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医字在繁体字中有两种写法:一为醫,一为毉?赜谡饬礁鲆阶值姆治?在医史文献里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古代医术,分为四派:一日按跻,二日砭石,三日针灸,四日汤剂,故古之医字,系按四派组合而成。即“匚”,指按(足乔)也,“矢”,指砭石也,右侧之“殳”,说针灸也,下段之“酉”明汤剂也。在汤剂未发明之前,医字下从“巫”,所以篆书无下从酉的医字。另一种说法是古醫字左上从“匚”,表示一方形袋;“匚”中写“矢”,表示箭矢放置  相似文献   

2.
醫字考释     
醫是一个会意字。古人所造文字,含意深刻。“醫”字由匚、矢、殳、酉等字组成即为其例,今试考释其含义,以质高明。1、匚,音喜。《唐韵》:“胡礼切”。《集韵》:“户礼切,从奚上声”。《说文》:“衺[音斜]徯切,有所挟藏也”。《精蕴》:“匚受物之器也”。[音隐]《说文》:“匿也,象(辶只)[音契]曲隐弊形”。引伸为医者对患者施术治疗之体态,如用“按跷”等手法为病员疗疾。  相似文献   

3.
“醫”字解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26-1026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21年),“醫”是一个会意兼形声,从殹(yi)、从酉(you)。“殹”,治病时的扣击声;“酉”,用以医疗的酒。“醫”本义是治病的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刺络,灸络及络脉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络刺,又称刺络。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治病方法。现多称放血疗法。是指用锐利的针具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由于本法的实施标志是放出少量血液,从本质上看“刺破浅表脉络”就是指皮表的浅在的动...  相似文献   

5.
针法,是医生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调整经络、脏腑气机,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操作方法。针法运用是否恰当,是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所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针刺因时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对《内经》的有关方面作了补充发挥,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法概貌,对国内外针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针刺手法针刺手法,主要介绍针刺的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多种手法。 (一)进针与出针:一般右手持针,称之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持针姿势,一般以姆、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相似文献   

6.
《灵枢·官能》“工之用针”部分论述了针刺补泻的具体操作。通过分析《灵枢》篇章排列体例以及后世针灸医籍体例可知,针具选择被列为针刺操作步骤的第一步。“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作为首句,是针刺补泻的首要步骤,应当指针具选择。出土文物表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存在圆柄和方柄2种针柄样式。在针具上进行特别设计以控制捻转角度大小使之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符合“工之用针”主旨,亦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捻转误操作。故认为,“泻必用员”“补必用方”可能是指“泻法用圆柄针、补法用方柄针”。  相似文献   

7.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8.
“巨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刺”出自《灵枢·官针》,其内容:“左取右,右取左”,系交叉针刺法,为《内经》刺法之一。对这一刺法为何用“巨”字命名,历来少见解释。上世纪80年代陈克勤,因其难以解释,就认为“巨”字是“互”字的误写[1],却又未提出任何佐证资料,显然只是一种臆测,于事无补。考“巨”字,最初的字义有二,其一,义大;其二,指曲尺。如《说文·工部》:“巨,规矩也。”什么意思呢?“规”是画圆的工具;“巨”乃曲尺,专门用来画方形的工具。《说文》还说“矩、巨,或从木、矢。”段玉裁注“按后人分别巨,大也;矩,法也、常也,与《说文》字异……《唐韵》作矩、…  相似文献   

9.
范行准先生《释医》一文,完成于1937年11月,见刊于《医史杂志》1951年3-4期合刊。从“医字造端于殴疠”,考证了巫、工、医的演变,并对“殴何以训恶姿”、“击中声”及医与候、疾之纠葛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1],是篇可供借鉴的佳作,但也不乏可商或有待发挥的问题。鉴于范文见刊数十年来未见更为深入的讨论,故以该文为基础稍作补释,借以就正于读者。医从匚矢的意义与巫医驱疫医字的三大“部件”(医、殳、酉)中,医是讨论最多或最受关注的“部件”。范先生引罗振玉、王国维等说,均以甲骨文“”。“象矢著人腋下……知此亦疾字也…  相似文献   

