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佛教大藏经中的针灸史料进行考释、研究和分析,认为佛医针灸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笔者试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1)佛陀时代的针灸之学。首先,佛陀时代已出现佛针的概念。佛针包括物针、指针和心(法)针。物针有金属针、植物针、石针、骨针等,指针指以手指为针,心针与法针指以佛法为针。其次,佛医乃针药并用,针匣已成为当时医家出行必备之物品。再次,佛医认为针能治病,也能致病,对于针伤的防止,佛医也有相关的论述。(2)历代僧医的成就。本文列举了33位僧人的针灸成就,其中不乏高僧大德,如安世高、于法开等,他们对发扬光大佛医针灸之学做出重大的贡献。(3)佛针之临床诊疗特色。第一,针药结合,相得益彰;第二,针咒结合,身心并治;第三,特殊针法,疗效显著,如炎针、针刀等;第四,佛针医案,特色鲜明;第五,谨戒误诊,更防误治。(4)我国历代高僧对针灸之术作了精辟的论述。第一,智者大师论佛针。如因果疾病,以针喻之;临床诊疗,以针为喻;业因疾患,针刺取效。第二,金针拨内障术。第三,不知针,不足言良医。笔者认为,佛医有形的针法需要我们去研究,而无形的针法更需要我们去感悟。  相似文献   

2.
灸疗是佛医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艾叶之外,佛医还认为可以针对病情采用相应的灸疗材料,如转筋采用木瓜之灸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佛医还提出了"心灸"之法,即以观想之火、意念之焰来治疗各种疾病。该文从针灸并用,相得益彰;灸法治病,众法并举;灸心之法,却病之门;僧传灸术,独具特色4个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原文中涉及针灸的内容,对于针灸防治疾病,从早期预防、辨经辨证取穴,到针灸药结合、疾病预后及禁忌等各个方面均有所论述,数量虽不多,但内容全面,蔚然成为体系。重视疾病预防与转归,运用针灸方法“治未病”,方法丰富,且选穴组方中贯穿“治未病”思想;针灸取穴颇具特色,既有专病专穴,又有辨经取穴、辨证取穴,取穴少而精;灵活结合运用多种针灸方法,如针药结合、灸药结合等,灸刺种类丰富;从禁针、禁灸、疾病禁忌等方面揭示针灸禁忌与适应证;认识到患者机体状态是针灸施治或判断针灸预后的重要依据。《金匮要略》中的体系化针灸思想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4.
沈蓉蓉 《河南中医》2011,31(9):962-963
《伤寒论》中针灸用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以其疗效判断疾病的预后,倡导“三阳经痛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提出表证忌用温针、火灸,阴阳虚忌火针,热证是火灸、温针等禁忌.但临床上针刺亦可用来治疗许多“三阴证”和虚证,灸法也应用于一些热证的治疗.只有灵活辨证地运用针灸和汤药,才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试从病因上的四大学说、与中医五行相互结合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多样性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阐明佛医在治疗眼科疾病方面的成就以及对医学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辜孔进教授为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被誉为“海南第一针”。辜老在临床治病过程中尤为提倡针药结合,极力主张“一针二灸三用药,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针灸和用药上也极具特色,临床取得显著疗效。笔者自师从辜教授以来,吾师言传身教,使笔者获益良多,现整理收录辜老临床治疗颇具特色之医案两则,以资后学。  相似文献   

