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G、P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筛选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收集并进行PCR检测VP4、VP7型别。结果经ELISA试剂盒检测,350份标本中检出126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36.00%,G分型以G3型为主(63.49%),其次为G1型(19.05%),P分型以P8型为主(61.11%),其次为P4型(18.25%)。结论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G3、P8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河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型别。方法 收集河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0~59月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1 614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采用SPSS 20.0软件对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614份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5.23%(730/1 614),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2.96%(412/959)、48.55%(318/655),男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6,P=0.027)。轮状病毒感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秋冬季(11月-次年3月)检出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在0~59月龄均有发生,集中在3~35月龄,占全部的96.44%,且随月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患儿中轮状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4.369,P=0.000)。730例轮状病毒阳性标本在2012-2016年均以G9血清型为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分型以P[8]为主。G/P组合以G9P[8]为主,占70.14%,其次为G2P[4],占7.53%。结论 2012-2016年,轮状病毒是河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秋冬季高发,G9P[8]为该地区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在中国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提供流行病学背景资料。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在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进行,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年监测中共调查2343例腹泻患儿,收集便样1211份,轮状病毒检出率门诊患儿和住院患儿分别为31.0%和52.9%。轮状病毒感染95.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每年寒冷季节流行(11月到次年3月)。流行的轮状病毒G血清型依次为G1(82.4%)、G2(5.0%)、G3(3.3%)和G4(0.9%),P基因型以P[8]和P[4]为常见。共检出9种P~G结合的毒株,其中世界常见的4种流行株占75.6%。结论 轮状病毒流行毒株呈现超常多样性,轮状病毒是长春地区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个监测点医院2001-2004年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3个监测点医院2001年8月至2004年7月住院的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并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结果 共检测3121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1%。94%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G3型为流行优势株,占69.9%,其次为G1型6.6%、G2型2.9%、G9型2.2%、G4型0.3%。P[8]型为最常见的P基因型。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8]G3,占64.0%,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3个监测点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原,P[8]G3型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南省哨点医院2009-2010年常见腹泻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哨点医院2009-2010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Dako公司酶免疫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进行分型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对部分PCR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加以验证。结果检测2009-2010年湖南省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标本759份,其中轮状病毒占22.79%(173/759)、杯状病毒占9.22%(70/759)、腺病毒占4.61%(35/759)、星状病毒占0.79%(6/759)、混合感染占2.50%(19/759)。173份轮状病毒G血清型与P基因型以G1、G3、P[4]型为优势株。四种病毒主要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且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测序结果证实12份阳性标本的PCR产物均为其所对应的病毒。结论轮状病毒是2009-2010年湖南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杯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也是本省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了解昆明市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方法 以昆明市儿童医院为哨点监测,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和分型。病毒检测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毒株分型用ELISA和/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 3年监测中共收集466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轮状病毒的检出率为52.8%(246/466)。轮状病毒感染97%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10~12月份是流行季节。对20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分型,G1型为流行优势株,占47.5%,其次为G2型(17.6%)、G3型(15.7%)G9型(4.9%)和G4型(1.0%)。P基因型以P[4]、P[8]和P[6]型为常见。最常见的P-G组合型是P[4]G2,占34.1%(14/41),其次是P[8]G1和P[6]G9,分别占29.3%(12/41)和12.2%(5/41),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 轮状病毒是昆明地区儿童腹泻住院的主要病原,毒株呈现型的多样性,应该开发和应用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8-2015年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分子型别变迁及流行病学特征,为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防控及爆发病例的调查及疫苗研发提供基线数据和方法学参考。方法 采集河南省4个监测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粪便样本2 510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样本抽提病毒RNA,两步巢式多重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同时收集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510份腹泻样本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784份,总阳性率31.2%,各年的阳性率在17.4%~46.9%间,其中2013年阳性率最高(46.9%),2008年阳性率最低(17.4%)。