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创伤,腮腺损伤是造成涎瘘的最常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我科从1995年9月~2003年9月共收治3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6例涎瘘,男21例,女15例。年龄12岁~54岁,平均32.4岁。面部裂伤32例,手术损伤3例,化脓性感染1例。腺体瘘24例,导管不完全瘘7例,导管完全瘘5例。急性损伤涎瘘24例,陈旧性涎瘘12例。1.2治疗方法腺体瘘唾液分泌量少者,新鲜创口清创缝合后直接加压包扎;陈旧性腺体瘘唾液分泌量少者,瘘口周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与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共48例患者因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与本院接受区段切除或微创活检术,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癌3例,占6.25%.其余45例均为乳腺增生症或伴有其他病变,其中伴有异型增生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形成1例,导管扩张11例,导管上皮增生7例,纤维瘤形成6例,慢性乳腺炎1例.结论 对以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为临床体征的患者应当高度重视,应结合钼靶及B超等辅助检查,必要时活检或手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大鼠颌下腺根部结扎后本腺体上皮成分的反应性变化。术后腺体明显萎缩,镜下观察腺体大部分上皮成分变性退化消失,但腺体周围部少量的腺泡及闰管上皮细胞出现脱分化和增生现象,增生的细胞先形成细胞团或索,然后逐渐分化成腺泡和导管。这种再生现象与大鼠颌下腺的组织发生过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乳房囊性增生病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此种结构变化一方面是导管的囊状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另一方面是导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小叶内和小叶周围的纤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切开乳房腺体时,可见多个大小不同(自粟粒至樱挑大)的囊肿.这是囊状扩张的导管,散布在乳房腺体深部.囊壁大都平滑,囊内含有黄绿色或棕色的黏稠液体.  相似文献   

5.
唾液腺体或导管内形成的结石称涎石,涎石病在临床上不多见,中年人易发,一般无症状,有症状也多有反复炎症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颌下腺导管结石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段清河  田东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632-632,672
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创伤,腮腺损伤是造成涎瘘的最常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我科从1995年9月~2003年9月共收治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包大庆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01-102
乳腺导管扩张症常规需行乳腺扩张导管的区段切除,如果病灶是多个且不在同一象限,或在乳头下,一般需行乳房切除,经我科多年学习总结,改变了该术式,收到较好疗效。方法是:在皮下脂肪与腺体间作较大范围的游离,当游离到乳晕、乳头下时,应尽量保持一定厚度,切断乳管壶腹,行乳头下皮瓣荷包缝合,以隆起乳头,切除病灶,把病灶周围腺体放射状切成数瓣,呈"橘瓣样",再行缝合腺体,以填补腺体缺损,防止乳头悬空、坏死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电离子手术治疗腋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2084-2084
<正>腋臭治疗多采用局部梭形皮瓣切除,或注射硬化剂等,但术后往往形成永久性疤痕,而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应用。根据大汗腺开口于毛囊上部的原理,笔者从2006-2009年利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触笔式操作,气化毛囊、大汗腺腺体及其导管,减少腺体的分泌,阻止经导管排泄,使异味消失,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腮腺涎瘘主要发生在腮腺区手术和损伤后,包括导管瘘和腺体瘘.对腮腺导管瘘一般多主张手术治疗.对腮腺腺体瘘治疗方法多样.我科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局部涂布并加压包扎十例腮腺腺体瘘,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路选 《内分泌外科杂志》2010,4(5):353-353,35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乳腺常见疾病之一,大量临床资料支持本病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癌变率,有报道[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率6%~8%.治疗多采用乳腺病变导管或区段腺体切除,可取得满意疗效,术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上皮内肿瘤     
上皮内肿瘤或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EN),是用来描述人体黏膜,腺体及导管等处上皮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12.
郑碧玉 《求医问药》2011,(9):234-236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的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诊断此病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和病理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根据35例患者腺体内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分为三大类:1.实性、囊实性肿块型;2.导管扩张型;3.局部腺体紊乱型。结论: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导管扩张型和局部腺体紊乱型的检查中仍有局限性,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合理的乳腺增生病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及对比180例乳腺增生病经中医中药、乳腺近红外线治疗半年或1年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彩超改变情况。结果180例乳腺增生病经综合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168例,占93.3%;肿块缩小或消失150例,占83.3%;触及结节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减少或消失30例,占全部溢液的93.0%。彩超:腺体密度减低162例,占90.0%;结节影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导管影变细或消失107例,占全部导管影增粗92.1%;腺体结构变清晰132例,占73.3%。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择合理的乳腺增生病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及对比180例乳腺增生病经中医中药、乳腺近红外线治疗半年或1年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彩超改变情况。结果180例乳腺增生病经综合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168例,占93.3%;肿块缩小或消失150例,占83.3%;触及结节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减少或消失30例,占全部溢液的93.0%。彩超:腺体密度减低162例,占90.0%;结节影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导管影变细或消失107例,占全部导管影增粗92.1%;腺体结构变清晰132例,占73.3%。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王琦教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于前列腺解剖位置特殊,前列腺导管呈直角或斜行进入尿道,不利于腺体引流,而利于尿道病原微生物进入腺体;前列腺上皮有脂膜存在,抗菌药物不易从血浆弥散入前列腺腺泡;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内镜辅助导管袋形改道术治疗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发导管重度扩张的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对腮腺导管前段重度狭窄的患者(8例)及下颌下腺导管前段闭锁的患者(3例)行内镜辅助导管袋形改道术.所有患者患侧腺体伴发导管重度扩张,并有反复肿痛史.术前通过唾液腺造影、CT或B超测定导管扩张和狭窄情况.通过颊黏膜或口底切口将导管扩张段切开并与口腔黏膜缝合,形成改道口.术后定期复查,通过分析临床表现、造影表现及单腺体唾液流率评价疗效.结果:术前测量腮腺患者导管狭窄段长度 5~12 mm,扩张段直径8 ~ 16 mm;下颌下腺患者导管闭锁段长度10~20 mm,扩张段直径6~8 mm.所有患者术后 2周改道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 ~78个月(中位数24个月).8例腮腺患者中2例导管闭锁病例术后3个月导管再次闭锁,分别随访半年、6.5年临床症状消失,且颊部索条状包块消失;1例术后症状消失,但半年后复发,可自行按摩缓解;余5例患者临床症状及颊部索条状包块消失,分泌良好,造影显示导管扩张情况改善.3例下颌下腺患者症状消失,分泌良好;其中2例造影表现良好,1例造影表现有改善.9例管口通畅的患者进行了唾液流率测定,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患侧腺体分泌良好,酸刺激后分泌增加,但稍低于健侧.11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为优5例,良 4例,差2例,总优良率82%(9/11).结论:内镜辅助导管改道术对唾液腺导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发重度扩张病例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舌前腺是口腔黏膜下的小涎腺,具有分泌功能,其导管较短小且开口较多;舌前腺囊肿是由于舌腹侧黏液腺导管系统受到创伤破坏后导致腺体分泌液外渗于组织间或潴留导管内所引起的疾病。囊肿不能自愈,易反复破溃,时大时小;临床表现为半透明、浅蓝色小泡,或肉芽肿样增生。由于舌前腺  相似文献   

