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体后,在降解过程中的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0.05﹚,对照组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0.01﹚,对照组的抗扭转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高分子材料PDLLA的椎间融合器在植骨融合过程中,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的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的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最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的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融合器与原位置相比移位超过2 mm即认为融合器后移。目前临床观察发现导致融合器移位的因素较为复杂,这些因素与融合器后移的关联目前还无法明确。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采用椎间融合器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的200例患者,根据术后(拔除引流管第2天)及术后1,3,6,12个月椎体融合器后缘距椎体后缘距离,将患者分为融合器后移组(≥2 mm)与融合器未后移组(<2 mm),对可能影响融合器后移的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手术时间、出血量、终板损伤、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cage置入深度、cage大小、节段性前凸角等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1)15例发生融合器后移(15/200);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椎间隙高度差、佩戴支具时间、节段性前凸角差、骨密度、年龄与融合器后移有关;(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cage大小、终板损伤情况及cage置入的位置是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4)结果说明,融合器后...  相似文献   

3.
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在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运用可扩张型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价值。方法:对74例下腰痛患者,采用可扩张型腰椎椎间融合器共融合77个椎间隙,其中L3~43例;L4~543例;L5~S131例。3例需行2个椎节融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1.5个月,根据JOA评分:患者疗效优59.5%,良35.1%,中5.4%。影像随访结果显示,椎间高度术前(7.8±1.5)mm,术后椎间高度(12.0±0.8)mm;未发现融合器移位。结论:可扩张型cage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手术技巧和选择合适的cage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对腰椎节段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植入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 (SMAcage)后腰椎节段的即时稳定性。方法 :8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脊柱腰 3、4节段标本 ,制成包括正常腰椎、SMAcage和其它 3种不同类型椎间融合器在内的5种状态的试验模型。测试其前屈 ,后伸 ,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 (ROM )。结果 :植入SMAcage后各向ROM值分别为完整状态的 66%、84%、65 %和 12 5 %,在前屈和侧屈方向上较正常腰椎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P <0 .0 0 1) ;后伸方向一致 (P =0 .117) ;旋转方向则降低 (P <0 .0 0 1)。与其它 3种融合器的稳定性相比 ,在前屈、后伸方向一致 (P >0 .0 5 ) ;侧屈方向与 2种方形融合器无明显差别 (P =0 .12 2 ) ,高于螺纹状融合器 (P =0 .0 0 4) ;旋转方向与螺纹状融合器一致 (P =0 .861) ,高于 2种方形融合器(P <0 .0 5 )。结论 :SMAcage具有独特的构型和稳定机制 ,其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于一般螺纹状和方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5.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 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 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评价矿化胶原型椎间融合器对活体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 选取12只2年龄山羊,经颈椎前路分别在每只羊C2/3和C3/4节段植入矿化胶原(MC)型椎间融合器(实验组)及聚醚醚酮(PEEK)型椎间融合器(对照组),两组融合器内均填塞自体骨,并常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和螺钉系统固定.术后3个月随机处死6只羊,取颈椎标本行...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针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近年来椎间融合器及其在椎间融合术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主要归纳腰椎生物力学实验方法、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术的最新进展,得出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有限元法的建模精细化、传统融合器的几何更优化、新型融合器的临床化和辅助固定方式的多样化。最后对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通过对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为腰椎疾患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腰痛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统计表明 ,瑞典人的腰痛在轻劳动者有 5 3 % ,重劳动者占 64 % [1] 。尽管病因尚未明确 ,但自 193 4年Mixt和Bar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的半个世纪里 ,随着对腰痛的深入研究 ,人们对腰痛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丰富 ,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是首要原因 ,其次还有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凸和后凸 ,有的学者统称之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2~ 4 ] 。目前对腰椎不稳症的治疗原则是 :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经保守治疗而症状无缓解者 ,则列为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手术疗法最初则是椎管减压椎间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数情况下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发生Cage移位需再次手术翻修,但翻修手术难度大,效果也常不确切。 目的:分析影响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Cage移位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01/2010-01进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后发生Cage移位的16例患者及由外院转入的4例同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测病变节段内置入Cage的数目、Cage的置入深度、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程度、椎弓根钉系统的稳定性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病变节段使用单枚Cage融合9例,使用双Cage融合11例。Cage置入深度不足者12例,Cage与椎体终板贴合不佳者10例、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未恢复者8例,椎弓根钉置入位置错误者2例,椎弓根钉螺帽松动者4例。结果说明 Cage的设计、选择、初始置入位置,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及配合应用椎弓根钉系统的情况可能影响Cage在宿主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改进,介绍一种椎体间颗粒状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技术,并初步观察该技术在退行性腰椎病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设计出椎体间颗粒状自体骨加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融合的基本方法。对5例(7个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在行常规行椎间盘切除、神经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同时,应用此改进型融合方法实施椎体间融合。术后定期随访,行X和CT检查,观察临床表现改善、椎间隙变化和植骨融合率。