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育春  陈岚  李慎秋  刘继红  陈兴平 《医药导报》2007,26(12):1512-1514
[摘要]目的研究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由马西平所致药疹住院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用药原因、潜伏期、皮肤和黏膜损害特点、系统损害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结果8例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13.9±5.9) d;重症多形性红斑(SEM)、重症多形性红斑并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SEM/ TEN)各3例,轻症多形性红斑(MEM)、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EN)各1例;成人重症药疹易出现肝肾等内脏损害;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较差的重症药疹患者并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较理想; 在7例重症药疹患者中有5例糖皮质激素的有效剂量等效于泼尼松平均为1.5 mg·kg-1·d-1。 结论卡马西平所致药疹的潜伏期平均约为2周;多数患者在短期内可进展成重症药疹;及时停药和使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阻止患者向TEN或SEM/ TEN发展的关键;等效的泼尼松1.2~2.0 mg·kg-1·d-1的激素用量或并用较大剂量IVIG疗效较好, 且在4周内未出现明显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肌注柴胡注射液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死亡1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药源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罕见发生的全身急性上皮坏死性红斑综合征,发生率极低,约为1/100万,死亡率却高达30%。临床表现为大片的体表皮肤糜烂,造成广泛皮损,侵犯粘膜,还累及重要脏器,起病急,愈后不良,危及生命。笔者遇到一患儿病例,肌注柴胡注射液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延华 《云南医药》1994,15(4):300-302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1例护理体会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650032)徐延华关键词药疹,护理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是药疹中最为严重的一型。发病急,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伴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皮疹初为红色或紫红色斑疹,很快...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医药》2014,(12):54-54
使用药品后,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嗜睡、头晕、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皮疹、瘙痒,无力、口干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全身发疹型皮疹伴瘙痒、严重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昏厥,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患者一旦出现疑似的症状就应当立即停药,一些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如果症状较重、或停药后未见好转建议去医院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微生物药物致药疹的一般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抗微生物药物致药疹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抗微生物药物所致药疹中以麻疹样型和荨麻疹样型药疹最多见(共占64.9%),致药疹药物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见(共占68.4%)。结论抗微生物药物致药疹较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链霉素引起罕见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5年)和王永铭主编的《药物不良反应多媒体光盘》(1960-1997)申有关链霉素引起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病例报告,并对这些病例的相关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有关链霉素引起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病例15例,经停用链霉素并积极时症治疗1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链霉素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属重型药疹,十分罕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朱明芳教授从业皮肤病研究三十余年,师从国医大师欧阳恒教授,对各种皮肤病治疗具有独到个人经验及了解。部分患者服用布洛芬期间出现了荨麻疹型药疹,朱明芳教授基于该病症状特点和患者心理,提出从肝论治口服布洛芬致荨麻疹型药疹,并通过临床医案1例以期为口服布洛芬致荨麻疹型药疹的诊疗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1例新生儿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对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受轻微外力摩擦后起疱疹,临床分为三型:单纯性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交界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EB)和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基因突变与本病的发病有关,诊断靠基因定位、透视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检测,基因治疗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临床以对症处理为主。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临床表现较有特异性,临床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院116例药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疹发生的病因,探讨药疹发生与用药时间、患者所患疾病或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对临床发生的ADR中皮肤过敏反应进行统计分类,侧重就发生药疹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药疹的发生率1.07%,可疑致敏药物主要是抗茵药物、中成药和抗肿瘤药物。药疹的分型主要以发疹型药疹为主。结论药疹的发生难以预料,对有过敏史的患者应重视,合理用药,力避使用已知致敏的同类药物。减少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557例住院药疹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皮肤科557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结果:557例药疹患者占同期皮肤科住院患者的20.38%,用药原因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既往有过敏史者27.29%。单一用药52.78%,合并用药47.22%。致敏药物有30余种,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破伤风抗毒素、阿莫西林、青霉素、别嘌醇、卡马西平。导致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卡马西平、别嘌醇、复方氨基比林。皮疹类型以麻疹样皮疹最多见,其他依次为荨麻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痊愈500例(89.77%),死亡5例(0.89%)。结论:近10年来,药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致敏药物是抗菌药、生物制品和解热镇痛药,肝脏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正>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类型多样,病情轻重不一,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为研究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及药疹的防治,对我院208例药疹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1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药疹患者208例,就临床资进行回顾。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发疹前有明确用药史,有一定潜伏期,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逐渐好转或消退。分型标准[1]:轻症药疹包括发疹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固定性药疹、紫癜型药疹等,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SJS)、剥脱性皮炎型药疹(ED)、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TEN)、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和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疹(AGEP)。  相似文献   

