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哺乳大鼠和妊娠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变化,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其中雌性大鼠45只,6~8周龄分成未妊娠组、妊娠组、哺乳组,雌、雄鼠按2:1合笼饲养造妊娠、哺乳大鼠模型,每组按7、14、21d时间段正畸牙移动并检测同期骨密度、骨保护素。结果哺乳组胫骨骨密度低于妊娠组低于未妊娠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哺乳组骨保护素高于妊娠组高于未妊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哺乳组正畸牙移动速率大于妊娠组大于未妊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哺乳大鼠骨密度低于妊娠大鼠,低于未妊娠大鼠。②哺乳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在相同力时明显大于妊娠大鼠及未妊娠大鼠,且于21d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琳林  邹林洪  彭春  戴红卫  胡丹 《海南医学》2016,(21):3451-3454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对不同年龄阶段大鼠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模型,以24只12周龄大鼠为青春期组,24只24周龄大鼠为成年组,将每组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分组,又各分为4个实验小组(牙根吸收1 d、7 d、14 d和28 d组),每组6只;设置自身对照,对照组取对侧未加力侧,分别在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加力后1d、7d、14d和28d处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分析牙根吸收率,测量牙移动距离。结果①第1天和第7天,青春期组和成年期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青春期组的牙移动距离大于成年期组(0.71±0.09) mm vs (0.39±0.23) mm;第28天,青春期组的牙移动距离大于成年期组(1.87±0.41) mm vs (1.06±0.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1~28 d均未见明显牙移动距离。②第1天吸收点数及百分比青春期组、成年组、对照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青春期组吸收点比成年组少(5.17±0.75) vs (7.17±0.75);第14天,青春期组吸收点比成年组少(2.17±0.75) vs (4.0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和成年期大鼠均可通过正畸治疗完成牙移动,年龄因素对正畸牙根吸收有一定影响,成年期大鼠的牙根吸收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骨密度、血清骨保护素( 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 RANKL)的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制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第21天处死模型1组,第28天处死正常对照组和模型2组。以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整体右侧胫骨和距胫骨远端约1 cm兴趣区检测骨密度;ELISA方法检测血清OPG、RANKL的表达。结果:模型1组大鼠兴趣区的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2组大鼠兴趣区的骨密度均较模型1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整体右侧胫骨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1组、模型2组血清OPG、RANKL表达及OPG/RANKL比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模型1组与模型2组血清 OPG、RANKL 表达及 OPG/RANKL 比值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胫骨远端骨丢失的发生在整体胫骨之前。造模后第21天和第28天的 OPG 表达降低, RANKL表达升高,OPG/RANKL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畸力对大鼠炎性牙周组织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正常组)和B组(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施加50 g力值,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3、7、14、21天随机处死大鼠,测量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取实验牙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结果 B组牙齿移动距离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B组牙槽骨表面骨吸收,陷窝密集,内含大量破骨细胞,张力侧牙根表面可见新生的成牙骨质细胞。结论牙周病正畸治疗未加重牙槽骨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预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再根据造模后断头取脑时间将15只大鼠随机分为3小组,即7d、14d、21d组。用TUNEL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在第7d、14d、21d均有大量凋亡神经元,与干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大鼠Bcl-2蛋白表达在第7d、14d及21d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模型组大鼠Bax蛋白表达在第7d、14d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和假手术组及正常组(P<0.01),而在第21天各组Bax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各时段凋亡神经元和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明显促进VD大鼠海马组织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阻抑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减轻脑缺血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从而可避免脑卒中患者发展成VD。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抗早2号方对青春期雌性大鼠骨骼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西药组、空白组4组。用药4周,停药2周,每3周采样1次,观察抗早2号方对青春期雌性大鼠胫骨长度、宽度、骨密度及尿吡啶酚(PYD)和血清I型胶原前胶原C端肽(PICP)的影响。结果:停药2周时,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血清PICP降低(P<0.05),尿中PYD含量减少(P<0.05),股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胫骨长径、宽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对照组比较,血清PICP增高(P<0.05),尿中PYD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股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腰椎骨密度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血清PICP、尿中PYD、股骨和腰椎骨密度、胫骨长径、宽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早2号方能抑制青春期雌性大鼠骨骼的快速生长,同时维持骨矿含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的减缓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6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0(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每组24只。