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6个月。术前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椎间隙恢复正常,全部融合,融合时间3个月。椎间隙融合费用较标准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式减少了50%。无任何和融合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融合器植入联合椎体间颗粒状骨加压植骨术吸取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缺陷,目前认为是一种较完美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脊柱生物力学改变,并评价置入椎间融合器的效果。方法 1998年3月2001年4月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双侧扩大半椎板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术,22例均行自体骨移植置入椎间合器合,并对置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9-34个月,平均14.5个月,通过放射学检查,证实了术后椎体间骨性融合形成,恢复或保持术后椎间盘的高度,椎间孔水平的通道,结论 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可以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摘除术后椎间隙变窄,椎体间相对移位,椎间孔水平的通道狭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螺纹异体骨椎间融合支架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支架(allograft interbody fusion cage,AIFC)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Ⅰ-Ⅱ°滑脱17例,Ⅱ-Ⅲ°滑脱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3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4例,其中15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 39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9例,植入1个15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3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有1-2mm的回落丢失,1例AIFC破裂,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间融合器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纯植骨和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起至2020年11月1日,得到相关的文献后,阅读并提取关键数据,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计1 271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单纯植骨组与椎间融合器植骨组的手术时间[MD=-4.50,95%CI(-7.15,-1.85),P=0.000 9]、术中出血量[MD=-12.98,95%CI(-20.72,-5.23),P=0.001)]和手术费用[MD=-6 395.89,95%CI(-6 992.61,-5 799.18),P<0.000 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融合器植骨组与单纯植骨组的术后椎间隙高度[MD=-1.46,95%CI(-1.60,-1.33),P<0.000 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JOA评分、术后腰椎前凸角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P=0.25和P=0.69)。结论 在椎间隙融合方式上,椎间融合器植骨能较好地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植骨。但椎间融合器植骨手术用时偏多,术中出血较多,手术费用较高。在临床椎间融合方式的具体选择中,建议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age前方,术后平均随访39.2个月。使用VAS法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中使用Prolo评分法,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Cage周围的骨桥、射线透亮区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 结果 VAS评分、ODI指数、Prolo评分均表明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非常令人满意,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6月时55例中有96.4%(53例)获牢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融合。 结论 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维持合适的椎间高度,有可靠的脊柱稳定性、良好的骨连接和较高的骨融合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山羊为动物模型评价腰椎椎间融合相关动物实验的围手术期护理技巧、管理经验和注意事项。方法课题组自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选取1.5岁山羊17只,其中雌性14只,雄性3只,体重23.5kg~37.5 kg,平均28.5 kg。利用不同植骨材料,分别给山羊实施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单侧内固定术。详细记录手术前、手术实施及监测过程和手术后护理等信息。结果纳入研究的17只山羊均建模成功,术后生活状态良好。山羊腰椎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虽与临床患者具有相似性,但其作为偶蹄目哺乳动物又有其独有的特殊表现。结论利用山羊动物模型评价不同植入材料用于腰椎椎间融合性能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骨科基础研究用动物实验山羊模型的围手术期的合理管理直接关系动物福利和实验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and sacral spine diseases. Most surgeons fix the cage by compressing the disc space in order to keep stability and prevent dislodgement. However, some surgeons think that the non-compression technique does favor for increasing of the disc and foraminal height and thus improving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does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fusion shif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肾形”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cage),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建立正常人体L3-L5节段三维模型,模拟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应力分析,比较肾型与子弹头型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应力分布的差异。 结果 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工况下两种不同cage的TLIF手术模型对比,子弹头型cage最大应力分别为32.8、32.8、31.4、31.3、32.8、34.2 MPa,肾型cage最大应力分别为13.2、11.4、10.9、10.1、11.7、11.1 MPa;而且肾型cage应力集中区域小于子弹头型cage。 结论 肾型n-HA/PA66腰椎间融合器固定的椎体应力分布小而均匀,理论上可有效降低cage沉降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腰椎可降解椎间融合器(cage)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对其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新型可降解骨水泥-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经过特殊模具压缩凝固成可降解椎间融合器作为实验组(n=8),大小型号相同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n=8)及取猪髂骨块做成的三面皮质骨椎间融合器(n=8)作为对照组,利用Instron 10000N生物力学机做压缩载荷测试。当各组椎间融合器受压丢失椎间融合器高度1/3时即判定为椎间融合器失效,记录椎间融合器的轴向压缩栽荷及其刚度。若未达到丢失高度1/3时即发生椎间融合器损毁的,记录损毁时的位移、轴向压缩栽荷及其刚度。结果 MPC cage组压缩损毁时丢失的高度明显小于PEEK cage组及髂骨块cage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MPC cage组压缩损毁时所承受载荷明显高于PEEK cage组及髂骨块cage组丢失高度1/3时所承受载荷,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0.01);MPC cage自身刚度远远高于PEEK cage及髂骨块cage,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0.01)。结论磷酸镁可降解椎间融合器(MPC cage)具有优良的抗形变能力及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载荷,能够提供人体腰椎间隙的支撑-压缩稳定作用,能满足临床植入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