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34例Ⅰ期高血压病,46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的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并与30例健康人对比。结果:健康对照组QTd为(24±19)ms,Ⅰ期EH组QTd为(35±17)ms,两有差异有显性,EH合并LVH组QTd为(76±24)ms,与对照组和Ⅰ期EH组的差异均有显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BPV)及Q-T间期离散度(QTc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9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静息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左室重量指数、QTcd及BPV等相关参数.结果:LVH组平均左室重量指数为(158.68±23.57)g/m2,明显高于左心室正常组(P<0.001);LVH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校正QTcd均明显高于LVH组(P<0.01~P<0.001).结论:老年患者高血压LVH与BPV有关,LVH是心律失常、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BPV可作为降压治疗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QT离散度 ,研究左心室肥厚病人QT离散度的变化及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 45例 ,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者 40例 ,健康人 40例 ,测定QT离散度。结果 ①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高于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和健康组 (6 0 .5 6± 13 .15 ,45 .2 4± 11.0 9,38.18± 9.2 8,P <0 .0 1)。②高血压不伴左心室肥厚组QT离散度高于健康者 (4 5 .2 4± 11.0 9,38.14± 9.2 8,P <0 .0 5 )。结论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QT离散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控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EH患者95例,分LVH组和无LVH组,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所选人员均测QTd、JTd及24小时Hoher心电监测,并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和比较。结果 合并LVH的EH患者QTd、JTd显著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结论 QTd、JTd可作为一项EH并LVH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由于易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成为一项独立于血压之外的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子。而QT离散度(QTd)在临床上已被证实可作为室速、室颤的一个重要的预删指标。为了探讨QTd在高血压LVH中的临床意义.拽们分析了48例高血压病患的QTd及其有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将53例伴有左心室肥厚(LVH)的高血压病(EH)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治疗组(27例)和拜心通治疗组(26例),对比2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对该5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QTd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依那普利组和拜心通组QTd分别为(71±20.4)ms和(73±22)ms,治疗后依那普利组为(47±16)ms,拜心通组为(42±13)ms,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QTd均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间QTd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LVMI与QTd呈正相关关系(r=0.5071,P<0.01)。提示:LVMI与QTd之间有内在联系;依那普利和拜心通均有减少QTd的作用,两者该项作用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致左心室肥厚患者所引起的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测定,计算QTd、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以4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组QTd明显高于高血压左心室正常组(P<0.01);而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所致左心室肥厚引起QT离散度(QTd)增大,QT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一种预测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以便为该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可引起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QT离散度(QTd)升高与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等事件有关。本文通过高血压患者的QTd、左室后壁厚度探讨其内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李亚瑞  王立羽  高金霞 《北京医学》2013,35(10):828-83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LVH和非LVH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各时段(白昼、夜间和24h)的血压标准差反应血压变异性,分析血压变异性和LVH的相关性。结果 LVH组各时段收缩压显著高于非LVH组(P<0.05)。LVH组和非LVH组比较,24 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收缩期血压变异性与LVMI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LVH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期血压变异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左心室肥厚对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左心室肥厚(LVH)对高血压病(EH)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用心脏超声检测法求得左心室重量。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较正后QTd(QTcd)。对33例LVH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Lown氏分级三级以上定为有室性心律失常者。结果:EH合并LVH组(EH+LVH组)患者QT与QTcd明显大于EH无合并  相似文献   

11.
梁华文 《四川医学》2004,25(12):1318-1318
目的 分析 60例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 (QTd)。方法 以 47例单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者与 3 0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 (QTd)作对照。结果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d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病人 ( 82 .71± 12 .8vs 65 .2 4± 8.5 1ms ,P <0 .0 5 )及血压血糖正常者 ( 82 .71± 12 .8vs 43 .72± 11.1ms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QTd明显升高 ,可能是本病患者易发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丽 《中原医刊》2011,(7):63-64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肥厚组与无肥厚组。同时选择5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与正常对照组或无肥厚组24h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肥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变异性除白昼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后者对前者有促进作用,前者对后者的风险性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猝死原因之一[1] ,而这又与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所致的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有关。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 (ACEI)在发挥有效的降压作用同时 ,对高血压性左心肥厚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观察卡托普利对 4 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的QT离散度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5月住院患者中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病人 4 4例 ,其中男 33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50 1岁 (39~ 6 8岁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 2 2例 ,两组病…  相似文献   

14.
近年对QT离散度(QTd)的研究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关注,它被认为是一项很有价值的预测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图指标。本文收集57例住院高血压(EH)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测定QT离散度以探讨EH患者QTd的变化及其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体表心电图标准 12导联 QT间期的变异即 QT离散度(QTd) ,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已基本被国内外学者公认 [1 ,2 ] 。国内早有报道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 hypertrophy,L VH)患者 QTd明显增加 [3 ]。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们采用倍他乐克对 6 6例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 (L VH)患者治疗 8周 ,观察倍他乐克对 L VH患者校正后 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符合 WHO确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经超声心动图检出合并 L VH者 6 6例 ,其中高血压病 2级 42例 ,高血压…  相似文献   

16.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左心室肥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新指标。伴左心室肥厚(LVH)的高血压病患者QTd增大。佩尔地平(钙拮抗剂)能逆转LVH,但能否缩短QTd,目前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桦  刘海燕 《吉林医学》2009,30(20):2417-2418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95例,检测其体表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高血压LVH与非LVH的QTd分别为(62.4±24.3)ms及(51.5±23.7)ms,LVH明显高于非LVH者(P〈0.05)。直接相关分析显示QTd与LVH、LVMI(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呈正相关。室性心律失常Lown′sⅢ级以上者QTd明显高于Lown′sⅡ级以下者。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9%,明显高于QTd〈60ms者(14.9%)。此标准预测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7.95%和29.85%。结论:高血压伴LVH者QTd明显高于非LVH者,其QTd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s分级有关,其中QTd≥60ms者Lown′s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QTd〈60ms者,故QTd可作为预测高血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QT间期是指心电图中从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包括心室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在心室除极正常时,QT间期已成为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常规心电图分析指标。QT间期是临床心电图学中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常常要测定QT间期是否超越正常界限值。QT间期的数值对心肌损害、某些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的诊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时更是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对猝死和室速研究的深入,人们了解到心室肌复极异常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位置,QT间期延长是室速发生的重要机制,QT间期又将在室速的诊断中发挥作用。单一测定QT间期难以判断心室肌复极的离散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各导联间差异(QT离散度)与心肌复极时间离散度密切相关。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的QT间期存在着持续的微小差异,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即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简称为QT离散度。越来  相似文献   

19.
20.
探讨QT离散度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关系。对7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QT离散度和左室重量指数的测量,并与健康成人组对比,以了解心肌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