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父亲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以及HBV定量与婴儿感染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母亲HBsAg阴性、父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40例(A组)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母亲HBsAg阳性、父亲HBsAg阴性的新生儿40例(B组)及父母双亲HBsAg均阴性者40例(C组)作对照,采用血清荧光免疫试验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新生儿血清HBsAg及HBV-DNA水平以及父/母血清HBV-DNA拷贝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阳性率为32.5%,B组阳性率为35.0%,C组无1例感染,而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父代、母代HBV-DNA含量越高,其子代感染率越高。结论:HBV可能通过父婴途径垂直传播,其感染率与母婴传播相当,且与父代血清HBV-DNA含量的高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父亲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对其新生儿是否携带HBV-DNA的影响,以明确需要阻断HBV父婴垂直的人群。方法以父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以及HBV-DNA均阴性的56对夫妻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夫妻双方血清以及新生儿的脐带血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标志物、HBV-DNA载量。以新生儿HBV-DNA载量结果作为分组依据,比较两组父亲HBV-DNA载量。结果以新生儿HBV-DNA载量结果作为分组依据,新生儿血清HBV-DNA阳性父亲HBV-DNA的载量显著高于新生儿HBV-DNA阴性者父亲HBV-DNA的载量(P0.01)。结论男性血清HBV-DNA阳性并且载量106copies/m L是HBV的父婴垂直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孕前降低男性血清中HBV-DNA的病毒载量来降低HBV垂直传播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情况。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阴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中HBV-DNA。结果:502例HBsAg阴性孕妇血清HBV-DNA阳性40例,其中27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总阳性率5.38%。以HBeAb+HBcAb+组合模式的宫内感染率最高,达12.50%,而HBVM全阴性者发生宫内感染率最低,为1.10%。结论: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sAg阴性孕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对发现其HBV宫内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娜  胡建文  王娉 《海南医学》2011,22(6):98-99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e抗原阴性,探讨表面抗体、e抗体和核心抗体均为阳性的父亲能否引起乙肝病毒的父-婴垂直传播.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父亲及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5项均阴性,父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中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5.
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新生儿HBV免疫失败与宫内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IL-2)的相互关系,探讨HBV母婴传播致新生儿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内在机制.方法:52例HbsAg阳性无症状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实验组,8例HBV M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巢式联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检测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 DNA,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HBV M),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合免疫法检测PBMC在植物素(PHA)和HBsAg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IL-2的含量.结果: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者免疫接种失败率明显高于PBMC中HBV DNA阴性者,有显著差异性(P<0.01).PHA或HBsAg刺激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PBMC中HBV DNA阳性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PBMC中HBV DNA阴性者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HA或HBsAg刺激下,免疫接种失败新生儿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明显低于免疫接种成功新生儿和正常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并侵犯PBMC,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侵犯PBMC可使其IL-2分泌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淑凤  冯慧芬 《医学综述》2005,11(10):956-957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调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率;将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HBV DNA阳性组与HBeAg/HBV DNA阴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主动免疫法,新生儿用乙肝疫苗24h内、1、6月注射乙肝疫苗,B组新生儿乙肝疫苗+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用ELISA法检测母亲的血清及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PCR法检测HBV-DNA,随访1年检测小儿HBVM。结果HBeAg/HBVDNA阳性组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率高于HBeAg/HBVDNA阴性者(P=0.000)。HBeAg/HBVDNA阳性组孕妇的A组阻断率高于B组阻断率(P=0.024);阴性者的A组阻断率与B组阻断率无明显差异(P=0.910)。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起到阻断作用,但主动+被动免疫能增强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 HBV-DNA 斑点杂交、SPRIA 及 ELISA 等方法检测新生儿出生48小时内外周血 HBV 标志,50名 HBsAg 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中,HBsAg 阳性5名(10%),抗-HBc 阳性48名(96%),抗-HBs 和抗-HBcIgM 均阴性。