10.
对于"醫"字的探源,仅从"得酒而使"之义分析,尚未全面。形声造字,多以声符为其字义之纲,而以义符为其字义之目。"殹"、"易"都有相同读音,而"易"有治病除疾和体平身安两重意思,自此则"醫"字义圆通。  相似文献   

11.
砭石、九针说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戎 《中医药文化》2001,18(2):30-32
针刺所用针具最初是由石、骨、角、陶、竹等制成而非金属,制针的石叫做砭石,也有叫砭针的,故针刺在古代有砭刺之称,至今仍有针砭时弊之类的说法。但是,砭石(或砭针)最初的功用是否就是“针刺”呢?我们不妨从最能反映当时医学水平原貌的上古文献或考古成果中加以考察,或许可以了解到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古医籍《五十二病方》,据唐兰等学者考证是马王堆出土十几种简帛古医籍中最古的一种[1],乃系《黄帝内经》之祖本,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在《五十二病方》中,有“燔小隋(椭)石,淬酸…  相似文献   

12.
半刺法,取法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中是这样描述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1]浅内即浅刺,疾发针是指迅速拔针,无针伤肉是要求针刺时不伤及肌肉。对于这一刺法贺普仁在《针具针法》一书中写道:“半刺……这种刺法是浅入针而急速出针,仅刺皮毛而不伤肌肉,比浮刺要深些,虽属于浅刺法,但不像梅花针那样浅。”[2]可见半刺法其实是一种快速针至皮下即迅速出针的点刺法(笔者认为用点刺法称呼半刺法比较恰当)。在临床上笔者采用这一刺法治疗多种疾病取得很好的…  相似文献   

13.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根据病位深浅,施行浅刺或深刺的针刺法,是临床必须遵循的证治规律。1 浅刺法的范畴和方法浅刺法,是用毫针、鍉针、皮内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针具,浅刺皮部与络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浅刺与深刺是相对的概念,应以针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来决定。如关元、中脘穴以0.5寸为准,而耳穴  相似文献   

14.
三棱针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建新 《河北中医》2006,28(6):473-475
三棱针即古“九针”中的“锋针”,是用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针具。三棱针刺血疗法有悠久的历史及显著的疗效,是中医学外治法之一。《灵枢》篇称其为“络刺”、“赞刺”、“豹文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刺络放血流派。笔者现将  相似文献   

15.
“寸”是腧穴定位的前提,针具、针刺深度等也涉及到“寸”,但“寸”的具体长度相对模糊。若将“寸”分为定位寸、针具寸、刺法寸3类,则对临床、教学和科研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16.
<正> 祖国医学认为,针下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疗效得关键。《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篇说:“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亦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但持针者如何使针下得气,除被针刺者的机体因素外,主要在于持针者的手法技巧,也就是持针指力的运用问题。我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手法技巧,如《医宋金鉴·刺灸心法篇》说:“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说明手法不同,功效各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刺络”古称“络刺”,现多称放血疗法,是一种用三棱针等针具在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刺破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治疗疾病的特殊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灵枢·官针》有“九刺”、“十二刺”、“五刺”之言,三者均有“输刺”一法,其字相同,但其意各异。它们各自的针刺手法和配伍不同,在临床上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 九刺法—输刺1.1 含义《灵枢·官针》曰:“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荣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俞(《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推而广之)。1.2 临床应用1.2.1 荣输常法前人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之输  相似文献   

19.
试论针刺治疗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量概指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作用量的总合,从刺数的多少、针具粗细、针刺深浅、手法轻重、留针时间等形成针刺治疗量的要素入手,结合笔者针灸教学及临床经验,认为针刺治疗量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适度的针刺治疗量是提高针刺疗效、保证针刺安全的关键因素.常规治疗量的基本原则是得气和适度,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确定留针时间、治疗次数和针灸疗程.  相似文献   

20.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