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急性肝炎患者系列血清分型及发病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系列血清的检测来明确肝炎诊断,区分肝炎型别并比较其发病特征,为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ELISA法对60例无慢性肝病史的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66份系列血清进行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并比较不同肝炎的发病特征.结果在这60例急性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乙肝)占46.67%,戊型肝炎(戊肝)占21.67%,未分型肝炎占25%,甲型肝炎(甲肝)合并戊肝占1.67%,乙肝合并戊肝占5.00%,丙型肝炎(丙肝)未检出.乙肝及戊肝均以男性为主,乙肝以50岁以下者居多,戊肝则以中老年为主;戊肝的黄疸表现尤其明显.两者的谷丙转氨酶水平随入院时间延长呈对数线性下降,戊肝下降更为明显.结论无慢性肝病史的急性肝炎以乙肝及戊肝为主,未分型肝炎仍占较大比重;系列血清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以更为准确地进行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07—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病毒性肝炎病例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方法运用SPSS 20.0、SAS9.1.3软件对2007—2012年肝炎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上海市黄浦区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4.64/10万,2007—201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起呈上升趋势。45.83%(77/168)的病例发生在1—4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00∶1,以40~59岁人群为主,占59.76%(92/168)。分型监测显示乙型肝炎发病位居首位,占43.45%(73/168);其次为戊肝,占38.10%(64/168)。结论近年来,黄浦区病毒性肝炎发病呈稳中有降趋势,乙肝和戊肝所占比重上升,肝炎防制工作在继续巩固甲肝低发病率的同时,重点应加强乙肝、戊肝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沈阳地区11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临床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阳地区11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病人临床及流行特征分析李智伟1窦晓光1刘沛1周子文1孙国君2田疆3戊型肝炎多呈暴发流行,部分病例呈散发。本文通过对11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及流行特征分析,探讨沈阳地区散发性戊肝的特点。材料方法(1)研究对象:病例选自1...  相似文献   

4.
王兰 《职业与健康》2006,22(16):1278-1279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或HE)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类肝炎。自1983年前苏联Balayan首次观察到戊型肝炎病毒(HEV)后,第1次获得HEV存在的直接证据,大量的回顾性调查证明。1955~1956、1975、1978年在印度新德里爆发的3次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均是由HEN所引起的。此后,随着人们对戊肝认识的不断深入,戊肝的危害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戊肝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笔者就戊肝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西安市2004-2014年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有效指导两型肝炎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4年间报告的甲型和戊型肝炎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χ2检验和集中度M值等。 结果 西安市共报告甲肝1 740例,年均发病率1.98/10万;戊肝930例,年均发病率1.05/10万。甲肝发病率较高,戊肝发病率较低,两者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甲肝和戊肝总体上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年均发病率城区均高于郊县,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且男性均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上,甲肝以农民(27.76%)为主;戊肝以离退休人员(29.92%)为主。甲肝实验室诊断率逐年上升,戊肝则在90%左右波动。 结论 近11年来西安市甲肝和戊肝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地区均是城区。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男性人群是甲肝发病的重点人群;60岁以上男性人群是戊肝发病的重点人群。甲肝诊断质量逐年上升,而戊肝则一直维持在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自1983年获得HEV存在的直接证据后,国内外关于该病流行的报道大量见诸文献。随着人们对戊肝认识的不断深入,戊肝的危害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江苏省是肝炎高发区,疫情构成曾以甲、乙两型肝炎为主。但近年来,戊肝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为对肝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现对江苏省2003年-2005年戊肝发病特征和趋势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肝炎中有一种特殊类型。即重型肝炎,它可谓是“致命杀手”,其致死率高达60%~70%。重型肝炎也曾叫重症肝炎、肝衰竭、黄色肝萎缩。我国的重型肝炎目前主要由乙肝病毒(HBV)引起,占90%以上,由甲肝病毒(HVA)引起者占1%~2%,戊肝病毒(HEV)引起者占2%~3%,丙肝病毒引起者占3%左右。研究发现。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更易于导致重型肝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赵海燕  邵花平  洪伟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25-125,127
目的进一步认识急性戊型肝炎重叠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急性戊型肝炎重叠EB病毒感染与单纯戊型肝炎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91例戊型肝炎均为散发性,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年龄分布在17~74岁,平均年龄为48岁,男女比例为1.6:1。其中戊型肝炎重叠EB病毒感染18例(19.8%),单纯戊型肝炎73例(80.2%)。戊型肝炎重叠EB病毒感染组重度黄疸(TB〉210μmol/L)、凝血功能障碍(PT〉16s)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戊型肝炎组(P〈0.01)。结论急性戊型肝炎重叠EB病毒感染是导致戊肝病情加重,甚至发展成致死性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是由戊肝病毒(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经粪-口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爆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可引起爆发或流行。戊肝作为主要的病毒性肝炎已被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60岁以上者患戊肝亦称老年戊肝,老年戊肝往往病情重,进展快,重症肝炎比例高。  相似文献   

