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近代浙派中医文献整理的背景和意义,通过计算机检索、查阅文献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目录进行整理,按照医家籍贯等进行筛选,选出浙江地区中医医籍目录,介绍医籍分布和医学分类情况,对该书目医著进行数字化研究,探讨数据库平台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
近代海派中医名家的医学类书籍十分丰富,是海派中医名家医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近代海派文化的珍贵材料,对这些书籍进行分类、析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近代海派中医名家亲自著述的医学书籍为研究基础,参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并据近代学科分类法对此进行研究,探讨此类医学书籍的各自特点,旨在说明海派中医名家及其所著医籍对中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民国时期出版的浙籍医家346部医籍文献目录分类整理,遴选出有影响的医籍文献目录。方法:按照民国年代划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浙江籍医家医籍目录,进行分类整理、统计。结果:将浙籍中医医家所撰著的医籍目录,按照"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临证各科类著作""方药类著作""中医规模化教育教材著作""中医基础理论与医经研究著作""医案医话类著作""综合性工具书及医史类著作"七个部分进行简要评述。结论:民国时期浙籍医家所著医籍数量众多,精品迭出,医籍内容呈现出中西医汇通的新趋势,中医理论创新发展,融入部分西医知识,注重临床实践及医学工具书编写及服务近代中医教育等新特点,对于现代中医药学术及中医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形式与内容,除《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已载的书籍外,尚有大量散存于民间。通过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进行初步普查,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载民国时期针灸文献6种,旨在对其进行梳理介绍,为针灸文献研究增遗补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竞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工具书。特别是《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总目》的编纂体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极少数中医古籍未将卷端书名作为著录的主要依据、书名著录不完整、未严格区分同一书名的丛书的不同子目和卷数、版本著录有误等。本文通过本中心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仔细核对。举例说明《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江苏省志》《江苏历代医人志》《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为依据,梳理出明清江苏针灸医籍36部,其中既有对医论经典的解读,也有个人临证经验的总结。代表性医籍如《经络全书》《经络考》《经穴指掌图书》《针灸逢源》《考正穴法》。通过研究,将明清时期江苏针灸的学术特点总结为:承前启后,由博返约;针灸歌赋,由盛而衰;医学繁荣,苏南居首;儒医吴医,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7.
《万寿丹书》是明代龚居中撰写的养生专著。本文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为线索,对该书版本进行实地调研,在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作者进行田野调查,最终考证出作者故里,阐述了现存版本状况,证实了其版本有六卷本和五卷本之分,补充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未记载的内容,并订正了部分错误。  相似文献   

8.
1981年来,湖北省罗田县卫生局及刘远南同志分别报道,新搜集到明代医学家万全(字密斋)的一部外科专著《万氏秘传外科心法》。是书,《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医籍考》和《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均未著录。它也不包含于《万密斋医学全书》十种之内。《外科心法》是新发现的万全的一部医学佚著。它经罗田县万密斋医院何曾文等精心校注后,已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4年7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漏载民国医案医话医论类著作《蒙斋医案》。另外还有5种著作版本遗漏、10种著作藏书地遗漏,以及10种著作书名、作者、年代等信息讹误,《叶天士幼科医案》《中国医学通论三卷》《杨氏集方》存在归类问题,《民族健康之医学基础》被误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山东省图书馆海源阁医籍的入藏经过,参照《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海源阁书目》著录,按《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收医籍范围,并结合实地考察,发现山东省图书馆藏海源阁医籍十九种。其中,子部医家类著录计十八种,包括明刻本四种、清刻本十三种、清抄本一种;另有清刻本医籍一种著录于子部谱录类之下。若以单书细目计,则有医书二十六部四百四十二卷。海源阁所收医籍类别丰富且效用实际,递藏名家珍本,为古医籍版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朝的宠臣,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精诗词、著杂剧、擅书画、喜藏书,有《楝亭集》、《楝亭十二种》等著述传世。《楝亭书目》是曹寅的私家藏书目录,共收录古籍3287种,分为36类,其中医部所收录的医学典籍共71种。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笔者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试对目录中的典籍作一归纳考释,以解读《红楼梦》中医药文化的宏富多彩,探究儒医曹雪芹医学素养的家学传承和私淑范本,为红学研究提供中医文献版本学的索引。  相似文献   

12.
明代御医顾定芳对中医文献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医学考古和查阅文献,考证了明代御医顾定芳翻刻南宋张杲《医说》、宋嘉■本《内经》以及南宋闻人规《痘疹论》的事迹。认为顾定芳翻刻宋版医书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了医学范畴而扩大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文物和收藏方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医学古和查阅文献,考证了明代御医顾定芳翻刻南宋张杲《医说》、宋嘉You本《内经》以及南宋闻人规《痘疹论》的事迹。认为顾定芳翻刻宋版医书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了医学范畴而扩大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文物和收藏方面。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所载书籍进行核对,仅金匮一家就可见书籍漏载、成书年代错误、版本及藏书地漏载以及书籍归类混乱等诸多问题,为使研究者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的民国金匮书目信息,据此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民国金匮文献进行补正,以促进学术界对民国金匮文献的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5.
医经学派以研究《黄帝内经》的校注、分类、专题发挥为主要内容,明代医家李中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内经知要》堪称分类研究选择经文最精的一家.我们在研究医经学派重点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过程中认为,李中梓对经文的理解和运用颇有价值,尤其是应用《黄帝内经》散见于诸篇的医学原理辨治头痛,既能融汇前贤经验,又有个人心得,理论联系实际,切合临床实用.  相似文献   

16.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一语,据汪机所称,是朱丹溪提出的。查考丹溪的著作,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中见有此语。这句话,对明代中期以及清代的许多医家所产生的影响颇大。据粗查,仅从明代正德十年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一五一五~一六○一年)这八十六年中,就有六部医著相互转摘引录。如《医学正传》、《针灸问对》、《医学入门》、《东医宝鉴》、《古今医统大全》、《针灸大成》等。在这六部医著中,《东医宝鉴》(1611)引自《医学入门》(1595),《医学入门》又录自于《医学正  相似文献   

17.
明代旴江南丰医家李梴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其著作《医学入门》是我国公认的中医教育的著名门径书,同时也是一部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临床综合性学术著作。更重要的是,它又是国际上影响颇深的中医古籍。本文就其在日本、朝鲜、越南的传播,及对海外医学的渗透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已经完成,将于近期出版发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151个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000多种,其中古籍新增品种达1000多种,其收录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较1991版《全国中医  相似文献   

19.
一、中医古籍的范围中医古籍即中医古代文献,它是中医文献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1911年以前用文言文写成的中医药图书文献。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非中医专著古籍中的有关中医药资料,应不应该纳入中医古籍范畴进行研究?二是与中医密切相关的一些古籍应不应该纳入中医古籍范畴进行研究?对第一个问题,当代中医药文献专家马继兴教授其实已经作了回答。他在《中医文献学》一著中列举了一些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如《金石萃编》一书中的《龙门药方》收集有不少宝贵的临床资料。并说:“非医书中的医学资料也是我们在从事研究中医文献和…  相似文献   

20.
现存中医古籍的数量少于历史上真实产生的,但实际大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目前著录的。中医古籍可据其形貌和材质的不同,分为前纸本形式和纸本形式两种。"前纸本"的中医文献主要为简册、帛书和石刻形式,纸本文献则有写本与印本的不同,其中宋代者占绝大部分。中医的学术内涵既在于与时俱进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在于由历史积淀而来的文献。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学术的主要载体,而中医学术除了医学的意义之外,更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医古籍文献还以其特有的形式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