12.
127例药疹报告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疹的发生发展状况和涉及致敏药物的种类,以避免或降低药疹对患者的损害。方法对收集的药疹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127例药疹报告,药疹发生类型主要为发疹型药疹,严重药疹有水疱性药疹、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多形性红斑样药疹、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过敏性休克;怀疑致敏药物95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33种(34.74%),以头孢菌素类引发药疹的频率最高。结论新药的增多使得引发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也增加;临床用药应重视不良反应观察和避免易发药疹药物的联用,发现药疹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3.
熊星华  雷招宝 《医药导报》2007,26(12):1515-1517
[摘要]目的了解别嘌醇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别嘌醇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6年12月收录的关于别嘌醇所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病例报告,并对这些病例报告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2篇病例报告计69例。别嘌醇所致的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患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多发年龄60~80岁。高危因素有:男性患者;高龄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过敏体质患者;别嘌醇过敏再次用药者;皮疹未引起注意而继续用药者。经积极治疗57例痊愈,12例死亡,病死率17.4%。结论别嘌醇所致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严重的药疹,如果不积极处理可致死,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4.
182例药疹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诱发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与药疹的临床表现。方法分析本院2006-2008年间住院患者药疹病例182例,其中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2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0例,麻疹样红斑型62例,猩红热样型18例,荨麻疹样型33例,多形红斑型36例,固定性药疹21例。结果致敏药物中以抗生素类占首位,抗生素中又以头孢类药物居首;重症药疹临床多伴有发热和重要脏器受累。结论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早期适量使用糖皮质类激素以及重视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药疹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引起儿童药疹的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收集1996年至2003年间110例住院药疹患儿的临床资料,从其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的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药疹类型以麻疹样型、荨麻疹型为主(占68.2%)。致敏药物以抗生索为主,占68.2%,中药提取的注射液类占82%,抗病毒药占5.5%,解热镇痛药占4.6%,磺胺类占3.6%,抗癫痫药占2.7%,大环内脂类占2.7%,小儿速效感冒片占1.8%。生物制品占1.8%,痢特灵占0.9%。轻型药疹100例,重型药疹10例。结论 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的排列次序已发生了变化,抗生索类(以氨苄青霉素为主,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已成为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医药》2010,(1):42-42
过敏性紫癜应与风湿性关节炎、急腹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 1.单纯型(皮肤型)需与药疹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鉴别。药疹有服药史,皮疹常分布于全身,停药后药疹即可消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淤斑可呈不规则分布,皮疹不隆起,无丘疹荨麻疹等。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象无改变。  相似文献   

17.
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反应称为药疹。药疹属药物过敏反应的一种,发生药疹的形态有荨麻疹型、麻疹猩红热样型、固定性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狼疮样皮疹、重症多形红斑型、痤疮样皮疹等。正天丸、三九胃泰、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有报道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疹或重症多形红斑性样药疹。这两型药疹是有一定的死亡率的疾病,因此在使用中药制剂时也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患者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及类型,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9例药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由抗生素所致药疹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28例,青霉素类19例,解热镇痛类位居第2,生物制品位居第3;而药疹类型以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多见。结论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和生物制剂,主要药疹类型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性药疹。  相似文献   

19.
药疹也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自发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重症药疹包括多型红斑型药疹,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药疹,我科从2008-2009年共收住各类病患6例,现将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艳华  黄美莲 《医药导报》1998,17(4):271-272
156例儿童药疹中,药疹类型主要为猩红热样或麻疹药样型(48例),固定型(40列);致敏药物主要有毒霉素类药物(48例),解热镇痛类药物(46例),解热镇痛类及磺胺类药物易引起系统损害,呋喃唑酮易引起心电图改变。观察1例药和激发试验,显示小剂量的致敏药物不诱发药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