10.
在2004年3-4月驻广州市某部新兵连发生了一起戊型肝炎(戊肝)的爆发,为了更好地了解戊肝抗体的变化规律,对这次疫情中抗体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胡晖 《中国医师杂志》2007,9(4):571-57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发病率约为0.5%,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紧张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是肝炎高发国家,仅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HBsAg携带率达10%,现症患者60%以上为慢性乙肝,由乙肝恶化发展成晚期肝病导致重型肝炎者占重型肝炎的81%。重型肝炎疴隋危重,病死率极高,内科常规综合治疗死亡率有报道高达50%~80%。甲亢合并重型肝炎,由于甲亢本身的高代谢状态和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使肝炎重症化,治疗难度极大。甲亢合并重型肝炎临床报道不多,其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本文就甲亢合并重型肝炎的^131Ⅰ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2005—2019年报告的戊型肝炎(戊肝)发病情况,探讨影响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戊型肝炎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模块,按发病日期导出2005—2019年戊肝报告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戊肝发病特征进行分析,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对戊肝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戊肝病例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1),报告发病率波动于1.27/10万~5.69/10万。60~69岁是发病高峰,发病例数占比最高的职业是农民,占35.98%;农村报告发病率高于城市(P<0.01),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用海鲜类(OR=1.794)、食用河鲜类(OR=1.826)、喝生水(OR=1.798)、经常外出就餐(OR=1.774)和传染源接触史(OR=11.807)是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老年人、男性、农民是戊肝的主要发病人群。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食用海鲜、河鲜、喝生水、经常外出就餐以及传染源接触史。  相似文献   

1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2):120-123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如东县2005-2013年如东县戊型肝炎(戊肝)月发病数据,了解戊肝的发病趋势和季节性特征。探讨ARIMA 模型在戊肝发病预测方面的应用,为戊肝的早期预警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对2005-2013年如东县戊肝月发病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建立ARIMA 模型,用模型对2014年戊肝逐月发病数进行预测分析,并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ARIMA 乘积季节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既往戊肝的实际发病序列,构建ARIMA (1,0,0)× (1,1,0)12模型,残差序列通过了白噪声检验(P>0.05),模型决定系数(R)为0.92。对2014年各月发病数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ARIMA 模
型能较好地模拟如东县戊型肝炎的发病趋势,构建的ARIMA (1,0,0) × (1,1,0)12模型对戊肝发病情况的拟合结果满意,预测效果良好,可用于戊型肝炎疫情的短期预测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对其肝功能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慢乙肝+甲肝组)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慢乙肝+戊肝组)患者47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及抗HAV IgM、抗HEV Ig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 法检测HBV载量,同时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慢乙肝+戊肝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转氨酶增高,清蛋白下降,总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慢乙肝+甲肝组和慢乙肝组(P<0.05)。慢乙肝+甲肝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转氨酶增高,总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较慢乙肝组显著延长(P<0.05),但两组的清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转氨酶、胆红素有一定影响;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及其预后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107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其影响ALSS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性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ALSS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血清总胆红素(TBIL)、重肝各期及人工肝次数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8.88%,对照组有效率32.61%(P〈0.05),TBIL值随治疗的有效率呈梯度下降;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P〈0.01);ALSS治疗次数以2-5次为最佳,占80.37%,总有效率为67.44%。结论ALSS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一项有效措施,但要选择最佳时期(TBIL≥200 mol/L、早、中期),最佳治疗次数(2-5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996-2006年邻水县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邻水县11年间传染病发病率、发病病种变化以及发病顺位。结果11年间邻水县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0种19665例,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93.10/10万;死亡5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54/10万;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肺结核、乙肝、肝炎(甲肝、戊肝和未分型)、痢疾、麻疹和乙脑6种传染病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5.83%。结论1996-2006年邻水县传染病总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肺结核、乙肝、肝炎(甲肝、戊肝和未分型)、痢疾、麻疹、乙脑是传染病发病的主要病种,应积极做好相应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顾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传染科两年来收治的1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重型肝炎病人继发感染率为66.88%;死亡病例的感染率高达92.59%。表明感染是重型肝炎主要和严重的并发症。根据上述情况,应该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这对提高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重迭感染戊型肝炎的观察葛敬春(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30021)随着戊型肝炎的研究迅速发展,一些资料表明,乙肝病人重迭感染戊肝,比乙肝单独感染的病人病情更为严重,预后较差。为了更好地了解戊肝病毒(HEV)与乙肝病毒(HBV)重迭感染,有无特殊临...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许昌市魏都区病毒性肝炎(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魏都区1999-2008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肝炎合计发病3685例.年均发病率为101.65/10万。1999-200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0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10万).甲肝为4.03.乙肝为78.84,丙肝为13.93,戊肝为0.71。未分型肝炎为5.77;男性为123.16.女性为79.74(P〈0.01);0~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岁分别为23.60、57.82、112.61、107.90、128.88、146.49、107.99、135.22、101.55(P〈0.01)。发病高峰.肝炎、乙肝、丙肝、未分型肝炎不明显,甲肝、戊肝为2~4月。[结论]魏都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甲肝发病率下降,乙肝、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第一组)及35例未行人工肝支的影响,探讨PCT水平改变对重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测定46例经人工肝持系统治疗(仅行基础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第二组)治疗前后、3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第三组,即对照组)血清PCT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均检测了PCT,PCT阳性率:第一组为91.30%,第二组为85.71%,第三组为7.69%;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89,P〉0.05);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与第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分别为6.82与5.89,P均为0.01)。第一组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PCT阳性率为54.35%,与治疗前91.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82,P〈0.05)。治疗好转率:第一组为54.35%,第二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87,P〈0.05);两组好转患者PCT阳性率分别为24.00%、21.43%,差异无显著性(x^2=2.65,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能降低重型肝炎患者PCT水平,PCT可以作为观察重型肝炎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