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来源生长因子(PDGF)是肾小球肾炎炎症反应中的一个重要介质。为了进一步探讨PDGF与狼疮性肾炎病变活动的关系,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四层PA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9例狼疮性肾炎患者(7例活动性,2例非活动性)肾小球内PDGF-A、B链mRNA和蛋白质以及PDGF-B受体蛋白表达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球PDGF及其B受体表达较非活动性病变者显著增高。该现象与狼疮性肾炎肾脏活动性病变以及血尿的程度呈正相关。表明PDGF是导致狼疮性肾炎肾脏病变活动的重要介质之一。值得指出的是,PDGF对这类病人肾小球固有细胞的增殖并无明显影响,提示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病变活动期可能伴有拮抗PDGF增殖作用的物质存在。  相似文献   

2.
探讨IL-6信号传递系统中GP130,JunB是否参与了弥漫性 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分子病理过程。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20例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组织肾小球细胞中IL-6、GP130、JunB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尿蛋白之间的关系。结论: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IL-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JunB基因异常表达在分子发病机理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甲基泼尼(MP)冲击治疗分别对狼疮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共1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影响,发现MP能明显改善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使上述患者血清、尿及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TNFa明显下降,从细胞因子水平探讨了MP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中CD4^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子的情况,探讨了Th1/Th2细胞类型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29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胞内细胞因子(INF-γ、IL-4)和表面抗原(CD4)进行分析。结果:狼疮性肾炎患者Th1细胞数和Th1/Th2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活动期与缓解期Th1数和Th1/Th2比值比较,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Th1和Th2细胞数与Th1/Th2比值与疾病活动指数SIEDAI、ANA和C3补体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有强的Th1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虽有所进展,但仍有约20%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一些学者对社会人口学及临床情况与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其结果不尽统一。作者旨在评价狼疮性肾炎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对 ESRD 的预后意义。病人和方法从36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选择狼疮性肾炎1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下列条件:确诊为肾炎;肾炎发病时年龄>17岁;均于肾炎发病后6个月内就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5,(4)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激素及厄贝沙坦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观察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红细胞计数等尿液指标以及血红蛋白、血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和补体C3等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红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降低的程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显著升高,血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和补体C3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升高、下降的程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对狼疮性肾炎患者加用来氟米特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保护患者肾脏和修复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6信号传递系统中GP130,JunB是否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分子病理过程。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20例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组织肾小球细胞中IL6、GP130、JunB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尿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患者IL6、GP130、JunB基因mRNA表达分别是66±09,86±09,67±08,较对照组明显增加(Ρ<001);IL6、GP130mRNA表达与系膜区增宽、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结论: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IL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JunB基因异常表达在其分子发病机理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并与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9月住院的31例男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和同期263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在肾脏受损方面:男性患者肾损害发生早且有较严重的肾损害;(2)肾外临床表现:男性关节疼痛、发热、多浆膜腔积液多于女性,而女性则以面部红斑、光过敏、雷诺现象、脱发为常见;(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男性有较严重的贫血、血小板减少而自身抗体阳性率、阳性滴度较低。结论男性与女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有较明显差别,临床上要注意男性狼疮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探讨补体及内皮素 (ET)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中的变化。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正常人及HBV -GN患者血、尿内皮素的水平 ;用单项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补体水平。HBV -GN患者血、尿ET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而血清补体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内皮素及补体在HBV -GN的发病机理及病情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值高低可作为判断肾损害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尿白介素6检测在狼疮性肾炎病情判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尿白介素6(IL-6)检测在狼疮性肾炎(LN)病情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应用特异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LN患者血清、尿IL-6含量。 结果:各型LN患者尿IL-6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隐匿型尿IL-6含量已有明显升高,肾功能不全型尿IL-6含量显著高于隐匿型、肾炎型或肾病综合征型。活动期LN患者尿IL-6含量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经治疗后明显降低,复发时重新升高。WHO Ⅳ型LN患者尿IL  相似文献   