34名 HBeAg(ID)阳性母亲的婴儿中,具有 HBV 子宫内感染血清学标志者3名(8.82%)。SPRIA 检测 HBsAg 是目前诊断新生儿 HBV 感染较为敏感的方法。介绍新生儿HBV 子宫内感染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婴幼儿HBV感染2/3为水平传播造成,故暴露前预防非常重要。为了探寻新生儿暴露前预防的既节省、又有实效的最佳剂量和HBV隐匿感染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我们对母亲HBsAg阴性且按0-1-6方案完成首剂不同剂量的281例1岁婴儿进行了血清HBVM随访观察,并检测了部分婴儿血清 HBVDNA。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简易的方法是血清HBV标记物(HBVM)的检测。目前临床多以血清免疫学HBVM作为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临床及病毒学实验发现,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并不能排除HBV感染,随着PCR方法对血清中HBV-DNA检测及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肝组织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检测的开展,发现血清HBVM阴性的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并不少见。为此,我们对2003年2月至2004年6月有完整资料的住院患者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血清中HBVM阴性而有病毒复制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携带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 (HBV)携带情况以及探讨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随机抽取 6 2例孕期检测有一项以上乙肝血清学指标 (HBVM)阳性且肝功能正常产妇及 10例乙肝标志物阴性的健康产妇作对照 ,采用PCR技术检测其初乳中的HBV -DNA ,并与血清乙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 2例HBVM阳性产妇中有 35例检出HBV -DNA(5 6 5 % ) ,而对照组中无一例阳性。HBeAg阳性组产妇初乳排毒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对乙肝标志物阳性产妇 ,除对新生儿加强免疫外 ,还应检测其乳汁中的HBV -DNA。若乳汁中HBV -DNA阳性 ,则不以母乳喂养为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干扰素阻断父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2年3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460例男性慢性HBV感染者及所生新生儿进行研究。研究组为23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并停药的患者及半年后其与配偶自然受孕所生新生儿:对照组为230例不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与其配偶自然受孕所生新生儿。观察两组患者生育前HBV定量水平及两组所生新生儿HBV感染情况。结果HBV父婴传播高风险阈值为≥1.O×10^6 copies/mL。干扰素治疗后,父婴传播风险下降31.87%,而对于高病毒载量患者,父婴传播率无明显改变。结论HBV水平高者,其子代感染HBV可能性大;干扰素治疗后HBV垂直传播的风险明显下降。但对于过高病毒载量患者,干扰素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PCR技术在乙肝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及HBV-DNA与HBVM间的关系,对524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清采用PCR与ELIAS进行检测。结果:HBsAg、抗-HBc、HBeAg三项阳性组,HBVM全阴组,单项抗-HBs阳性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80.14%、47.62%、26.47%,提示三项阳性组HBV-DNA检出率是8组形式中的最高组,标志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BVM全阴组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病毒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乙肝前Sl蛋白(PreSlAg)以及乙肝两对半(HBVM),探讨HBV—LP与HBV—DNA、HBeAg、PreSlAg的关系及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检测174例乙肝病毒患者血清标本,HBV—LP、PreSlAg以及HBVM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RV—DNA。结果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中,HBV—LP、HBV—DNA和PreSlAg的阳性率分别为83.3%、78.2%和65.5%,前两者与后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HBV—LP与PreSlAg的阳性率随着增加,同时HBV—LP吸光度OD值也随着增加。对HBeAg阴性的血清,HBV—LP的阳性率(79.1%)明显高于IreSlAg的阳性率(65.6%)(P〈0.05)。结论HBV—LP与HBV—DNA有良好的正相关性,HBV—LP与HBV—DNA的符合率高于PreSlAg,HBV—LP检测可以作为反映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的血清免疫学指标,也可作为判断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PCR 法检测 HBV DNA 及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HB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即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不同组合存在状态之间有差异,以伴有HBeAg(+)的组合形式即HBsAg(+),抗 HBc(+),HBeAg(+)者、HBVDNA检出率最高(9434%),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中出现抗体及其五项全阴者仍有HBVDNA检出。结论:HBeAg确是HBV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标志,但仅靠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来判定HBV的复制是不够准确的,同时用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反映体内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液病毒含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唾液、男性精液、女性阴道分泌物中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方法 :使用荧光免疫PCR法对乙肝患者血清、唾液、男性精液、女性阴道分泌物进行HBVDNA定量测定 ,同时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HBeAg。结果 :乙肝患者HBVDNA的含量在血液中最高 ,其次是唾液。男性精液、女性阴道分泌物HBVDNA均为阴性。血清HBeAg阳性者和阴性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96 .4 %和2 3.7% (p <0 .0 1) ,血清HBeAg阳性者唾液可检出HBVDNA ,阴性者未检出。结论 :乙肝患者HBeAg阳性者血清和唾液HBVDNA阳性率高 ,传染力强  相似文献   

16.