轮状病毒检出率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存在秋季(9-11月份)和春季(3-5月份)两个较为显著的高峰。784株A组轮状病毒G分型以G1、G2、G3、G9为主;P分型以P[4]、P[8]为主;型别组合以G9P[8]、G2P[4]、G3P[8]、G1P[8]为主,还存在G13P[8]、G234P[8]、G39P[8]等混合感染型别;G1[8]、G3P[8]逐年递减,G9P[8]逐年递增,已成为河南省A组轮状病毒优势型别。A组轮状病毒感染病例男女性别比1.3∶1(450/334);阳性病例主要为4~12个月龄的婴幼儿患者(61.4%,481/784);城市阳性病例257例,阳性率26.4%(257/974);农村阳性病例527例,阳性率34.3%(527/1536),农村显著高于城市(χ2=18.15,P<0.001)。从临床体征看,大部分感染病例无发热、呕吐、脱水症状,出现发热、腹泻、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的病例多以轻症为主。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存在较高的A组轮状病毒感染率,以秋季和春季为主,秋季高于春季且存在混合感染病例;病原体可分为多种基因型别,G9P[8]为主要优势型别;病毒感染病例呈现不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8年6月-2010年5月致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及病毒基因亚型特点。方法收集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5岁全部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730份,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检测阳性标本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进行分型鉴定。结果 730份标本中,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出阳性标本298份,阳性率为40.8%,对298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进行RT-PCR检测,其中G血清型分出亚型的有292份,占98.0%,P基因型分出亚型的有254份,占85.2%;同一份标本G、P分型方法均分出亚型的有250份,占83.9%,同时分出98份G亚型组合型,11份P亚型组合型。结论 G1,G3,P〔8〕是流行的优势亚型,G1+G3组合亚型又是主要的组合流行型;呼和浩特市轮状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是10月至次年2月,流行优势毒株发生了从G1到G3的漂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 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种类。方法 收集2011-2016年郑州地区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粪便样本1 285份,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抗原,并对阳性者采用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采用RT-PCR/PCR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552份,其中混合感染样本29份,总阳性率为42.96%。4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1.98%、6.54%、4.20%、2.49%。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全年均可检出,A组轮状病毒的发病高峰为秋冬季,基因分型以G9和P[8]为主;杯状病毒季节特征不明显,6月和9月阳性率稍高,以诺如Ⅱ型为主。1岁半以内儿童4种腹泻病毒感染率分别占93.67%、94.05%、90.74%、87.50%。结论 郑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为A组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1岁半以内儿童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方法以广西罗城县为监测哨点,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全年收集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病毒检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分型。结果2年共收集607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4.29%。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季节为11月至次年2月,2岁以下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6.11%。G1型为主要流行优势株,占64.54%,其次是G9型占12.77%。P基因型以P[8]为最常见型,P[6]次之;P[8]G1成为2007~2008年的主要流行株,还有其他7种不常见的P-G组合的毒株类型。结论轮状病毒是广西罗城县婴幼儿腹泻住院的主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多样性和规律性,提示有必要在广西长期开展轮状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12.
13.
苏州市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蕙  李海  张钧  顾红英  王蓓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20-1421
目的 研究苏州市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1年9月~2002年8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调查。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并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ELISA、PCR法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共检测标本775份,轮状病毒阳性274份,检出率35.35%;血清分型发现,轮状病毒腹泻G分型以G3(40.15%)和G1(28.42%)为主要流行株,基因P分型结果以P[4](39.68%)为主,尚发现较多不常见G/P组合和未分型病毒株。结论 苏州市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以G3和P[4]最多见,但有较多未分型病毒株,应继续进行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曹芳芳  沈樟 《现代预防医学》2015,(19):3515-3517
摘要:目的 掌握湖州市病毒性腹泻的疫情及引起病毒性腹泻不同病原体的流行特征,为湖州市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腹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5月-2014年4月就诊于湖州市中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26份。用ELISA方法检测人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选用巢式PCR进行G血清型和P基因分型;人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用RT-PCR或PCR方法检测。结果 426份标本中178份(41.78%)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其中人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78%),其次为人杯状病毒(15.73%),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99%和3.29%。轮状病毒G血清型中以G3型(38.75%)为主,其次是G1型(22.50%),P基因型中以P[8]型(66.25%)为主,其次是P[4](13.75%),G3P[8]为最常见的G血清型与P基因型组合,占22.5%,其次为G1P[8]占13.75%。结论 病毒性腹泻是本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急性腹泻比较常见的形式。其中以轮状病毒引起腹泻为主,G3P[8]为主要流行株。长期的系统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季节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HRV)血清型基因分型。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单中心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粪便共506份。