11.
狼疮性肾炎与妊娠新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妇女,合并妊娠非常多见。本文较系统地综述了狼疮性肾炎与妊娠的相互影响以及狼疮性肾炎对胎儿的影响,并就狼疮性肾炎妇女妊娠的适应症及如何观察、处理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狼疮性肾炎患者甲皱微循环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ies,ACA)与SLE患者的血栓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1~3〕,研究应用微循环显微仪测定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并同时测定ACA,以探讨ACA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甲皱微循环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巨噬细胞局部浸润和增殖在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类狼疮性肾炎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及其与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的方法,观察正常肾和狼疮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相关关系。结果:狼疮性肾炎肾组织有多量的巨噬细胞及浸润和增殖,肾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目,尤其是表达PCNA的巨噬细胞数目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病理与功能损害明显相关。结论:巨噬细胞浸润和增殖在介导狼疮性肾炎的病理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3例正常人及92例搪尿病性肾病不同时期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伴微量白蛋白尿、临床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更显著,且呈依次递增。患者内皮素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显著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其肾功能受损程度及长期糖代谢紊乱有关,且与前者关系更为密切,提示内皮素可能在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测定了20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尿酸化功能和血、尿渗透压。结果显示:LN患者的尿HCO3-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TA,NH4-和NAC的排泄量,LN患者中病理改变呈多灶状肾小管萎缩组(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局灶肾小管萎缩组(B组)(P<0.01)。  相似文献   

16.
肾小管损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在不同类型肾脏病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干燥综合征肾损害9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14例、IgA肾病169例、狼疮性肾炎83例,均行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检测尿RBP、NAG酶、补体C3、α2-巨球蛋白对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进行半定量分级。分析上述四种肾脏病患者尿RBP、NAG酶的变化特点、与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及尿蛋白程度、蛋白尿选择性和肾功能对其的影响。结果: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的干燥综合征肾损害及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尿RBP、NAG酶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相关性良好,其水平高低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的病变程度,受尿蛋白的质、量和肾功能的影响较小;在继发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中,尿RBP、NAG酶的异常升高晚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而出现(IgA肾病尤为明显),且除肾小管间质病变外,其水平高低还明显受肾小球疾病本身的影响,大量蛋白尿、尿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肾功能下降等均与尿。RBP、NAG酶升高相关。结论:尿RBP、NAG酶是评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良好指标。尿RBP、NAG酶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其关联性因疾病的类型和特点而异:在以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肾脏病中,尿RBP、NAG酶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而在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尿RBP、NAG酶异常升高可能晚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出现,且其水平还与肾小球疾病的性质和临床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狼疮性肾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行经皮肾脏穿刺手术的狼疮性肾炎患者42例为狼疮性肾炎组,16例肾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组,结合肾脏病理分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资料,应用Western印迹法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及mRNA在标本中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狼疮性肾炎组肾脏标本中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高(P0. 05)。结论β-catenin蛋白及mRNA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肾脏标本中的表达明显增加,表明Wnt/β-catenin可能参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霉酚酸酯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淋巴细胞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它非竞争性,可逆性也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活性;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B淋巴细胞的抗体形成,并干扰粘附分子的糖基化。在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中,MMF显著改善蛋白质、降低抗体水平、减轻病理损害、延长动物生存时间,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MMF的运用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狼疮性肾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43例SLE及2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抗GBM抗体。结果:SLE组血清抗GBM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SLE抗GBM抗体阳性患者中80%发展成狼疮性肾炎(P<005)。结论:血清抗GBM抗体与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它可以作为狼疮性肾炎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肾活检(其中9例重复肾活检)及病理分型,分析各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活动性及肾脏病理活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病理学异常,Ⅳ型最多见(占42.5%),Ⅳ型LN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高,血清补体C3下降明显;临床活动性及肾脏病理活动性明显;Ⅳ型、Ⅴ型LN肾病综合征发生率高.结论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联系;根据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以大致推测其病理类型,估计肾损害的严重程度;恰当地治疗可以缓解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