是两种不同的证候。其概念不同,治法迥异,但因其症状相似,病因皆与情志有关,又都易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因而存在着理论及临床方面的混淆。肝气证是指肝气横逆之候,故《中国医学大辞典》称其为“肝邪胀痛”,它是因大怒伤肝,致肝气暴涨,肆虐横逆而成。故表现为病理性的亢奋。病起自本经则胸胁胀痛连及少腹,妇女乳房胀痛。影响脾胃则(月真)胀,暖气,呃逆,恶心呕吐,即木克土。上冲于脑则头疼头晕,烦躁易怒。因其为肝气的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肝气证极易发展成肝火。另外肝气证尚可因肝气冲心犯肺,扰肾而生出种种变端。男子性情刚烈,常易发怒,故多患肝气证。  相似文献   

12.
论浊与湿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浊于《黄帝内经》始就是一个"元概念",具有其丰富的病理、生理内涵,在对《黄帝内经》中"浊"之内涵的探析的基础上,通过浊与湿的对比,疏理出两者的性质、特征的不同,以明确浊之内涵与病理、生理特征,不仅能丰富中医的病机理论,更有利于深入探讨现代一些病证的病机理论,特别是对当今许多代谢性疾病的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3.
薄立宏 《中医研究》2012,25(10):9-11
本文从《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及阴明理论讨论心主神明在治疗失眠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并从现代脏腑理论研究方面充分肯定了心主神明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可作为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的重要入手点.  相似文献   

14.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15.
穆志娟 《天津中医药》2019,36(4):346-348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焕兰 《新中医》2003,35(9):71-72
在中医最早的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精辟地阐述了衰老的原因及产生衰老的机理,认为衰老是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尽管衰老不可抗拒,但事实上人们衰老的早晚有很大不同,有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而有人却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对于延缓衰老,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老年保健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因此,研究和探索《内经》衰老的理论和机理,对防治衰老及延年益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8.
毕蕾  陈卫平 《中医研究》2005,18(12):1-2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在血瘀证本质、活血化瘀药物及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血瘀证的现代化研究中,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偏离辨证论治根本.虽然对血瘀证本质的微观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血瘀证理论发展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血瘀证及其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重视血瘀证学术渊源及内涵十分重要,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老年颤证(帕金森病)的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老年颤证是以肢体震颤或头摇、四肢拘痉、项背僵直、活动减少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它相当于西医学的帕金森病。随着人口社会老龄化,老年颤证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5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500/10万人口,60岁或60岁以上明显增加,为1000/10万人口。1982年国内发病率已达到101/10万人口[2]。西医治疗以左旋多巴替代  相似文献   

20.
痞证探析     
成冬生  高风琴 《陕西中医》1998,19(4):159-161
阐明《伤寒论》痞证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古人对此证的认识,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其分为热实痞证、虚寒痞证、邪实正虚痞证及其它痞证四个证型论治,灵活运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