7.
艾灸疗法是基于传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中医外治法。《灵枢·官针》:“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艾灸的治疗效果十分突出。但传统艾灸操作方法复杂,难以有效解决艾烟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限制了艾灸疗法的应用。长期以来,市场上的艾灸器材种类繁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虽然给人们带来一些便利,同时也一直存在着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8.
徐坤三 《光明中医》2001,16(3):57-60
治疗疾病、医言 :“一针二灸三服药。”其针灸与中药 ,虽然治病手段不一样 ,但同为改善机体的病理状态 ,以达到康复的目的。可是目前医业界 ,有人对针灸治疗与方药治疗各持门户之见 ,甚有互相祗毁之论。鄙人深以为叹 !本文盼同道能在针灸与方药的治疗方面产生共鸣 ,促成互相弥补 ,有机结合 ,去探赜索隐祖国医学的治疗特色 ,亟在提高针灸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旴江医学丰富的针灸临床技术及经验推广应用于临床,重振旴江医学的影响及学术地位。方法总结和整理旴江医籍及文献中旴江针灸的临床应用,探讨旴江针灸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医临床的影响。结果旴江针重辨证施针,选穴精炼,补泻手法多样,旴江灸打破以往热证禁灸的理论及重针轻灸的局面,将灸法应用于急重症、养生保健、拓宽灸法范围,首创晕灸一词,对灸位、灸量均有阐述。结论旴江针灸为中国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当代的热敏灸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医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楷模,加强对旴江医家各领域的整理、开发及研究,需每一位中医学者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文章围绕寒湿挟瘀,经络痹阻(肾着病)案、饮邪上犯,胸阳痹阻(胸痹)案、风寒郁遏,经气不利(头痛)案以及风寒湿痹,阳气不通(痹证)案这4则病案,详细阐述治病思路,运用中医经方与针灸疗法治疗疾病,医者从针、灸、药三者结合治疗疾病,并从其所达到的疗效,说明药物与针灸相结合具有疗效互补的作用,临证用之得当,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1.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 ,借助火力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与针法合称针灸疗法 ,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操作简便 ,且适应症广 ,《各医别录》记载 :“艾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这儿的“百病”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灸法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等多种病症 ,《针灸问对》不但记载了灸法的适应症广 ,而且记载了灸法的作用机理 ,“虚者灸之 ,以火气助元阳也。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自散也 ;寒者灸之 ,使真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神灸经论》也论述了灸法的作用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我国针灸医学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不少的医学家在针灸医学的研究工作上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使针灸医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使我国医学界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日本对针灸医学研究的情况和成就,特将间中喜雄先生在“现代汉方医学大观”上所发表的“国际针(灸)医  相似文献   

14.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已广为采用 ,而艾灸应用并不普及。针刺与艾灸都是在《黄帝内经》所统一的经络 ,腧穴上施行的防治疾病方法 ,故属同科 ,合而称之为针灸。自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起 ,在每穴下注明针刺深度 ,留针时间 ,艾灸壮数及针灸注意事项、禁针禁灸等 ,为临床应用作出了明确规定。由于针刺与艾灸取材不同 ,操作各异 ,适应范围也不完全相同 ,故历代医家各有所偏。但均不排斥“一针、二灸、三服药”这一法则 ,而且对“针之不到 ,药之不及”病症 ,用“必须灸之”。说明灸能弥补针药不足 ,解除一些难治性病症 ,也是对灸之独特功效作了百分之…  相似文献   

16.
巴蜀地区作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探寻巴蜀地区针灸学术发展的源头、总结提炼学术特点对理解针灸发生、发展渊源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巴蜀地区相关出土文物及部分医家的针灸学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表明四川针灸置身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川籍医家通过总结中医经典及历代针灸学家学术思想,不断实践创新形成学术特点。其学术特点主要可以从针灸体系颇具特色,由博返约、惠泽后学,针药一理、针医汇通,针推灸焠、丰富临床,善治危症、针起沉疴5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苗医学与中医学在漫长的医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都具有独到之处。从苗医与中医两种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治疗层面上进行比较,探讨两类医学理论对癌性疼痛治疗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如癌性疼痛概念之差异、病因病机之差异、治则治法之差异等,以期能够丰富和发展我国苗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18.
经络理论是学习针灸的基础,正确理解经络理论对针灸学术发展意义重大。现代经络研究成果仍与传统经络理论存在明显差距,结合《十二经脉理论临证指要》一书,本文从临床角度阐释十二经脉理论的构建和内涵,论述古代医家基于临床对十二经脉理论的认识和发挥,认为从临床角度解读经络理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传统灸法,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方法单一,操作不方便,使用不安全,费时费力,临床医师不便使用,患者也惧怕灸疗,因而造成重针轻灸,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在此形势下,我们对传统的灸具灸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将艾火灸、瘟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  相似文献   

20.
依据清代江上外史编撰《针灸内篇》内容,对明代针灸家凌汉章的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与阐述.其对风寒湿三痹的认识及其针灸治疗方法与众不同,强调针药结合的重要性;针刺重视治神,进针、出针讲求补泻;对“得气”依据针感性质来判断机体虚实及疾病的预后,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开创了十二皮部刺法之先河;提倡“先泻后补”,认为邪气清除,真气复原,疾病自愈.遵循“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的捻转补泻原则,所述针刺手法操作方便,简洁实用,其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影响深远,始成一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