刘晓蓉  李萍 《四川医学》2009,30(12):1932-1934
目的了解对乙型肝炎携带孕妇进行阻断治疗后新生儿乙肝标志物的模式及其意义。方法对我院近两年分娩的333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及其与母亲模式的关系。结果新生儿HBVM模式一共有17种,新生儿的模式多于孕妇;通过配对观察:新生儿所出现的阳性结果几乎都是其母亲所具有的阳性结果,即胎儿几乎没有自己产生出新的抗体;胎儿HBeAg阳性而可能同时出现HBsAg阴性。结论新生儿体内的抗原抗体几乎来自于母体;孕期采用HBVIG阻断治疗,其新生儿HBsAg阴性不能认为没有被乙肝病毒感染;实际宫内感染率应该高于出生时酶联免疫法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296例HBsAg阴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这两组的妊娠并发症,围产儿结局及胎儿发育指标。结果:1. 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盘体积较HBsAg阴性孕妇小。孕妇HBV感染状态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及FGR发生率无明显关系;孕妇HBV-DNA阳性组的胎盘体积较阴性组小,ALT异常组的胎盘体积大于ALT正常组。2. 新生儿HBsAg阳性组的出生体重、身长,胎盘体积均较阴性组低,FGR发生率较阴性组高。3.新生儿HBeAg阳性组FGR发生率较阴性组高,胎盘体积较阴性组小。4.新生儿HBsAb阳性组胎盘体积较阴性组大。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胎盘体积缩小,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儿HBsAb对胎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免疫预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父婴传播的免疫预防。方法选择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并分析父亲与婴儿所携HBVS基因同源性,对受染新生儿实施免疫预防方案,1年后检测HBV表面抗体并评价免疫效果。结果16例婴儿出生时在脐带血中检测出HBV感染标志。对父亲与婴儿所携HBVS基因第451~660位核苷酸进行序列分析,同源性在98~100%之间,并检出488、491、494、530、546、581位核苷酸变异导致112、113、114、12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随访10名婴儿,9名在实施免疫预防后1年HBV表面抗体阳转,其中126位氨基酸变异株感染的2名婴儿HBV表面抗体滴度低且同时可检出表面抗原。结论存在HBV的父婴传播途径;免疫预防后受染子代表面抗体阳转率为90%,感染HBV126位氨基酸变异株的子代保护性抗体低下。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血清B、C型HBV感染与临床诊断抗病毒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静  王波  刘微 《吉林医学》2006,27(1):26-27
目的:研究吉林省HBV感染的优势基因型,寻求临床开展HBV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方法:562例HBVM阳性血清采用PCR扩增,HBVDNA和限制性片段长度(PFCP)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其中72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结果:对吉林省562例HBVM阳性血清HBV基因型检测,其中C基因型388例(占69.0%),其次为B基因型97例(占17.3%),BC混合基因型44例(占7.8%),CD混合基因型18例(占3.2%),D基因型8例(占1.4%),未定型5例(占0.9%),未发现A,E,F型;对72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后B基因型,C基因型6个月,12个月HBVDNA阴转率为90.0%、100%和61.1%、72.2%,对其中HBeAg阳性者,B、C基因型6个月,12个月阴转率分别为18.2%、36.4%和19.4%、10.6%,两者对比P<0.05。结论:吉林省HBV感染基因型分布以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而且C基因型感染者大多数病情重于B基因型,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多发展为肝硬化,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