18.
粘液腺囊肿是由于导管破裂、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或者粘液腺导管系统部分阻塞,腺体内的分泌物潴留于腺内使导管扩张形成囊性病损.  相似文献   

19.
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亚甲蓝将腮腺染成蓝色,提高识别腮腺导管与面神经的能力,避免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因识别错误或操作不慎而损伤或切断面神经。方法:将0.5%亚甲蓝2毫升从腮腺主导管注入腮腺内,然后,用酸性物质(维生素C片)含于舌背前1/3区,刺激涎腺分泌,将染料排空,最后,手术切除腮腺肿瘤及腺体。结果:切除腮腺肿瘤及腺体后,无一例因识别错误或操作不慎而将面神经损伤,造成面神经瘫痪。结论:使用亚甲蓝对腮腺进行染色,手术切除肿瘤及腺体时的安全性要比未经染色时的手术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乳腺导管的影像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4例哺乳期妇女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测量乳腺导管各级分支的内径、数量与分布特征;另对84例107个非哺乳期溢液乳孔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分析其形态表现,对导管解剖特征与腺体分型并与导管疾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声像图清晰显示乳腺导管结构,未见明显寞样改变,受压后易变形,左、右侧乳头根部汇集导管平均数目分别为(8.6±2.3)和(9.1±2.6)支,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右侧乳头根部主导管的平均直径为(2.1±0.6)和(2.2±0.7)mm,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导管数量、内径与乳晕大小无明显相关性.非哺乳期乳腺导管显示多支型26支(24.3%)、少支型61支(57.0%)和单支型20支(18.7%).致密型乳腺8例、斑点型乳腺9例、分叶型乳腺50例和退化型乳腺17例.病理结果显示:导管内乳头状瘤39支(36.4%)、导管扩张症54支(50.5%),其他14支(13.1%).结论 双乳导管的解剖是基本一致的,导管的数目与内径和乳头大小及乳晕范围无明显相关性.少分级型导管主要分布于分叶型腺体中,单支型导管主要分布于退化型腺体中,以乳头状瘤多见.多分级型导管主要分布于致密型腺体中,以导管扩张症多见.了解乳腺导管的影像解剖特征对导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