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斑块患者的颈部彩超检查结果,并与同期颈部CTA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彩超共42例检出斑块;检出硬斑13例,软斑33例,混合斑块18例,扁平斑块11例,其中兼有硬斑及软斑的10例;轻度颈动脉狭窄20例,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7例。同期CTA检出硬斑13例,非钙化性斑块49例,混合斑块21例,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简便易行、无创、经济,并有效显示颈部血管的形态、管腔情况、狭窄程度等,与CTA检查相比发现斑块及判断斑块性质的能力相当,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评价的首选方法及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5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超诊断,观察其回声大小、性质、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超下血流频谱参数.结果 155例患者中,硬斑32例,软斑44例,扁平斑50例,混合斑29例.斑块好发位置多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分叉膨大,其中右侧斑块82例,左侧斑块73例.管腔狭窄32例,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2例.结论 彩超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发现并及时识别,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彩超探讨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5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检查的过程中均使用超声检测,对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结果 脑梗塞病人多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且颅内梗塞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有明显的侧向关系.结论 在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塞患者的检查过程中使用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的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并能评价临床治疗效果,估计管腔狭窄程度,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例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LI组)、脑梗死(CI)患者(CI组)共309例,分析三组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CAS斑块性质与位置的关系。结果(1)CI组颈动脉超声检出的CAS远较TIA组高(P〈0.05),但三组患者CAS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ICVD患者C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P〈0.05)。超声检出CAS患者的硬化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颈动脉硬斑检出率(93.34%)明显高于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7.66%)。颈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均〈0.05)。(4)性别与CAS无明显相关性。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CAS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P〈0.05)。结论(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2)ICVD患者C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但CAS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C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4)总体上ICVD患者CAS检出率无性别差异,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ICVD患者CAS检出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6.
卢慧英 《现代保健》2013,(2):132-13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器检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与对照组(n=90)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脑卒中组不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LI组)、脑梗死(CI)患者(CI组)共309例,分析三组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CAS斑块性质与位置的关系.结果 (1)CI组颈动脉超声检出的CAS远较TIA组高(P<0.05),但三组患者CAS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ICVD患者C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P<0.05).超声检出CAS患者的硬化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颈动脉硬斑检出率(93.34%)明显高于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7.66%).颈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均<0.05).(4)性别与CAS无明显相关性.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CAS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P<0.05).结论 (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2)ICVD患者C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但CAS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C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4)总体上ICVD患者CAS检出率无性别差异,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ICVD患者CAS检出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8.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笔者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测 12 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血管 ,并与 71例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 ,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样硬化病变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在总后第三门诊部和党校医院住院的患者 12 7人 ,男 75人 ,女 5 2人 ,年龄 5 0~ 86岁 ,平均 69± 10 3 2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进行了头颅CT和 /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反复发作的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有无斑块,斑块位置,斑块类型、斑块大小及斑块的稳定性,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动脉硬化及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93例临床诊断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高血脂,通过线阵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总动脉主干、膨大部位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的走形,测量内-中膜的厚度,斑块有无、斑块类型、斑块位置、斑块大小及硬化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高血脂多继发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利用线阵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病变程度,治疗效果的观察,为有效预防和治疗中-老年性缺血性血管性病变提供有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IMT1.5 mm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性质。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IMT为(1.15±0.13)mm,对照组为(0.64±0.2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6.3%,其中软斑13例、硬斑34例、混合斑42例、扁平斑6例;对照组检出率为28.2%,其中软斑5例、硬斑9例、混合斑13例、扁平斑4例。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查简便,无创,能够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2月13日至2016年2月13日期间选取12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超声、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测对血管条数、颈动脉分叉处血管、颈内动脉血管诊断正确率均高于血管造影(P<0.05).同时颈动脉超声检测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0.00%、95.00%、10.00%、5.00%,血管造影检测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50.00%、68.00%、50.00%、32.00%,且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实施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4例住院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中有59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TIA组或合并CI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斑块检出率和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二试验组(TIA组与C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H患者合并TIA和cI的脉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老年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有关。上述指标可为疾病的诊断和观察疾病的进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明显要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诱因;另一方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是导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88例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统计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88例CKD患者中,24例(27.3%)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CKD患者并发脑卒中者(A组)TG、GFR、CRP检测结果与未并发脑卒中者(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8例CKD患者中,颈动脉IMT≥1.0 mm者28例(31.8%),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3例(14.8%)。颈动脉IMT≥1.0 mm患者并发脑卒中率与IMT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率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脂代谢紊乱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应采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IMT值及斑块形成情况,为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诊断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Ⅰ级52例,占94.55%;Ⅱ级3例,占5.45%,颈动脉斑块1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安全经济的优点,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阿托伐他汀钙20mg/晚,阿司匹林100mg/日,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日,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分别于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研究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TC、LDL—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HDL—c治疗12个月后有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清TC、TG、LDL—C均比治疗前稍增高,血清HDL—C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研究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对照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增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效果良好,有减少、稳定颈动脉斑块效果。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作用与意义。方法对1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的患者,采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颈外动脉、椎动脉形态、走行,内-中膜厚度,管腔内血流情况,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在186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占96.7%,其中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病例占81.2%,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占38.2%,6例颈内动脉闭塞(单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检测颅外段颈动脉疾病方面可作为一种优良的检测手段,能够准确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以预防脑血管意外。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危及生命健康。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增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自2002---2012年间使用EMS-9STANDARD经颅多普勒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