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10月号发表的范行准先生"'黄帝众难经注'、'玉匮针经'作者吕广的年代问题"一文,除钦佩范先生的卓见和完全同意范先生断定吕广是隋以前的吴地人而不是三国时人的正确论证外,我个人还有一点与范先生不同的浅近看法,特地提出来和范先生商讨,并望同道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李云先生《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的基础上,对《难经》一书在皇甫谧《甲乙经》中被引用的情况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和分析.初步的结论是:皇甫谧对于《难经》的引用是有选择性的,并非《难经》一书中所有关于针灸部分的内容均被其书穷尽性地加以引用.虽然尚缺乏更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从相关信息初步推测,皇甫谧所引用的《难经》有可能是吴·吕广的《众难经注》.  相似文献   

3.
孙现鹏 《中医研究》2010,23(8):77-78,F000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4.
《〈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是对《难经》早期注本——吴·吕广注本和唐·杨玄操注本的一次全面的整理和研究,此项工作具有如下特点和意义:选材精当,研精细密;详悉旧注,明辨疑似;提供线索,启迪后学。这对于促进文献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诊家枢要》则是脉诊专著。《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两书的分析探讨,论述了滑寿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内经营气脉度运行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难经》据古义献记载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以阐述《内经》的主要部份,文笔简明,后世以内、难并称.注释《难经》的始自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杨康候等五人的注,经明·王九思、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等人以五家注而编辑,世称王翰林《难经集注》.此外尚有很多人注释,如金·张元素、元·滑伯仁、清·徐灵胎等,而以明·张世贤《图注难经》流行较广.总而言之,都是"疏不破注,注不破经"并无新义.《难经》研究脉度取《灵枢》将骨度、五十营、营气、脉度、营卫生会等篇概括为:一难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呼吸气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五十度周身,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从寅复起."进一步说明脉度"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取法于寸口也."  相似文献   

7.
《难经捷径》是日本医家曲直濑玄由所著《难经》研究性著作,成书于宽永十四年(1637年),本书校注结合,以注为主,是日本现存较早、较有特色的《难经》校注本之一。本文主要从《难经捷径》的作者、主要内容、校注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该书的学术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难经》是以质疑问难的形式解释《内经》的理论性著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注释,而是发挥至理,剖析疑义,以垂示后学,诚为学习《内经》之津梁。尤其是其自出机杼,有所创新,补《内经》之所未发,扩前圣而启后贤,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代医家常以《内》、《难》并称,把《难经》也尊为“医经”,认为是学者升阶岐黄堂奥登堂入室的必读著作。但近年来,似有忽视学习研究《难经》的倾向。今特撰本文,为学习《难经》一呼,并供进修或自学者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难经》作者及其时代《难经》为什么叫《难经》?难是问难,即从《内经》中提出问题来解答的书。《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皇甫谧曰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惟《伤寒论》序称撰用《八十一难》则汉末已有《难经》。《隋志》称二卷,《旧唐志》称《黄帝八十一难》一卷,秦越人撰。按秦越人史称扁鹊。据《史记·扁鹊传》所记扁鹊非一人一时之事,学者认为扁鹊系名医之称  相似文献   

10.
以《难经》关于人体器官重量的记载,与现代人体器官的大小及重量进行比较,将《难经》的"两"折算为现代计量单位,一两约在14.55~25.63g之间,平均19.63g。由于《难经》是成书于汉代的医学著作,故这一结果对于判断《伤寒论》"两"的量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大多研究《难经》的学者都认为它是解答《内经》疑义的著作。在今天,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然而,现在也有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的论证却并不十分可靠,以致近几十年出版的《难经》教材以及相关医史著作中,仍然认为《难经》是阐释《内经》要旨之作。本文从《难经》问难中针对的"《经》言"出发,将八十一难分为三大类,即问难并非针对"《经》言",问难中所称引"《经》言"未必见于今本《内经》,以及所引"《经》言"虽见于今本《内经》,解答却与今本《内经》内容相冲突或重复,进而从这三方面出发,通过对文献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寻找《难经》并非是解答《内经》疑义之作更为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关于"阴火"理论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以及李东垣相关著作的研究,认为李东垣之阴火理论是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的一次理论整合与创新,并提出"阴火-三焦-脾胃-元气"模式,将阴火与脾胃、元气、三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对阴火理论概念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难经》的脉诊体系作了系统论述,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体系对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形成的影响。因此,提出《难经》脉诊体系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两个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郭文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834-1835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内经》对中医学术奠基于前,《伤寒杂病论》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于后,处于其间的《难经》,其对学术的创新反隐而不彰。特别是以撰集、整理《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脉经》,以脉学第一部专门著作的身份行世以后,《难经》脉学理论及其学术意义更为世人所忽略。认识《难经》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当代脉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所言“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预防思想的精华,其与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临床有密切关系,故有必要对其渊源,含义及其价值等作以探讨。一、知“治未病”之渊源“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最早由《内经》提出,之后《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也有不少论述。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相似文献   

16.
浅论《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钰桢 《陕西中医》2008,29(4):499-500
目的:探讨《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方法:对《内经》和《难经》中有关按时针刺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论:《内经》按时针刺的"时"的内涵比《难经》广,两者对针刺深浅结合四时的解释有异,两者中五腧穴四时应用不同,两者对四时五脏针刺手法的论述有所不同,此外,《内经》提出四时误刺的后果,而《难经》中未提及。  相似文献   

17.
汉代以前中医书籍存在较多药症相应、方症相应的单一思维论述;《黄帝内经》《难经》借鉴当时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是中医从经验到理论化的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融合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类著作和《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方类著作,将经方和医经相结合,实现了由"药症相应""方症相应"到"方证相应"的飞跃。《伤寒杂病论》虽然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形成了辨证论治思想,但是很大一部分内容仍以药症、方症相应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8.
命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门浅识“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此后,从难经开始,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如《三十六难》云:“肾两者,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徐灵胎氏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他的各种著作中,兹根据他的医学著作而加以评介其医学学术思想.坊本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洄溪医案》、《医贯砭》、《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书,这些肯定是他的著作;另有《内经诠释》、《脉诀启悟》、《伤寒约编》、《杂病源》、《脉学论》、《六经病解》、《舌鉴总论》、《女科医案》等,或则无所见解,或则持论牴牾,显系坊间凑集,非徐氏手笔甚明.另有徐批《临证指南》和《外科正宗》,  相似文献   

20.
<正> 《难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医籍之一,向与《黄帝内经》联称为“内、难二经”。在传统医学中,历来很重视,宋代曾列为国家培养高级医药人才的教材之一。但近年来,却有被忽视的倾向。我在学术活动中,对《难经》的著作时代、著者、分篇等问题,均已形成自己的浅见。对于这种问题,愿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抒浅见,从事探讨,俾问题更加深入。关于《难经》的著作时代:第一,为战国秦越人(扁鹊)所撰说。此说出自唐·杨玄操,并为滑寿、徐大椿、刘伯骥等所接受和赞同。其均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而且我皆有所讨论,故不赘述。而余嘉锡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