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更好的制定手术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甲状腺手术及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甲状腺癌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回顾分析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总体转移率为73例(60.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播散、腺体外侵犯、原发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有统计学差异,而与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沙砾体、癌灶数目及病灶单、双侧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中,仅有肿瘤位置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明显。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出现中央区或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极为常见,在当原发肿瘤位于甲状腺中部或下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在术前或术中,应仔细评估侧颈部淋巴结,如出现可疑淋巴结转移应积极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TC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250例患者(286个淋巴结)的术前超声资料,以术后常规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分析其超声特征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250例患者中,221例(88.4%)为癌转移,29例(11.6%)未见转移;286个可疑颈侧区淋巴结中,术后常规病理结果证实252个(88.1%)为淋巴结癌转移,34个(11.9%)未见转移。年龄、淋巴门是否缺失、有无囊性变、CDFI血流信号情况与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囊性变、淋巴门缺失、外周型血流信号和混合型血流信号是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囊性变、淋巴门缺失、血流信号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0.688、0.751,联合AUC为0.837(95%CI:0.759~0.915)。结论术前超声检查诊断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灵敏度较高,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甲状腺切除+颈部(或颈Ⅲ区)淋巴结清扫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Ⅲ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者的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甲状腺双侧癌与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未结转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Ⅲ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非微小癌、包膜侵犯及甲状腺双侧癌,可依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的实施颈部Ⅲ区淋巴结预防性的清扫,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最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方法 、 危险因素及手术方法 .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次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分析该81例次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约为88.8%、特异性约为56.5%.有被膜浸润的病灶49例次中转移31例次,无被膜浸润的病灶32例次中转移19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对于单灶病变,位于上极的病灶22例次中转移17例次,位于中下极的病灶41例次中转移16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灶癌18例次中转移7例次,单灶癌转移63例次中转移33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3).男性25例次中转移15例次,女性56例次中转移25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年龄<45岁46例次中转移26例次,年龄≥45岁35例次中转移14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59例次采用颈根部衣领式切口,22例次采用传统的L形切口,前者同样能很好的清扫颈侧区淋巴结,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外观满意度及颈肩部活动度方面均优于后者.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问题不容忽视,术前超声等检查可以提供较好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足.癌灶浸润甲状腺被膜及位于上极可能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超声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12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前超声诊断资料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积分为2.5作为临界点,积分≥2.5分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临床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86.0%、90.0%。结论临床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用超声积分能够有效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寻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研究病灶位置、病灶大小、是否突破被膜等因素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位于甲状腺上极时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 (26/104) , 中极为39.81% (43/108) , 下极为52.46% (64/122) , 肿瘤位于下极时更倾向于发生VI区淋巴结转移 (P<0.05) .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为46例 (46/334, 13.77%) , 上极肿瘤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1.15% (22/104) , 中极为11.11% (12/108) , 下极为9.83% (12/122) , 病灶位于甲状腺上级时更倾向于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P=0.030) , 其中3例 (6.5%) 患者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而直接发生跳跃式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发生肿瘤突破被膜的比率为30.43% (14/46) , 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人群的19.09% (55/288) (P<0.05) .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灶位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为PTMC的254例患者,按有无CLNM分成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癌灶数、病灶直径、术前超声提示微钙化和肿大淋巴结情况与PTMC患者发生CLNM的相关性。 结果 254例PTMC患者中77例发生CLNM,发生率为30.3%。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 ≥ 45岁、病灶最大径<5 mm、单发病灶及无淋巴结肿大患者(均P<0.05)。分析显示术前超声提示有微钙化的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与无微钙化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原发病灶直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是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PTMC患者为男性、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颈部超声提示淋巴结肿大的更易发生CLNM。其中男性、原发病灶直径 ≥ 5 mm、多发病灶及术前超声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PTM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以及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9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数量、肿瘤位置、多灶性、被膜侵犯、血流信号、肿瘤侧别、肿瘤钙化、肿瘤纵横比、促甲状腺素激素、淋巴细胞性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甲状腺肿瘤外科收治的285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 150,95%CI 1. 155~4. 002,P=0. 016)、年龄<45岁(OR=1. 899,95%CI 1. 088~3. 312,P=0. 024)、肿瘤直径> 5~10 mm(OR=3. 209,95%CI 1. 755~5. 865,P=0. 000)、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OR=2. 520,95%CI 1. 428~4. 447,P=0. 001)、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OR=2. 183,95%CI 1. 189~4. 008,P=0. 012)均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男性、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 5 mm、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癌灶累及甲状腺双叶等临床病理特征的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中应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超声诊断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80例,其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35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45例。根据超声诊断资料和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对超声诊断特征、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检查肿瘤边界不清晰、微小钙化、肿瘤位于上极和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25.0%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②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积分为(3.2±0.8)分,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超声积分为(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31,P〈0.05),以超声积分≥2.5分为临界点,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8.9%。结论采取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超声积分≥2.5分时,可能提示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