将不同剂量熊果酸局部注射于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侧黏骨膜下,每3d 1次,每次50 μL。分别于加力1、3、5、7、10、14、21和28d后测量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移动距离,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牙根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0.5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3、7、14、21和28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减小(P<0.05或P<0.01);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1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的移动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组间两两比较,在加力5、7、10、14、21和28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大鼠牙根组织形态学,随加力时间延长,牙根表面开始出现骨吸收陷窝;随着熊果酸剂量的增加,牙根表面的吸收情况有所缓解。结论: 局部注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可减小大鼠正畸牙移动的距离,随剂量增加,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减小,且熊果酸有减缓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及针康组,分别于造模后24 h、7 d、14 d、21 d进行神经功能评定和行为功能评估,同时应用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3组大鼠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评定及行为功能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第7、14、21天针康组和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定及行为功能评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内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针康组和康复组Brdu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第21天Brdu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加康复训练均能增加成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骨钙素对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微种植体支抗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的20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喂养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将DM大鼠分为DM组(B组),骨钙素干预组(C组),分别在胫骨近远两端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实施腹腔注射骨钙素,检测血糖、骨密度,4周处死,取大鼠胫骨标本,镜下观察微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并计算骨结合率。结果骨钙素干预组血糖低于未干预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结合率骨钙素干预组高于未干预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钙素具有提高糖尿病大鼠微种植体支抗骨结合率,使微种植体支抗更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特异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A)的变化,探讨TrkA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85只体重(200±1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加力组和对照不加力组,并各分为6 h、12 h、24 h、3天、5天、7天、14天、21天亚组,每组5只。选择左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牙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TrkA表达发生改变。TrkA表达量在正畸模型加载后先轻微下调后上调,实验加力组和对照不加力组分别于第7天、第3天时Trk A表达水平达到最高,所有观察区域牙周膜内TrkA表达显著增加,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rkA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多个阶段起作用,参与了牙周膜早期的炎症反应、修复和晚期的改建。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大鼠尿和组织中羟脯氨酸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比色法测定大鼠尿和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发现羟脯氨酸在24小时尿中排泄量,肾血管狭窄型高血压大鼠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羟脯氨酸含量,肾血管型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主动脉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肾血管性高血压组和正常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发性高血压组比正常组明显低(P<0.01),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中,狭窄肾动脉中羟脯氨酸含量高于对侧(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潜伏抑制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观察了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对随后的声音刺激-电击条件化联合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均能显著地降低SD和Wistar大鼠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即建立了潜伏抑制动物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个种系的动物在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90次条件化训练中,无声音前呈现和有声音前呈现的2组Wistar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29.1±5.2)次,(17.8±10.2)次]显著地高于2组SD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16.5±10.7)次,(4.9±3.4)次]。结论与SD大鼠相比较而言,Wistar大鼠的潜伏抑制模型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幼鼠和老龄鼠尾胶原体外的纤维化过程以及幼鼠、老龄鼠腰椎松质骨胶原纤维形态学的变化,探讨年龄对胶原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取2周、20月的鼠尾肌腱各5g,分别利用稀醋酸进行胶原的提取,提取出的胶原低温冻干.