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轮状病毒(HRV),人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及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血清型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检测的506份标本中HRV(224)44.26%、HAstV(83)16.40%、HuCV(诺如病毒II型为主)(58)11.46%、EAdV(32)6.32%、未定型(109)21.54%,HRV是导致河南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每年秋冬季节患儿病毒阳性率检出明显升高;病毒性腹泻各组间所占比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腹泻患儿发病的高峰年龄为6~24月龄,占51.54%(183/355);224份RV检测阳性标本G血清型和P基因型分布特征,G血清型流行优势毒株为G3型90份(40.17%),未发现G8型。P基因型分型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毒株是P8型99份(44.19%)。基因型组合:以G3P[8]为主;506份检测标本中混合感染共24份(4.74%),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50%(12/24),轮状病毒和人星状病毒混合感染最多,占29.16%(7/24);其次,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混合感染占20.83%(5/24)。混合感染的患儿中<2岁的占83.33%(20/24)。结论 河南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型复杂,以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节,以6~24月龄婴幼儿为主,HRV主要亚型G3[P8],同时存在不同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人群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病毒性腹泻患者中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的感染情况及毒株流行特点。方法:收集杭州市239份疑似病毒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RT-PCR法进行HRV抗原及核酸检测。。其中HRV阳性核酸应用巢式RT-PCR进行轮状病毒分型检测。结果:239份粪便标本中HRV抗原阳性为44份(18.4%),HRV核酸阳性为55份(23.0%),其中G血清分型:G3型15份(27.3%),G1型9份(16.4%),G2型为7份(12.7%),G9型为1份(1.8%),G2+G3混合感染1份(1.8%),未分型22份(40%)。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同时也可引起成人腹泻散发流行,成人A组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和流行株与婴幼儿一致,G3为主要流行株,且同时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未分型标本的比例较大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009年长春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2009年1-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共采集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19份,对其进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检测分析。结果 419份标本中,采用ELISA法检测出轮状病毒184例,阳性率为43.91%(其中G基因型分型151例,以G3型为主,占64.24%);P基因型分型118例(其中以P8型为主,占92.37%);G/P优势组合型以G3P8为主,占48.75%(78/160)。采用RT-PCR法检测杯状病毒阳性67份,阳性率为15.99%;肠道腺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星状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结论轮状病毒是2009年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P8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河南省监测哨点5岁以下腹泻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感染杯状病毒(HuCV)、人感染星状病毒(HAtV)及肠道腺病毒(EAdV)的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4个哨点医院腹泻儿童住院病例粪便样本880份,ELISA法检测A组HRV并进行G/P基因分型;二步法多重RT-PCR检测B/C组HRV、HuCV和HAtV,单重PCR检测EAdV;对阳性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594份(含混合感染样本24份):HRV 370份,阳性率42.0%,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小年龄组高于大年龄组;HuCV 162份,阳性率18.4%;HAtV 69份,阳性率7.8%;EAdV 17份,阳性率1.9%,3种病毒的城市总阳性率高于农村。A组HRV存在以G9P[8]为主的多种型别,秋季和春季有两个显著高峰;HuCV以诺如Ⅱ型为主,存在春季感染高峰。阳性病例以0~12月龄(HRV)和3~5岁(HuCV)为主;临床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性别及地区分布存在病原学差异。结论 河南省监测哨点5岁以下患儿中存在较高的腹泻病毒感染率,不同感染类别呈现不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贵州省黔南州5岁以下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为今后黔南州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黔南州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0~59月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857份。采用ELISA 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采用RT-PCR 法进行分型鉴定。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57份标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阳性率为43.26%(1236/2857),男性阳性率为40.86%(700/1713);女性为46.85%(536/1144)(〖XC小五号.EPS;P〗=10.023,P<0.01)。轮状病毒感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晚冬初春季检出率最高(68.65%)。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标本阳性前三位分别是三都县(26.46%)、都匀市(24.59%)和惠水县(23.14%)。轮状病毒感染主要集中在3~23月龄,占全部的89.81%,不同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44.325,P<0.01)。1 236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均以G9血清型为主,所占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XC小五号.EPS;P〗趋势=32.174,P<0.01),P分型以P[8]为主,占72.19%。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黔南州急性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晚冬初春季节为高发时间,3~23月龄婴幼儿为防控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河南省腹泻儿童轮状、杯状、星状及肠道腺病毒病原谱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0-2015年四个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粪便1 963份,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并进行G/P基因分型,多重RT-PCR/PCR检测B/C组轮状、杯状、星状与肠道腺病毒;对阳性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1 234份(包括混合感染样本76份),总阳性率62.9%:轮状病毒887份(A组802份,B组18份,C组67份),阳性率45.2%;杯状病毒264份(诺如I型52份,诺如II型173份,扎如39份),阳性率13.4%;星状病毒131份,阳性率6.7%;肠道腺病毒28份,阳性率1.4%。A组轮状病毒以G9P[8]优势型别,存在秋季和春季两个较显著高峰;杯状病毒以诺如II型为主,存在一个春夏季感染高峰。阳性病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性别及城乡分布存在病原学差异。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中存在较高的腹泻病毒感染率,以A组轮状与诺如II型病毒为主,不同类别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