取2周龄和20月龄的鼠尾胶原各15 mg,分成3组,每组5 mg,在4℃下分别熔解于10 mmol·L-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幼鼠早期癫痫持续状态与成鼠后海马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健康生后15-20天的Wistar幼鼠54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地西泮干预组和实验组,采用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幼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并持续追踪至成鼠阶段,进行海马结构的常规病理、超微结构以及Timm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一些幼鼠早期癫痫持续状态的海马结构损伤可持续到成鼠阶段,CA3区苔藓纤维发芽现象较幼鼠更为明显,一些致痫幼鼠发育至成鼠阶段后未见到海马结构的损伤性改变。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未见有海马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结论 幼鼠早期痫性发作造成的海马结构损伤性改变可持续至成鼠阶段;幼鼠早期长时间的痫性发作与成鼠后海马硬化有关。一些致痫幼鼠发育至成鼠后并无海马硬化现象,说明海马硬化的形成可能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监测褐家鼠在不同场所、不同时间密度变化以及成年鼠和未成年鼠的构成比,了解褐家鼠的习性,为防鼠控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同场所生态环境,采用夹夜法每隔3个月进行连续性鼠密度监测,将捕获的鼠鉴定分类,计算密度;选择重点场所进行灭鼠实验,灭鼠后2、3、7、9个月进行密度调查,了解鼠密度的变化和恢复时限。结果食物资源丰富和隐蔽场所多的环境褐家鼠密度高,农贸市场、畜牧养殖厂成年鼠和未成年鼠的构成比分别为1∶2.2和1∶2.7,一次饱和性灭鼠后密度恢复时间<60d。食物不丰富、隐蔽场所少的环境褐家鼠密度低、聚集性不明显,城乡结合部成年鼠和未成年鼠的构成比为1∶1.8,灭鼠后密度恢复时间>150d。结论褐家鼠密度及灭鼠后恢复时间与季节、食物和环境状况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一规律为控制其密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阿司匹林(B组)和维生素A、C、E、叶酸(A组)以及二者合用(C组)对孕鼠血清Zn、Fe、Mn、Cu及其胎鼠头部组织Zn、Fe、Mn、Cu、Ca、Co、Pb、Ni、Cr含量的影响.结果:B、C组孕鼠血清Fe、Mn、Cu含量较正常对照组(N组)高(P分别<0.05,<0.001,<0.01),而Zn有降低趋势.A、B、C组胎鼠头部组织Zn、Fe、Cu含量均较N组降低(P<0.01),仅Mn含量较N组增高(P<0.01);但Fe、Mn含量B、C组仍高于A组(P<0.01).而Pb、Ni含量A、B组则明显高于N、C组(P<0.05.<0.001),A组又低于B组(P<0.05,<0.01).提示阿司匹林和维生素可促进孕鼠Fe、Mn、Cu的吸收,但抑制Zn吸收;孕鼠血清Fe、Cu含量与胎鼠头部组织Fe、Cu含量为负相关.B组胎鼠头部组织Pb、Ni含量高和Zn含量低可能是阿司匹林致畸原因之一,也是其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Wistar大鼠及SD大鼠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ST)对谷氨酸所致细胞肿胀的差异。方法 利用新生1 d的Wistar大鼠和SD大鼠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传代培养10 d分别给予1、10 mM谷氨酸孵育48 h,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检测细胞活性,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Image Pro Plus软件测量细胞周长表示细胞体积变化,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 mRNA表达变化。结果 谷氨酸对不同品系大鼠AST活性影响没有差异(P>0.05)。在正常情况下,Wistar大鼠AST周长小于SD大鼠,在给予谷氨酸处理后,均明显大于SD大鼠(P<0.05)。在给予1 mM谷氨酸后,Wistar大鼠AST的AQP4 mRNA表达明显高于SD大鼠(P<0.05)。结论Wistar大鼠AST对谷氨酸所致细胞肿胀较SD大鼠明显,且谷氨酸对两品系大鼠AST上AQP4表达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Wistar及GK大鼠巨大自发性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观察发生巨大自发性肿瘤的Wistar及GK大鼠的生长及生存状况,手术切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两例巨大自发性肿瘤瘤体重分别为502 g和119 g,分别为大鼠体重的64%和24%,肿瘤表面具有完整的包膜,与正常组织边界清晰,没有发现肿瘤含有血管的蒂状结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确定为良性纤维瘤。结论大鼠自发性巨大肿瘤为良性纤维瘤,除瘤体过大对大鼠的活动产生影响外,对生存状况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生后发育期外周组织损伤对雌雄大鼠成熟后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应用持续自发缩足反射、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痛反应定量检测方法,观察不同龄新生大鼠(出生后1,4,7,14,21,28d)外周组织损伤对雌雄动物成熟后(>2mo)伤害性反应是否具有不同影响。结果 ①不同龄新生大鼠(出生后1,4,7,14,21,28d)外周组织损伤对雌雄大鼠成年后的基础PWTL无显影响,且不同性别伤害性处理与非伤害性处理组间也无显差别;但21d伤害性处理后成年雌雄的PWMT不同,雄性PWMT较雌性增高,与对照组相比21d前伤害性处理使雌雄两组的PWMT显下降(P<0.01)。②21d以前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处理对雌雄大鼠成年后持续自发痛反应均无影响,但21d后伤害性处理对雌雄成熟大鼠持续性自发痛反应增强,且雄性大鼠自发缩足反射次数较雌性显增多(P<0.05)。③不同龄新生大鼠外周组织损伤处理或非损伤处理对雌雄大鼠砀上后再接受同样损伤所致热痛敏的程度的时程均无显影响。④与对照组相比,21d前伤害性处理可导致雌雄成熟大鼠组织务诱导的机械痛敏程度减弱和时程缩短且无性别差异,但21d后同样处理对机械痛敏的出现无显影响。结论 新生期伤害性处理与非伤害性处理对大鼠一基础PWTL和组织再损伤后能敏的出现均无显影响且无性别差异;但大鼠的基础PWMT、组织再损伤后PWMT以及持续自发痛反应均易受伤害性处理的影响,在21d后持续自发痛反应有一定性别差异。21d可能是大鼠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和性发育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间点  相似文献   

20.
大鼠氮能神经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庆林  王振华 《医学争鸣》2003,24(17):1572-157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 :2 8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12只 )和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组 (8只 )喂养 4wk后 ,先记录胃电、再行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染色 ;药物组 (8只 ) :观察注射不同剂量硝普钠 (SNP)、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型精氨酸甲酯 (L NAME)后的胃电变化 .结果 :药物组大鼠注射硝普钠或大剂量L NAME后出现了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模型组大鼠胃电节律失常增加 ,异常节律指数 (ARI)和慢波频率变异系数 (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分别为 2 1.8%和 2 5 .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 (ARI和CV分别为 9.5 %和 17.2 % ,P <0 .0 1) ,胃窦肌间神经丛的氮能神经含量也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 (2 1.9%vs13.8% ,P <0 .0 1) .结论 :一氧化氮增多或过少均可导致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